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里"多亏"有动词与副词两种用法,它最初是一个动词,后来部分动词开始虚化为副词。从语义类型来看,副词性的"多亏"属于原因标记,常常与结果标记"所以"等搭配使用,联结因果复句。"多亏"的语义韵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倾向于积极的语义韵。  相似文献   

2.
"者"字组合体由"者"和其他语言成分两部分组成。能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语言成分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但并不是所有这样的词或短语都具备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资格:具有[ 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可进入;具有[-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不能进入。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的"形容词移动"现象根据动词的特点可以分为"变化动词句"和"功能动词句"两类。可以实现移动的形容词多局限于描述某物或某事的形态、色彩、程度等外在状态,这些形容词和它们所修饰的名词构成的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或目的语成分。形容词实现移动后所产生的修饰关系为状态修饰关系或结果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4.
亳州方言中的"得"字语义丰富,用法灵活。从其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分析了"得"字单独使用与组合成词的方言语法特色,对亳州方言中"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单独成词时可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组合成词时和名词、动词组成合成词,"得"便成为半虚语素。  相似文献   

5.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广泛存在汉语动词倾向于译为名词、形容词或是介词词组这一现象。笔者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去动词化"倾向。研究发现:在单句中,"去动词化"往往发生在表示静态的动词上;在句群中,去动词化则发生在不占据语义重心的句子上。依据上述发现,笔者提出了两个朴素的经验性的概括,即状态一致原则和语义重心分布一致原则,并且,笔者把这两个原则进一步统一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相似文献   

6.
英语动词性语义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名词的动词性语义,剖析形容词的动词性语义,探讨副词的动词性语义,阐述倒序性动词和否定性动词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不同词性词有不同常模特征规律。名词的具体性、意象性、语义透明度最高,但笔画数最少;动词的词频最高、习得年龄最晚,但感官经验度最低;形容词的熟悉性、主观词频和情感经验度最高,但具体性最低。同时,具体性、意象性和感官经验度之间的相互关联只存在于名词和形容词中。13个常模特征可以归为频率、语义、视觉复杂性和词义数四个公共因子,但各因子所主要代表的变量情况在不同词性词之间有相似,亦有不同。另外,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相似性高于它们分别与名词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习得年龄、情感经验度、意象性和主观词义数最能把名词与另外两种词性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
安岳方言存在大量的"X到"类词语。从词性看,"X到"类词语可作副词与动词;从句法成分看,"X到"类词语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和状语;从使用频率看,"X到"类词语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X+到"类词语在安岳方言中的语义丰富,口语色彩浓厚,使用广泛。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价值等角度来分析安岳方言中的"X+到"类词语现象。  相似文献   

11.
词性转译是常见的翻译技巧之一。在汉日翻译实践中,常见各种词性转译现象,如形容词转译为副词、副词转译为名词、名词转译为动词等等。在各种转译现象中,本文仅就汉语动词转译为日语名词的现象展开考察,并从汉日两语表达差异、日语自身语法隐喻现象两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大丰方言“子”缀词和“儿子”缀词具有复杂的结构,前者有“动词性成分+子”“形容词性成分+子”和“名词性成分+子”三种结构,后者有“动词性成分+儿子”和“名词性成分+儿子”两种结构。运用物性结构理论中的“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等语义角色,可以揭示大丰方言“子/儿子”缀词的结构与词义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语义角色下词语结构的生成理据。  相似文献   

13.
中日语同形词“结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对中日同形词"结束"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汉语中"结束"一词始出于汉代,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基本上是作为动词使用,意义上发轫于"捆缚",衍生出"完毕"与"嫁妆"两支现代语义;在日文中,"结束"为汉语借用词。隋唐期间经由汉文典籍进入日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都是作为名词使用,添加词尾可构成动词,意义上起源于"捆束",发展到现代基本上表示"团结"之意。日语中大量的日汉同形词在日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副词“不免”、“难免”、“未免”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副词"不免"、"难免"和"未免"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免"、"难免"主要用于修饰或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未免"既可以修饰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也可以修饰限定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不同语义背景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动词"上、下"是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对词,具有方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上、下"作为动词时,常带处所名词和非处所名词作宾语。对"上、下"带宾语的意义的认知考察,主要取决于"造字之初的字形"的历史因素、我国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理因素和人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是"字相关句式中有一类未引起充分关注,这里称其为P格式.文章从P格式中X的词性入手,研究形容词、名词、动词在此格式中的应用情况,并从语法、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其表现.从语义、语用角度论证得出,P结构是一个独立的句型,与"是"结构不存在子句和原句的关系.二者在语义、语用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形容词的语义可以形式化描述为某个属性的值。只不过有的形容词表示的属性比较单一、明确,如"久",而有的形容词表示的属性则比较多样、模糊,如"长"。本文通过对单音节形容词"长"和"久"的语义属性的形式化描述,对比分析了它们在构词及构句中的表现,进而指出,"长"和"久"的语义属性对比并非个别现象,它们的语义研究对形容词的语义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性质形容词”否定语义的确定与语义提取域紧密相关,就是说在语义提取域内是两项对立还是多项对立,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是确定否定语义的关键.本文根据吕叔湘(1984)对反义形容词的分类,指出:绝对反义形容词,在语义范畴内两项对立,并且是离散的,存在着非此即彼的关系,否定一项即得到对立项.相对反义形容词,所表性质之间是连续的,否定一项并不能得到另一项.在特定的语义域,对于确定的宿主来说存在着相对常态的程度值,否定相对反义形容词中的一项得到的就是常态程度值.多项对立的反义词,主要是指颜色、味道、形状等语义范畴内的形容词.它们的否定语义与形容词所表性状在具体语境内是两项对立还是多项对立相关,两项对立时否定的是“质”,多项对立时否定的是“量”.  相似文献   

19.
试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其中名词通常是单纯的方位名词,动词是自主动词,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X或Y多为单音节词语。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的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相似文献   

20.
动词、形容词后加上"掉"记作"V掉",随着"V掉"这一句式使用频率增长,"掉"的意义有了虚实之分。文章对"掉"的研究从语义入手、结合句法结构、语用表达,分析其语义虚化,进而论证"掉"的虚化意义为"消失义"、"完成义"和"实现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