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魏晋时期,对于男性容貌仪表的关注品评蔚然成风,男性超过女性而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世说新语·容止》通篇描述男子的美姿容与妙神韵,塑造了一批卓尔不群的美男子形象。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玄学的兴起等,都与这种男色受宠的独特审美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男色这个概念非常有趣,色即佛学的五蕴(色,想,受,行,识)之首,指质碍,变坏,显现的是物质世界,类似于康德说的现象世界。到了中文里,一句"食色,性也",又把它具体化成了性的概念。人们往往将其用于女人。正如某些预测家预言,21世纪,女性是世界的"第一性"。以女性作为消费诉求的主要对象,一个女性消费时代已经来临。男色时代的背后,正是蓬勃生长着的女性文化日趋强悍。不管"男色时代"的称谓是否触动了尘世男女脆弱的自尊,我们看见的,只是娱乐众生的明星色相,他们只是被背后"男色经济"推动下的面具。但在人们现实对男人的渴望中,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男色",我们还是欣赏一个纯粹的男人。  相似文献   

3.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在《征西大将军》中通过对女主人公昂纳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心理活动的刻画,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和反战意识。通过分析昂纳的个人形象及其对战争的态度,可进一步了解杜穆里埃其人。  相似文献   

4.
吴宓融合中国古典哲学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西方新人文主义之精髓.形成自己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念,而他的女性观念也是人文主义的.他将女性的理想作为其关于“人”的理想的一部分来看待,因此对于女性的理想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的理想.他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对女性的真正的尊敬,亦即传统社会较为注重从女性作为“女人”的特殊的性别角色和社会作用方面、而不是从其作为“人”的普遍的标准方面考察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东北女作家孙惠芬的小说曾引起极大反响,其中篇小说中所描述的“姐妹情谊”,展现了乡村女性努力寻找自我,最后却不得不在现代与传统中失落的悲剧.或许正是这种失落才使其笔下的女性更生动、更具意义.她们的失败注定会激发更多的人去寻找自我.这正是孙惠芬笔下女性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孙惠芬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重伦理压迫,在家庭伦理及由此波及到的社会政治“中心”区域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隐性权威”的身份.但实质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即使是母亲也脱不去“他者”的印记,母亲的权力不是女人张扬性别主体性的权力,而是父权权威话语的代言.中国文学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7.
菲利普·罗斯在2000年出版的小说《人性的污秽》,全方位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更加多面化的思考.罗斯通过对几位主人公艰难生活在自己所建构的复杂身份中的描述,探讨现代人生活的困惑,让读者意识到正是这个到处充斥着污秽的社会影响了人,人性的污秽正是社会的污秽.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示了美国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8.
情色话语:男权与女体--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批评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女性主义批评立场出发,以"木子美现象"、"汤加丽人体写真"和冯小刚《手机》为关注对象,评说当前社会文化热点,揭示男权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女性的生存状态,可以看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中"情色"成分日见其多,这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则见出女性主体意识的倒退和社会道德的失范。  相似文献   

9.
性别意识包括先天的生物女性意识、女性后天形成的社会主体意识、女性的警醒意识和女性的社会自我体察意识.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反映激烈.1920年代末以及整个1930年代,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性别意识书写对其时社会现实做出了反馈.她们所创作出的女性小说一方面对“家庭”有了新的审视,另一方面也对“身体”有了新的思考.民族意识与女性性别意识的交叠是这一时段女作家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西方女权运动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对理性的推崇和对传统女性气质的批判,她常被误认为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沃斯通克拉夫特生活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理性是男性的专属特征,而女性则只是感情动物.沃斯通克拉夫特反对这种男女二元对立的父权话语,认为女性可以突破情感界限,培养理性,成为既有明智的判断力又有健康情感的独立个体,这正是她所谓的“真正的感知力”的内涵.“真正的感知力”凝聚着她对女性进步、女性解放的看法和对男权社会的批判,是其女权思想的核心,而其中蕴含的情理平衡观也表明了沃斯通克拉夫特并非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健康性.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其女性意识的基础是对二元对立的两性观的突破。她既透彻地揭开了女性在家族制度与父权文化压迫中的绝望经验,也戳穿了女性独立追寻生命自由的虚妄,以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证实了她们无法拥有一间绝对属于“自己的房间”的现实;女性在痛苦阅历中或疯狂复仇,或沉淀经验历练生活智慧,使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成长的资源,但最终却无法以胜利者的强悍姿态宣告自己的未来;她们对人生价值的最终确定是在两性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经验话语中完成的,而这正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获得精神成长的体现。张爱玲是将“性别政治复杂化”与她的历史观、写作观达成统一,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女性主义政治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身体叙事”是萧红文本的一个潜在的内容与姿态,在文本中,女性身体不仅成为萧红作品中的“生死场”,而且更是小说获得内涵和意义的根本来源。萧红似乎对自身的情感与女性的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女性独有的身体经验成为她从事文本建构的基本手段。生育、病痛与死亡是作家诠释女性“身体叙事”的独特视角,女性与男权社会乃至整个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成为身体的悖论。女性作家用反讽的姿态作了一次“致命的飞翔”,在语言的狂欢与回忆的空间中获得身体与性别的认同。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萧红将自己写进了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反映19世纪初英国中上层道德、价值观念和爱情婚姻态度的小说.当时英国中上层的婚姻中,男性的财产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姐来说,除了嫁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方法保持自己优越的生活,物质条件成为这些女性择偶的关键标准.对于一个没有终身财产的小姐来说,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弱得多,小说正是描写了没有多少财产的本奈特家几位小姐的命运,作者通过不同的爱情故事真实地展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探讨了爱情与婚姻这一亘古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大龄未婚女性”问题的出现,体现着社会性别制度建构的特征,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也是造成“大龄未婚女性”们择偶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而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婚姻的状况也是“大龄未婚女性”们徘徊于婚姻的围城之外的重要因素.“大龄未婚女性”们要摆脱择偶困境,就要以主体的身份来定义自己,建构起真正的自我,在通过婚姻建立的家庭这个伦理实体中达到自我与他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之初,当中国女性进入由语言和法则所构成的象征界,试图完成自我主体身份认同的时候,由于缺乏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与理论,女性无法为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立场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没有话语理论作支援的女性 "突围表演",只能沿用包含男权思想的话语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反抗愿望,凭借已有的话语理论为女性争取自我实现空间.而一旦运用这种话语,女性就会步入男权社会的权力逻辑,就会被禁锢于一个她们原本想反抗的权力结构之上.这就是新时期之初中国女性写作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女性主体身份建构、性别身份认同所遭遇的围困."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和"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宣言的流行和陷落,正是这一困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论独生子女的“逆境教育”孙传宏卜新军人类社会正在告别“父系社会”,走向“子系社会”,如“太阳”、似“皇帝”的独生子女正是这一“子系社会”的未来主宰。家庭和社会试图为他们铺就人生的坦途,他们自己也在这样地认可着。然而,生活的真实并非如此,生活过去是、现...  相似文献   

17.
“声音的诗学”属于后现代语境中“先锋批评”的美学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的声音,既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叙事学语词,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意象。女性生存的意义在于反驳男性声音暴力,以女性意识,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女性的审美创造。对女性“声音”即文本内蕴和话语方式的研究即“女性声音的诗学”。从无身份的沉默或称“类失语”,到“自听自说”,再到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了女性“发声”的历史,也是女性主体价值确认的历史。在两性声音场域中,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两性和声,才更符合社会的、美学的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影梅庵忆语》等五篇“忆语体”散文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抒情文学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五位聪慧美丽、才华横溢而又韶华不永的知识女性形象 ,探讨女性的历史命运和人生处境。文中的几位女主人公 ,较之传统女性有了新的突破 ,她们追求男女关系的平等 ,力图得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却难以克服自身的局限 ,最终仍回归男性社会为女性设计的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女性“法律失语”现象严重,诸如:男女两性权利表达标准失衡、反性骚扰立法疲软、刑法对妻子性权利保护的忽视、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对女性权利保护不足、彩礼返还之规定对女性有差别对待之嫌等。文章从社会性别这一视角透视女性“法律失语”现象,解构并归结成因为:法律中的“男性”立场、法律传统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女性对自己权利认知“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中,元代的萨都刺是最知名的诗人之一。在元代诗坛上,他的诗作光彩夺目。以致后来有人推之为“有元一代诗人之冠”。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活动,记录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也记录了元代中后期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被誉为一代“诗史”。按“诗史”之称起于评杜,杜甫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萨都刺诗则记录了元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也有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即拟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考察。至于诗人以诗歌记载自己的生平和行踪,虽然也有“诗史”意义,但由于篇幅有限,暂不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