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孔子"仁"的伦理思想的分析,揭示"仁"的文化底蕴及实现"仁"的内涵的途径,指明"仁"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形势下的人文环境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丙泉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7-100
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关于如何"做人"、"成人"的学说。仁是"仁者爱人",还必须按照人的本性的要求,热爱生命,努力奋斗,不断完善和成就自我,有益于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道德体系,以"仁"为中心衍生出来的诸多道德范畴,成为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使儒家道德思想更加丰富。孔子的"仁"之思想体现为多种维度,从"亲亲"到"爱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礼"、"忠"、"恕"等具有层次性和统一性的外在道德规范和要求,构成孔子孔子"仁"之思想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李文义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384-387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许多学者对"仁"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理解。每个时代对"仁"的定义也不同。现代的"仁"要求人们要推己及人,克己为人,害不加人,宽厚待人等,在工作生活中,存"仁"心,行"仁"事,从而心情愉悦,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6.
孔子虽处春秋乱世,但其"仁"思想普照于世几千年仍光彩不熄。从自爱到孝悌再到泛爱众,无不彰显孔子推己及人、和为贵之高尚。利用孔子"仁"思想与道德关系的辩证统一,通过"学"、"思"、"省"三步阶梯内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形成良好的培育大学生的"仁"心;通过"礼"、"言"培育大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刘云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6-9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邵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4-137
俭约是中国文化中衡量做人,做事,成为君子的一项重要参数。普通民众要以俭约作为行事准则,为政者要以俭约作为提升政绩、练达品性坚守的信义。人们不能以发展经济作为可以恣意挥霍资财的借口,因为只有知足者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孔子置身于“礼坏乐崩”的大混乱中,特立独行,创立“仁”学思想体系,期望以“仁”释“礼”的方式规范上层社会的行为,使社会各阶层能继续尊崇贵本俭省的祖训,实现俭以养德的目的。孔子的俭约思想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根基,是当代中国社会必须大力提倡的美德,是必须坚守的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0.
孟志芬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3-107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描述人的一切美好品德的统率。孔子预设“仁”为人的本质 ,“礼”和“义”则是人之为人的途径。“仁”决定了“礼”和“义” ,“礼”是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 ,“义”是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 ,“礼”与“义”相辅相成 ,为人通向“仁”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钱森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6-38
仁的基本涵义爱人是一个大概念,珍惜、爱护他人的生命是它的第一要义.孝有"能养"和"敬"两种样式,二者只是高低有别,"敬"高于并指导"能养".基于仁的基本精神与政治上的考虑,孔子将对生命的关注和爱护提升到社会政治的层面,主张"足食"、"足兵"、重德轻刑以及训练士兵.在自我与他人之生死发生矛盾时,孔子倡导"杀身成仁"."仁"的第一要义是孔子思想中最具超越性的普遍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价值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肖绍俊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希望执政者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他认为社会和谐要依靠执政者在进行政权建设时所采取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措施来维系,主要体现在为政以德的基石、行之以仁的内容和约之以礼的途径。这些内容对于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4.
牛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3):53-56
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独特样态,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厚的历史背景。周代是礼乐文明的成熟期,它标志着人的理性意识的觉醒,礼由天人之际向人人之际转换。孔子在“礼崩乐坏”的乱世,承继并发展了礼乐文明,赋予礼以仁的精神向度,使其由对命运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持守,从而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一种教化——仁教,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冬青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63-68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而老子的“不仁”则一直没有定论 ,郭店战国《老子》竹简本的出土 ,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了。本文通过分析孔、老“仁”与“不仁”的观点的提出 ,阐释他们各自观点的哲学内涵 ,说明他们提出各自观点的背景 ,寻找他们观点的相辅相通之处 ,然后得出孔、老相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丁立卿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21-23
孔子哲学思想中"仁"与"学"思想的研究是把握孔子思想之真义的重要环节.作为人性至善理解的"仁",不是以"学"为手段而成"仁","学"是一种生命的思想与目的,"学"的过程就是"仁"不断实现的过程."仁"与"学"在人性的意义上是相通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更为真实,并体现出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董国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36-40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王岳森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11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的许多言论都是围绕“仁”或“行仁”展开的。“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是孔子学说逻辑演绎的起点。按照礼的要求对家人、社会“行仁”,也就形成了孔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政治观。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封学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孔子认为“人格领导”的关键是领导者个人人格形象的完善和人格力量的充实。合格的领导者应具有“仁者不忧”的道德情感力量、“智者不惑”的智慧力量、“勇者不惧”的意志力量等,仁智勇三方面相统一的人格品质是领导者实现“人格领导”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