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农业生产的子部门,饲料系统必然会随农业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态农业背景下,明清太湖地区的饲料系统产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饲料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开发,通过粪便饲料化、水生植物饲料化等多种新方式,太湖地区的饲料种类达到了古代历史高峰;另一方面,饲料系统开始与肥料系统相互结合,并出现了基于饲料-肥料链环的多种循环系统。饲料系统变化后又具有了新的价值,可将其概括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当代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铁路与华北内陆传统工商业市镇的兴衰(1905-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华北内陆地区涌现了数量众多的工商业市镇,其发展则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近代以来,铁路运输的作用日益凸显。作者以1905—1937年间驻马店、漯河、道口、清化、周村等重要市镇为例,通过考察铁路与其工商业发展、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等方面的关联作用,阐明铁路对华北内陆传统工商业市镇发展及华北区域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地位突显,在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环太湖地区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存在重视不够,主体意识不强,增收渠道萎缩,经济要素制约严重等问题,没有发挥出其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对此,一方面应盘活自身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另外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发展动力;突破要素制约,夯实基础,科学创新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苏、松、常、杭、嘉、湖六府)的文献资料,从土地整理、育秧与移栽、施肥与灌溉、耘耥与烤田等四方面考察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生产技术。研究表明,这一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稻作生产呈现精耕细作深入发展,广泛使用人力以代替畜力,技术以长期经验总结为主要特点,这些发展特征是由于人口压力、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共同作用造成。  相似文献   

5.
略论唐代环太湖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环太湖五州人口增长迅速 ,是全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随着先进的农具发明和改造 ,水稻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产量大增。以纺织业为核心的手工业生产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环太湖五州成了唐王朝东南地区的商贸中心。从经济实力来看 ,环太湖地区无疑是国家财赋收入的最主要地区之一。促成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社会局势稳定、运输畅通、农田水利建设出现高潮等众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时期 ,环太湖地区的苏、常、润、湖、杭五州展开了积极的兴修水利活动 ,主要表现在对太湖的整治、江南运河的整治、海塘的修筑和大量的农田水利基本工程的兴建上。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既大大方便了太湖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 ,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同时大量荒地的开垦和农田灌溉的保证 ,使得太湖地区成为唐五代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地。水利建设对太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所起作用极其重大  相似文献   

7.
内河航运是我国传统的交通方式之一,码头市镇的繁荣与内河航线的兴盛息息相关。内河航运在经济发展、物资转运、人口构成、文化融合等方面极大地影响了码头市镇的发展。沱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连结了四川盆地内部各地区、盆地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堂是沱江干流的起点,沱江的航运成为金堂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赋役、水利与"专业市镇"的兴起——以安亭、陆家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前期的"改征官布"和吴淞江淤塞,对昆山、嘉定等县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时代城乡关系的既有格局.随着与均田均役互为表里的贡物折纳改革的深化,实物财政向以白银为媒介的贡赋体系转变;而水利的失修使吴淞江两岸的农田越来越不适宜稻作生产,棉花种植反过来又会促进水利的荒废.在这一双向过程中,棉业逐渐占主导地位,所有财力、人力、物力的需求均不得不诉诸市场,贡赋系统与分工、交换形成的市场互动,直接改变了江南农业的种植结构乃至历史进程,导致一些地区涌现出大量主要经营棉织业和蚕桑业的新兴"专业市镇".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全国蚕桑业普遍衰落的情况下 ,太湖地区的蚕桑业生产却得到了长足发展 ,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这一时期蚕桑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 8世纪前蚕桑业仅局限于太湖以南和苏州府的部分地区 ,1 8世纪后 ,扩大到太湖以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巨大的经济利益、国际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及便利的地理位置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太湖上游地区的武进、宜兴和溧阳地区,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废水基本不做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太湖水安全有严重的危害。要改变这种现状,畜牧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场(户)建立标准化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要严格动物防疫条件;环保部门要严格畜禽养殖场(户)的环保审批,提供污染治理技术指导;农业部门要指导好有机肥的规范生产和沼气建设利用;其他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环太湖地区江浙两省五市几年来创新发展积累的成果,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区域化的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创新服务体系不全、创新活力不足、协同路径单一以及区域核心形象不突出等问题。为打破协同创新存在的区域樊篱和鸿沟,环太湖地区应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重点从激活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重构创新模式。借鉴美国、欧盟、中关村等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政产学研金介用’架构性创新+区域联动共建创新平台核心形象+接轨上海开展跨区域合作”的路径将是环太湖区域协同创新最优且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环太湖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正进入以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全面深化发展阶段,面临着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面、进一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建设差距、与市场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文化发展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进一步耦合等新挑战、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沿着市场化、产业化、均等化、共享化、自主化、民主化、公平公正等现代化发展方向,从体制创新、农村内生发展力量积聚等方面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更高层次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唐朝以后蚕丝业逐渐在太湖地区发展起来.由于北方先进养蚕缫丝技术的影响,蚕丝业较高的经济利益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太湖地区于宋元之际一跃成为全国蚕丝业的中心.明清之际,由于日益突出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封建国家对蚕丝业的重视和鼓励,以及蚕丝业市场的扩大,太湖地区蚕丝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当地人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并在生产领域中出现了雇佣关系,贸易日趋繁荣,出现了大批专业化市镇.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束缚,蚕丝业未能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形态.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环太湖地区处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对长三角经济区的整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太湖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推进区域整合,加快环太湖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助上海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并与经济全球化无缝对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保持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形成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江南各种商业、手工业市镇大量涌现。这些江南地区的市镇在经济方面蓬勃发展,显得繁荣富庶.已经形成了当时最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系之一;但是在行政管理方面,这一市镇体系却始终未能在清王朝的行政体系当中占据一席之地。章练塘镇是江南地区一个典型的小跨界市镇。清政府面对这一特殊的跨界市镇,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行政管理措施,对这一跨界市镇的影响深远。相比而言.这些特殊的行政管理措施的效果却不十分理想。通过对这一地方权力运作模式的考察。对搞清行政分隶对市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内部结构不均衡、产业集聚逐渐显现的态势。通过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表明,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的投入与文化产业的产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并且资本投入对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最大。因此,在空间相关性的背景下促进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一个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1946—1948年,河北的疫情相对严重,霍乱、天花、脑膜炎、回归热、白喉、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都有发生。通过对这时期河北瘟疫的研究,探讨这一多变历史环境下瘟疫产生的原因,从环境因素、灾害因素等自然环境因素来分析致疫的原因,对当前公共卫生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专业化与地理集中的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利用专业化与地理集中指数可以衡量其地方的专业化和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天津、河北地区2间专业化指数逐年上升,而北京、天津两地的专业化指数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制造业在1993-2004年间,20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地理集中指数呈现大幅度上升,5个行业的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需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和地区分工及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摘要]以清乾隆17年(1752年)杂谷土司改土归屯为标志性事件,川西北杂谷脑河流域的政治经济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化。伴随王朝势力的推进,内地汉人商贾得以进入该族群边缘区域。从杂谷脑市镇的汉商类型、经营活动、汉商会馆与地方社会互动等情形,可以窥视川西北族群边缘区域在清季民国时期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