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准确理解"我生不有命在天",必须将其置于《西伯戡黎》的语境中,其中"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的语义考证是前提。"天曷不降威"是祖伊转述民之言;"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是祖伊之言。"我生不有命在天"表现出纣对天命的极端自信,这是传统经史的主流理解,但一直未有确切的文献学依据。在"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语中,"不"并非否定副词,而是无实义的发声词,此语语义实为"我生有命在天",是商纣针对祖伊"大命不挚"一语而发。《西伯戡黎》文本中商纣一味迷信"命""天"的形象,是周人在天命观的影响下塑造的,是西周早期以其特有的观念反思商亡教训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史籍资料记载,苗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伏羲太昊时代。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部落源自“两昊”集团。九黎部落最先居于“中土”。  相似文献   

4.
族群利益与边界政治——海南“熟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黎”是海南岛黎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南岛的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作用。“熟黎”介于“生黎”与州县(省民)之间,成为海南岛上地理、族群和政治三重边界的界标和缓冲带,由此形成海岛由里而外的“生黎”一“熟黎”一省民三级圈层族群分布结构,彰显族群力量消长及其与政府关系的松紧远近。文章从“熟黎”的形成、文化取向、地理空间、族群边界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考察“熟黎”是如何最大限度谋求其生存资源与发展空间的。  相似文献   

5.
从黄道婆看海南“熟黎”对宋元明棉纺织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黎族分为“生黎”和“熟黎”,‘“熟黎”在宋代就创造了先进的治棉工具,并运用于纺织;海南自古以来就有植棉治棉的历史,黄道婆不是向“闽籍汉人”学习而是向海南“熟黎”学习治棉工具和纺织技术的;黄道婆传播到湘江地区的“乌泥径被”也是向“熟黎”学习、运用黎锦“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的结果;黄道婆和“熟黎”都为我国治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海南黎峒沉香品质纯正、气味氤氲,药用价值高,自古被誉为天下之冠。独有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品质与形态多样的黎峒沉香,交流、贸易与朝贡等途径让黎峒沉香进入世人的生活。文人才子或陶醉于、或寄情于黎峒沉香的美妙芳香,多有对黎峒沉香的赞美,赋予了黎峒沉香浓郁的人文气息,成就了中国沉香文化。但到近代之前,黎峒沉香遭受人们疯狂的采伐而几乎绝迹。保护黎峒沉香,延续中国沉香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海南黎峒沉香品质纯正、气味氤氲,药用价值高,自古被誉为天下之冠。独有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品质与形态多样的黎峒沉香,交流、贸易与朝贡等途径让黎峒沉香进人世人的生活。文人才子或陶醉于、或寄情于黎峒沉香的美妙芳香,多有对黎峒沉香的赞美,赋予了黎峒沉香浓郁的人文气息,成就了中国沉香文化。但到近代之前,黎峒沉香遭受人们疯狂的采伐而几乎绝迹。保护黎峒沉香,延续中国沉香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在黎族社会,道公是沟通人“鬼”之间的媒介。美孚黎的道公可分为三种类别:汉道公系、黎道公系、百蹦系。他们分工协作主持宗教活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神职范围和神职传承系统,承载和传递着美孚黎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9.
论北黎事件的真相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天津谈判和北黎冲突 ,中外学者都会论及 ,但对李鸿章是否接受法方提出的撤兵期限、北黎冲突的责任等重大问题语焉不详 ,态度模糊。本文利用法国外交部、海军部档案 ,揭示了李福谈判的诸多至今尚未披露的内幕 ,以详实的史料证明北黎冲突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而是法方的故意挑衅 ,责任完全在法国一方 ,且法国当局有挑起冲突图谋勒索赔款的重大嫌疑  相似文献   

10.
《西伯戡黎》中商纣与祖伊的分歧必须从商中后期祖灵观念的变化来认识。祖庚、祖甲之后,祖灵作福作祟的功能逐渐转变为单一的福佑功能。这一核心观念的转变引发了商代神权与王权的此消彼长以及治理思想的转变。《西伯戡黎》是周初周贵族总结商亡教训时形成的,在史观上反映了周人以天命为核心的宗教政治观。  相似文献   

11.
张寿臣,1941年生于山东,现居北京。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金石书画,曾师从于孙育儒、朱复戡等先生学画。长期致力于书画创作,遍临名家名作,心追唐宋,摹古习今,又游历名山大川,写生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黎明"一词,因取用古代旧注误训,至今辞书释义甚乱。该词当指将明未明时。《汉书》颜注所见"邌明"异本不足据,《史记索隐》"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是误训。但《索隐》"黎,黑也,天将明而犹黑也"是为确诂。"黎明"之"黎(或作犂)",当为黑义,因黑义是其常用义,且"黎明"类复词的反义语素并列结构决定了前词必须为与后词相反的黑义。  相似文献   

13.
商周之际,周人通过"戡黎"行动控制商都朝歌之西的太行山通道,拉开了周人灭商的序幕。春秋初年,晋国控制了太行山要道"轵关陉",晋国多次出兵中原,都是凭借这条便捷的太行山要道。到春秋晚期,太行山的中段、南段、尾段,都已经成为晋国的境内山脉。晋国把太行山作为自己的"内山",为战国初期的韩、赵、魏"三晋"跻身"战国七雄"奠定了雄厚的战略基础。  相似文献   

14.
商代甲骨文、楚简《容成氏》中以往释读为"黎"的"旨"、"耆"、"利"等字均系文字误释或辞例误读,目前只能确定西周金文中的"楷"、清华简中的"■"是黎国;古书所见的"黎"地不止一处,从它们的出现时间以及武王伐纣的路线来看,东郡之"黎"、浚县之"黎阳"可以排除在外,西周金文中"楷"所在的今山西黎城之"黎"最有可能是武王所戡之地;通过对《夜》篇中的介词语法、纪年方式、典型词汇等的考察可以看出,该篇文字应该有较原始的史料来源,但经过了后期的改动、整理。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叶黎简、宋湘齐名岭南诗坛。二人之生活履历、态度、价值观多有差异,其山水诗之题材、意蕴、风格亦极不相同。但是黎、宋创作皆反对拟古,勇于创新,从而自成一家,并共同构成了清中叶岭南山水诗的主要风貌。在清代岭南诗史上,黎、本上承清初岭南三大家,下启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宗教神职人员在黎族宗教信仰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受到群众的普遍重视和尊重。侾黎宗教神职人员主要包括两大类:道公与娘母,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非正式神职人员,如会占卜的老人等。道公与娘母不仅存在明显的群体特征差异,如性别差异,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在宗教活动中存在明确的分工,包括做法的目的、做法的形式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道公与娘母也有合作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黎兵万户府"是元朝政府为了统领海南地区的黎兵而专门设立的一个机构。对于黎兵万户府的设立时间,目前有至元三十年(1293年)说和元统二年(1334年)说两种观点。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勘比后认为,以上两种观点皆不能成立,黎兵万户府应设立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它与该年开始的征黎行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德裕的后人化为了黎人是郭沫若在《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中重新提出来的,其主要根据是《崖州志》中关于李德裕弟德禧寓崖,其后人俱化于黎的零星纪述。本文作者不同意郭老的看法,新旧唐书无德裕有弟名德禧的记载,其他翔实的史料亦可证实无德禧其人。此外,本文还以宋元年间被贬崖县、儋州的逐臣墨客的谪琼之作和明代海南籍学者的诗文,证实所谓李德裕后裔化黎乃好事者的附会之言,不可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近20年来关于苗族族源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基本总结.文章概述了学术界重新评价蚩尤的基本观点,认为应还历史本来面目,将蚩尤与炎帝、黄帝同列,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文章还就九黎、三苗的有关史实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苗族先民与东夷、南蛮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考古资料说明和印证苗族先民的历史等问题,作了扼要的综述,并进一步阐明了作者本人所持的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侬智高事件和安南李朝与北宋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 11世纪中叶之后 ,在中越边界发生了两件引人重视的史实———一是原属北宋羁縻州的广源州割据政权侬氏家族几度反宋又几次归宋之事。此事是在复杂的内外情况下发生的 ,但它主要是在安南李氏王朝的纵容、支持下才出尔反尔 ,最终侬、李败北而又回归大宋 ;二是李朝统治者借口“先发制人” ,屡次寇宋边境 ,强占土地 ,宋朝在无可忍耐之下予以反击。“宋李之战” ,以李朝失败 ,目的未果而告结束。但此战影响深远 ,此后安南陈、黎诸王朝对中国的寇边有所收敛。上述二事 ,近年来某国学者看法不一并有歪曲之说 ,本文对此正本清源 ,勘正谬误 ,还历史之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