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2.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简论“李约瑟难题”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李约瑟难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我们无权加以修改。否定了难题,也就基本否定或消解了李约瑟的贡献。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当前有关争论的焦点。中国古代有科学,但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李约瑟难题”的意义是双重的,既表现在科技史研究上,更表现在思想文化机制的探索上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准确地概括了中西文明分水岭出现的现象,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学术界虽出现许多解谜文章,但答案莫衷一是。文章将从中西文明的大视野中来比较、探讨李约瑟难题的文化学原因:轴心时代中西文明难分高低;中华文明崛起的原因是统一;西方文明崛起的原因是契约。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解读“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总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前进。一个地域的文化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产生消极作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整体性思维方法、伦理化倾向以及不完备的逻辑体系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革命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难题”新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高度专制、商业落后、观念封闭保守、缺乏理性精神等因素,是中国难以产生近代科学的根源。开放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形态与科学在本性上具有一致性,它们是科技产生和发展的必需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古代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古代科学之成果,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批评了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以及修改"李约瑟难题"和"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的论点.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科学成就和先进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这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灿烂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围绕“李约瑟难题”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解读,揭示了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学史教育的内容要能够丰富学生的哲学思想,发展其自然观、培养其科学思维与创新思想,并改变传统科学教育方式,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中西科学观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比较,认为近代科学在欧洲出现是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科学根本不具备产生近代科学的要素,因此西方意义上的近代科学是不可能在中国诞生的.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李约瑟难题仍然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文章从"爱因斯坦与北大擦肩而过"的历史事件出发,分析了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并进而探讨李约瑟难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考察,在"李约瑟难题"问世之前,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传教士)们虽已意识到中国科技文明的独特之处,但也发现了它们相对于西方科技文明的落后性,并分析了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这意味着,在长时段的视域下思考"李约瑟难题"更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隽永流长并逐步崛起为世界瞩目,西方科学简单理性富于逻辑却继续引领着世界。大学教学是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与思维方式,还是转向对理性思维和逻辑实验的诉求,或是追求超越东西方文化的第三种文化思维方式,无论哪一种观点,"李约瑟难题"都在激励着世界教育不断反思。难题折射出多元文化与单一思想、理性与悟性思维、定量与定性研究、继承性与发展性等理念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当代大学教育者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分析"李约瑟难题"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石油科技史中的不同表现,探讨中国石油科技史中"李约瑟现象"的原因,可获得加强中国石油科技创新的启示:大力实施石油科技创新战略,如创建中国石油科技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石油科技研究院,制定培养中国石油科技精英人才的"珠峰计划",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科技研发中心,聘用外籍石油科研人才进驻国内石油科研机构等,从而促使中国早日重新成为世界石油科技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难题”在中国学术界至今仍是一个不断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但目前尚无定论。全面把握难题的表述和研讨历程是解读难题的基本前提;准确定位难题的性质和领悟难题的价值与意义是解读难题的关键,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科学规划难题未来的研究路径是解读难题的重要支撑。这些既是我们突破无定论困境的学历前提,更是我们解读难题应用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5.
坎陷论是现代新儒家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虽然不是由李约瑟难题直接引出的,但在学理上也有一定的关联。从坎陷论的视角重新审视,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原因即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不够充分,而这也正是坎陷论超越于李约瑟难题的地方。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李约瑟难题也就可以得到化解了。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20世纪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为什么近代的"工业技术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而不是中国呢?这一问题称作"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的难点在于,问的虽然是科技史上的问题,但答案却并不在科技史之中,而在于哲学对科技的社会历史意义的总结之中。若以交换哲学观对我国的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和总结,那么,这个难题其实并不难: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其发展同样受着"用进废退"规律的支配,而其"用进"的舞台,就是商品经济生活实践。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先进;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然而,自西汉王朝开始,商品经济就一直受到了"家天下"政治的严酷压制而萎缩了,因此,我国的科学技术自此以后就没有太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如何实现这一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社会各界关切的焦点。科学技术以其无所不在的巨大力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动力。本文尝试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为实现"中国梦"寻找科技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用系统论方法对“李约瑟难题”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研究 ,主张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看作中国近代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用系统的整体观及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这个子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及同社会这个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样可以克服单一视角的片面性 ,多维度的探讨“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因素及其动态关系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9.
用系统论的方法求解“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系统论方法对"李约瑟难题"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研究,主张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看作中国近代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用系统的整体观及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这个子系统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及同社会这个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样可以克服单一视角的片面性,多维度的探讨"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因素及其动态关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难题”求解——兼论21世纪科技革命的前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之所以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其关键原因在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与官僚政治制度无法提供这场革命所必需的经济、政治条件及文化土壤。任何一场全新意义上科技革命的成功 ,必须得到与之和谐的意识形态的支持才能取得。 2 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 ,必将建立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坐标之上 ,并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竞争内容 ,更新意义上的科技革命只能发生在拥有最先进意识形态的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