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蕃建国后陆续制定的各项制度受到突厥制度的很大影响:吐蕃王朝设立的行政建制如(ru)、职官奎本、如本和贡论、囊论、喻寒波等都是效法突厥,而非仿照唐制;吐蕃实行兵民合一,以十进制编制军队,设千户、万户,制定严刑峻法,犯罪必施以重刑,对盗窃罪按盗窃之物的数倍乃至几十倍追征等,亦是源自突厥;在苯教丧葬仪规中以羊马作为献祭品同样也和突厥有一定关系.藏族传世史籍记载吐蕃法律及事业仿效突厥、回纥确有所据.  相似文献   

2.
自765年至869年,吐蕃王朝统治河陇、西域部分地区长达百年之久.其间,吐蕃将其本部制度与周边民族的诸种制度相结合,制定了一套适合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宗教等制度,这也是吐蕃统治河陇、西域地区的成功经验.本文试从历史学、人类学的视角探讨这一系列制度选择的内容特点、源流演变及其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吐蕃与川西由于地缘上的相接,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在某些时候,吐蕃与川西的交通是否通畅,能从侧面反映出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但是,学界历来对吐蕃与川西的交往关注不够。笔者试图通过对吐蕃与川西之间交通的考察,重新认识这一交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吐蕃的刑事法律制度牟军自公元六三三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奴隶制王朝,历经十一个赞普(国王)的统治,直列公元九世纪王朝崩溃,持续达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被藏学家公认为西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其原因除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十分强大外,还与当时有...  相似文献   

5.
吐蕃东扩是吐蕃王朝前期军事化体制的必然产物。文章主要从自然环境和文化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吐蕃的东扩及唐蕃争夺青海的原因、经过及其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6.
吐蕃王朝建立以后,大力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占领区域不断扩大。在强盛时期,吐蕃之所以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甚至一度处于上风,其军事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吐蕃决策层和军事指挥官重视战略战术的运用,这是其对唐朝军事行动取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 ,西北吐蕃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北宋的依附以及文化心理上对中原王朝的认同 ,是宋朝经制吐蕃而吐蕃也愿意归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赤玛伦是吐蕃王朝时期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在吐蕃王朝初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依据大量汉藏文史料,就其生平事迹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9.
奥鲁赤为忽必烈之子,至元六年(1269)受封西平王出镇吐蕃。从至元初直至元末明初,奥鲁赤及其子孙镇戍吐蕃长达百年之久。过去一些学者在论述元王朝与吐蕃关系时,多谈帝师、总制院、宣政院等的影响和作用,很少专论西平王与吐蕃的关系。本文根据藏汉文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将西平王与吐蕃的关系略作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0.
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有不少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的作品,就其使用的文字而言,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古藏文文献,数量约在12000件左右;其二为汉文文献,数量也非常可观.与吐蕃王朝历史有关的文献数量虽不是很多,但非常重要,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用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吐蕃王朝每年的大事,包括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成为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基础.敦煌写本中与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很多,为唐代吐蕃社会史、宗教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可补充或印证汉文史籍及后世藏文文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吐蕃节度使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吐蕃为了对唐与周边部族作战,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相结合,在唐蕃冲突地区设置了五道节度大使,专事该地区的军事、民政及对唐及周边部族的外交等事务.吐蕃五道节度大使的前后名称及其内部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改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使"、"吐蕃东鄙五道节度使",下设五"道"节度使,诸"道"节度使下,又设若干小节度使.该制度为吐蕃在唐蕃冲突中取得优势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分别从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在吐蕃赞普和王室的大力支持下,没有被吐蕃贵族大臣们的一次次禁佛运动所扼杀,也没有被吐蕃本土宗教苯教所挤垮,最终登上了吐蕃社会正统宗教的地位,赢得了很高的礼遇和崇高的地位,并对藏族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吐蕃佛教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社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员——藏族,是俄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藏族在古代曾建立起一个与中原地区繁荣昌盛的唐朝同时并存的强盛的吐蕃王朝。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古代唐蕃两缔甥舅姻好,“和同为一家”,是至今汉藏两族人民津津乐道永志难忘的千古佳话。然而,除此之外,吐蕃王朝的其他史事,乃至赞普及其大、小论的情况,人们一般知之甚少,兹就不完全之收罗,稍集吐蕃历代赞普之宰辅名目如下。一、青史标名最早的吐蕃大论娘·尚囊 藏  相似文献   

14.
唐末吐蕃王朝解体后 ,历五代至宋初 ,我国西北地区的吐蕃经历了一个由极端分散 ,各自为政 ,又逐渐走上局部统一的历程。西北地区的吐蕃各部先后建立了凉州六谷部联盟和河湟地区的厮两个地方政权 ,出于抵御西夏的需要 ,这两个政权先后依附于北宋王朝 ,主动与之接纳关系。文章从北宋与西北吐蕃部落间政治、经济交往的过程入手 ,对双方间的关系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5.
"王辛同治"是吐蕃前期政权治理的基本模式,当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后,开始学习周边民族的治理模式,建构法治与引进佛教,强化赞普集权,限制本教对政权及社会事务的干预。本教是维系吐蕃政权的法理根基,佛教是顺应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文化。随着时局的变迁,统治者对"两教"有不同的偏好。对统治者来讲,宗教与自身信仰无关,是维护统治与争权夺利的工具。厘清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有助于理解西藏历史上政教关系的本质与"政教合一"的演变逻辑,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9世纪中叶,河陇民族格局随着吐蕃统治的崩溃出现了新变化,各方势力纷纷参与到西北政治格局中.面对新的政治形势,晚唐政府及时调整西北战略部署,对吐蕃政策成为西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周边势力,尤其是党项的牵制,从而影响到以后中原王朝的西北政策.  相似文献   

17.
军事占领区制是吐蕃王朝向外扩张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为吐蕃在与周边势力的冲突中取得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史料,针对唐代吐蕃东道节度使建制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细部考察,重新考量了东道节度使的设置时间,并指出故洪节度使应属于吐蕃南道节度使管辖而非东道,以及东道节度使的辖区理应不包括吐蕃北道的范围,所谓吐蕃"五道节度使"仍由五道构成,不可省之为三道。  相似文献   

18.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于当地有良好的文化互动底蕴,吐蕃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互动的政策,居住格局的杂居化以及民族间通婚增多,使吐蕃和汉族在语言、服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采借、交融,实现了汉蕃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试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教育杨明公元七世纪初期,藏族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公元633-650年在位),崛起于雅隆河谷,统一了整个藏族地区,于公元633年(唐贞观七年)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吐蕃王朝。他采取了一系列建政措施:建都于逻娑(今拉萨);分设...  相似文献   

20.
吐蕃王朝兴起之后,勃律道和扁宾道成为其往西北方向开拓的两条重要通道,通过这两条道路,吐蕃向西可达中亚、西亚、欧洲,向南可到达南亚,向北可达西域。对吐蕃而言,这两条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