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巨额的外汇储备带来了一系列的成本和风险问题。旨在分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并揭示由此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缓解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上虽然有些国家出现过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但都是相对短暂的.而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着居高不下的趋势,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但从2012年开始,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有所缓解也于第二季度资本与金融账户重回逆差状态,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首次出现年度逆差.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自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首次出现年度逆差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连年积累。截至2008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了1.7万亿美元,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高额的外汇储备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风险。如何管理如此规模的外汇储备是一个难题。从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人手,说明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介绍国际上外汇储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借鉴其积极的部分,对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我国转型经济复杂性的主要表现及其内在原因与关联,进而论证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失衡决定了中国外部经济的不平衡增长.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型工业化阶段、外资政策调整与金融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以及盘根错节、互为因果的改革局面等因素,极大地制约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发挥调整贸易与国际收支、优化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刺激国内需求和推进整体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文章指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平衡问题是制度、政策、结构和特定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定的长期性、客观性和趋势性.应该历史、全面和理性地来对待和处理这一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循环积累起的"全球失衡"使一方面美国产生巨额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使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逐渐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可以看成是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的表现,这时正是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一个有利契机.人民币的持续合理调整将不断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同时可调节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1994年至今 ,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持续的“双顺差”(1998年除外 ,资本与金融帐户为逆差 ) ,开放经济下这种“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其特征、形成原因 ,亦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超常增长,并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合理规模及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道     
3.31万亿 截至2012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与2011年末相比,全年外汇储备增加约1300亿美元,增幅是2004年以来最低值。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多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随着国际收支顺差变小、人民币汇率预期出现分化以及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外汇储备出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负面效应及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至今,我国持续保持了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和政策决策层的热切关注。双顺差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内在原因是什么?双顺差是否会延续下去?本文拟从制度层面对此进行分析,结论是持续双顺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经贸政策和制度安排,而现阶段这种安排已经不合时宜,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效应,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外经贸政策。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直接成因可以归结为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收支"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持续走高的储蓄率。如果放任过剩的流动性进入投机领域,则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对国家金融和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危害。解决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必然要求宏观部门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政策的配合力度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控制好流动性过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现象加剧,外汇储备也随之增加。分别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两个方面进行顺差原因分析,指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储蓄投资失衡,鼓励出口政策,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引起国际“热钱”的流入。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人民币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必须有一个参照标准,而这个参照标准就是人民币均衡汇率.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国际舆论、我国经济的外部状况(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及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人们在评判人民币汇率时过多地关注到我国经济的对外表现,却普遍忽视了我国经济的内部运行状况.运用汇率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法考察我国内外部经济均衡的实际状况,发现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从对外部门来看,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而从对内部门来看,内部经济态势对人民币升值有明显的制约和影响.人民币若选择现在升值,有利于外部均衡,但会恶化内部经济状况;人民币若贬值,有利于内部均衡,但会恶化外部均衡,并要承受更大的国际舆论压力.所以,基于我国目前内外部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解决两难困境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94—2009年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M2、外汇占款及基础货币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双顺差引致外汇储备的大量增长是导致M2增长的原因,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央行供应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国际收支双顺差最终会造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及其消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升值压力源于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工资不能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升,人民币大幅升值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分析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竞争性要素市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更灵活和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才能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升值压力源于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工资不能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升,人民币大幅升值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分析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竞争性要素市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更灵活和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才能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汇率为核心变量,通过引入双均衡模型来研究一国长期的最优外汇储备的规模.外汇储备由一国的外部收支决定,但仅仅为实现外部平衡而确定的外汇储备是否就是最优的呢?本文通过定义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界定了内部均衡的概念,并证明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并不总是能同时达到.那么,一国若要维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就势必需要兼顾内外双重均衡,这就影响了最优外汇储备规模的决定.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即是实现双重均衡时的储备规模,或者是外部失衡可维持前提下经济持续增长所对应的储备规模.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的顺差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本文正是从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一现象出发,分析了其原因及消极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汇储备变动与国际收支关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顺差。那么 ,我国的外汇储备变动与国际收支差额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本文从国际收支差额以及国际收支各主要项目差额对外汇储备影响的角度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三个层次的线性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并对短期内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我国国内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在存在过剩储蓄的情况下又过度依赖外资,这种国内储蓄一投资失衡的状况是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资本市场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内需不足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原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曙光在《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12期撰文指出,中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和缺陷。第一,内外经济的严重失衡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最大风险。长期以来,大量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就是内外失衡的集中表现,外部升值压力只是这种情况出现之后的必然反应。第二,内外经济结构扭曲和资源配置低效是潜在危机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