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针对发生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提出了几种与金融风险有关的具体因素,它们分别是金融自由化、泡沫经济与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并提出了一些防范金融风险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笔者从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金融因素入手分析其原因,并对日本政府的金融政策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世的金融开放承诺不仅涉及到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 ,而且承诺的开放程度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金融开放水平。在这一新形势下 ,中国金融业尽管有保持金融稳定的能力 ,但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仍将面临着严重的金融风险。为把金融开放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降至最低 ,必须做到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积极拓展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 ;加强经营管理技术和金融产品创新 ;积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4.
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金融迅速崛起。部分居民在满足住房刚需后,转向对房产的投资,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房地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长。基于供需理论视角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功效系数法,以重庆市为例测算2000—2020年的综合预警值,提供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预警指标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重庆市2013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处于警戒值以下,但近三年房地产金融风险有明显增大倾向,存在潜在风险的可能,需引起必要的重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房地产业监管、引导行业有效投资;房企要去杠杆降负债、探索投资发展新模式;居民家庭需制定长期购房规划、强化多元投资意识;金融机构需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加强房企资信评估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渐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着金融创新风险、金融信息风险、金融技术风险和金融产品风险。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加强金融企业的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始于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害国自身金融结构和体制上的弊端。我国为亚洲金融秩序的稳定作出了贡献,但金融危机的隐患不容忽视。应当树立金融风险意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建立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7.
地下资本流动是开放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可以发现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已经不容忽视。地下资本流动干扰了基础货币投放,破坏了金融秩序,放大了金融风险,也助长了腐败行为,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有其深刻原因:九十年代初“泡沫经济”埋下了祸种;东南亚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传统金融体制框架疲劳,改革力度不够等。鉴于日本金融危机已渐近谷底,加之日本政府为重振日本金融已采取了重大举措,凭籍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技术优势,相信日本将在二十一世纪初摆脱这场危机  相似文献   

9.
现行法律未对民间金融活动做前瞻性的规定,使其游离于正规金融制度之外,增加了金融风险.对两岸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考察与比较分析发现:建立民间金融的准入和退出制度,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并对其加强监管是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针对不同的民间金融主体,设立不同的准入制度,将破产制度、保险制度,以及国家信用制度引入民间金融退出机制,是降低民间金融风险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网络金融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同时,更新、扩充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网络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实践进行了考察,对其效应进行了分析。认真总结金融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吸取我国金融动荡的教训,对今后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及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创新活动对金融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我国的金融创新也正在走向深入 ,对我国的金融创新与国际金融创新进行比较研究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入手 ,剖析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东营市金融业发展成效显著,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但与此同时,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均衡性,存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覆盖面不广、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金融创新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金融资源配置导向、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等措施,补齐金融发展中的"短板",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泡沫经济刍议符礼建曹玉华由于日本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泡沫经济及其破灭后带来了严重后果,关于泡沫经济和中国是否已经发生泡沫经济的问题,便引起了我国经济理论界的重视和警惕,陆续发表了一些论著。为了对泡沫经济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泡沫经济以...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湖北省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绿色金融的基础保障不完善、深入践行绿色金融理念的金融机构并不多、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缺少深层次创新、信息不对称导致绿色金融风险较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面临诸多障碍。研究了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注重政府引导,共同原则与差异化相结合,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市场机制。提出了湖北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化路径: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统筹作用,夯实金融业绿色金融发展基础,打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地域特色,健全域内信息共享机制,重点推进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厘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阐明风险的生成机理实有必要。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认为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金融系统的网络风险、金融脆弱性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2013—2018年的月度数据为基础,利用CRITIC赋权法构建金融压力指数模型,结合银行业市场、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及外部金融市场四个市场对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3年的金融压力指数波动幅度比较大,2014年的金融压力指数呈下降的趋势,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金融压力指数再次出现波动,2016年7月以后的金融压力指数波动趋于平缓。四个市场压力指数的权重占比相差不多,股票市场相对来说对金融系统的影响最大。用压力指数均值的2倍标准差作为临界值,对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级别进行判断,只有2013年6月金融压力识别指数大于0,金融风险较大,其他时间的金融风险都在可控水平。据此,山东省应在建立精准的金融信息统计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管、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采取措施,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1994年夏季的哈利法克斯高级首脑经济会议上,法国总统希拉克指出,现行的世界金融充满了投机气泡,泡沫经济这种“金融爱滋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泡沫经济的根源和危害,以及它对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警示,本文将做一浅析。 一、泡沫经济的历史与现状 泡沫经济是资产(主要指股票、债券)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发生大幅度波动,因资产价格超常规上涨而出现虚假繁荣,并最终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经济现  相似文献   

19.
[提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成了各国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笔者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两个维度分别发力,着力解决好金融体系如何回归本源、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如何去杠杆的问题;监管层要转变理念,加强协同,构建有力的监管框架和运作机制,并强化监管问责;最后,还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强化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数字金融在重塑金融业态、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的同时,也对区域金融风险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上解析了数字金融如何影响区域金融风险,并结合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的中介传导机制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总体上加剧了区域金融风险积聚,但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结构和地区差异性,其中使用深度的作用程度最大,中部地区的加剧效应最强;数字金融可通过提高金融杠杆、增强金融脱媒程度加剧区域金融风险积累;数字金融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其加剧效应随着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边际递增态势。为此,应构建数字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