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媒体链接     
找工作仅靠简历是不够的“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面试,一开始总是让应试者先做自我介绍。可我觉得,我的许多信息都在简历上写明了,主考官还让做自我介绍,他的用意是什么,他究竟想从中了解什么信息呢?”一位被面试中“自我介绍”过程困扰的学生如是问。  相似文献   

2.
南雁北驼     
(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2004年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  相似文献   

3.
政策问答     
“部分供给、部分工资制”可否视为供给制? 问:我是一位退休干部。当年和我一起办理手续的一位同志大部分情况都和我差不多,可就因为他的经历中曾经享受过“部分供给、部分工资制”待遇,结果他办理了离休,而我办理了退休。事隔几年,我还是不大明白,什么是“部分供给、部分工资制?”“部分供给、部分工资制”可以视作供给制,可以办理离休,国家有这方面的规定吗? 晋中 老张 答:老张同志,你提的问题具有代表性。鉴于近来有不少老读者打听什么是供给制,在此将“供给制”、“部分供给、部分工资制”,一并解答。  相似文献   

4.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来?将来准备做什么……”同学们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  相似文献   

5.
杨梓 《国际公关》2022,(5):26-27
犹记得在五六年前与一位朋友讨论,CSR为什么要变成ESG,当时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ESC不就是企业捐钱吗?和CSR有什么区别?”经营企业的ESG就好像要经营好一个家庭,可能最简单的工作就是“赚钱”,约等于“捐钱”,而那些琐碎的“做家务、买菜做饭、给孩子辅导功课、照顾家中老人”也应该算是重要工作吧?。  相似文献   

6.
小笑话(3则)     
一 春节前,一家百货公司挤满了人,顾客们争先恐后地大抢购。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士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满身大汗。 当这位男士定神一看,发现他竟然是在女性内衣专柜之前而专柜内的美丽售货小姐,正对他微笑。 这位男士想了一下,就对专柜小姐说:“小姐,我可以和你讲几分钟话的吗?” “请问你要买什么东西?”小姐问。 “我并不想买什么东西,我只想和你讲讲话就好了!”男士很真诚地说,“因为我太太现在还挤在人群里,我实在找不到她,但是,只要我和一位漂亮的小姐讲话,她就一定会马上出现,自动出来找我!”  相似文献   

7.
2004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我像往常一样处理完工作,正准备离开办公室时,一个电话打进来,号码很熟悉——对方是一位与我们建川博物馆长期合作的文物商人,这次传来的信息是:天津的一位王姓先生,藏有一套日军的日记。“一套是什么意思?”我问他。“有七八本吧!”对方说。“会有这么多?真是当年侵华日军的日记吗?”  相似文献   

8.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双面神。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汲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哲学家又问:“那么现在呢?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意到了吗?”  相似文献   

9.
轻松一刻     
《社区》2005,(10):61-61
职业敏感保险公司的一位职员正教他妻子开车。车下坡时,突然刹车失灵。“天哪!车停不下来。”他妻子大叫,“我该怎么办?”“祷告。”他指示妻子说,“然后找便宜的东西去撞!”指挥员一名游击队员在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他忽然问一个12岁的男孩“:假如你是游击队的指挥员,为了不让敌人使用铁路,游击队应该采取什么行动?”男孩站起来大声回答“:必须迅速占领售票处,并烧毁全部车票!”开玩笑一天,某高级公司招聘人员,一位高材生跑去应征。老板问他说“:你想要什么工作环境?”那人说:“我想一个月薪水10万,一年有一个月公费让我出国,公司公费为我…  相似文献   

10.
高书 《可乐》2008,(4):48-48
有个日本青年,大学毕业后不知做什么好。他脑海里产生一个笨想法:到外面逐个做市场调查,不就可以知道哪类工作适合自己吗?这时,他大女儿刚出世。他并不富裕,日常生活开支大起来。他有些心慌,感到像钻进一条看不到头的隧道,不禁打起退堂鼓:不如随便找份工作算了。最后,他制止了自己。两年后,他对四十多个项  相似文献   

11.
薄情     
《北方人》2006,(5)
偶尔逛街看到一条新秀丽的牛仔裤,试完才问价,打完折还要一千多。我已经存了撤退的心,小姐还鼎力推荐:“这个十年都不会变形。”我笑起来,“那我呢?我能十年不变形吗?”还有一句更残忍的话我没有说:我肯穿十年吗?我的衣柜早就是深宫孽海,无数得不到我宠幸的衣袂在欲哭无泪。拒绝有一种残忍的愉快,又因为偕音,仿佛被我轻轻推开的,是一个痴情男子:“我十年都不会变心。”但他出现得不是时候,不能成为生命中亲密的爱人,就什么也不是。我照样会含笑而答,“但我做不到。”背叛是怎么开始的?我曾经一时糊涂,花大价钱买下白衣  相似文献   

12.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什么玄机.这几天连续接到几个做公司的朋友的电话.而电话的“主题”几乎都是同一个:叫苦叫累。甚至一位网友半夜打来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说每天早上醒来,一想到公司里有那么多问题等着他去处理,就感到“害怕活着”。我告诉他.这已经是典型的抑郁症症状了.不赶紧设法放松自己.后果不堪设想——其实也不难设想.那后果很明确,就是“自杀”。  相似文献   

13.
逼你成功     
刘墉 《社区》2002,(18):54-54
我有个事业非常得意的朋友,他40多岁,没结婚,每天跑进跑出,比谁都忙。 有一天我问他,你都在忙什么啊,义是为谁忙啊? 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谁忙,只觉得背着一个好大好大的包袱,每天拼命向前冲。” “那包袱里装的是什么啊?”我开玩笑地问,“你有没有自己打开来看看?”  相似文献   

14.
放风筝     
杲罡 《山西老年》2014,(8):43-43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来越狭溢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您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里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您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儿'银子',便叫您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相似文献   

15.
若愚 《社区》2005,(2):57-57
星期天,好友刘国威来我家串门。还没坐稳,他就问我:“你入保险了吗?”我一愣,说:“入了呀!去年才办的手续,怎么了?”他喝了口水,有点着急地说:“一旦出了事,一定得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呀!”这下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什么及时通知呀?发生什么事了?”我问他。他这才给我说了发生在他家的事。五年前,刘国威和女朋友筑起了爱的小巢。新婚燕尔,刘国威望着满屋崭新的各种家具和家用电器,心想:这些东西都是双方父母和我们两口子平日里省吃俭用才置办齐的,万一家里出了什么事,再添置谈何容易,不如买份家财保险以防不测,起码出了事可以减…  相似文献   

16.
吹泡泡     
某国有一位学者,应邀去邻国讲学。他的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知道了,赶来央求他说:“请你替我带一个雇员去吧,他在旅途中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而且,你旅行的费用,也由我们公司供给。”学者怕这太优惠的条件藏着什么阴谋.他问道:“你们的雇员跟我去做什么呢,不会是搞特务活动的吧?”朋友拍拍胸脯保证说:“绝对不是,这和政治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他只是去替我们公司做广告,推销商品。”于是那位学者答应了。  相似文献   

17.
留给明天     
明天对世界来说,永远是一个奇迹。——柏拉图明天是门外的世界,是天外的宇宙,是淙淙溪流转过下一个河湾所历的奇景,是翩翩飞鸟掠过另一座山峰所见的天空,永远充满想象,写满神话。明天会怎样?莎士比亚说过:“明天是未知的,它取决于你为他留下点什么。”“你将把什么留给明天?”一个声音曾在梦中追问我,而我将用一生为之寻找答案。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  相似文献   

18.
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我在寝室里听到了一番耐人寻味的对话。一位家长说:“寝室怎么没装空调啊?这怎么睡?不如我们自己买个空调吧.现在空调便宜得很。”另一位家长接过话:“可以啊,大家凑一下,以后电费平摊就是了。”而另外几位家长则默默地继续整理床铺,似乎什么也没听见。说话的家长,一位是温州在衢经商的老板,  相似文献   

19.
借钱风波     
梅雨 《社区》2003,(13)
我家对门住着一对小夫妻。丈夫小王是个电工,也许是工作不忙的缘由吧,他总能抽出些时间打打麻将,妻子小李是个护士,工作比较忙,有时忙得连饭都赶不回来做,好歹他们刚结婚不久,还没孩子。一天,我正在书房写稿子,“咚咚咚”有敲门声,我连忙开门,一看,原来是小王。只见小王搓着手,结结巴巴地红着脸说:“梅姐,能借三百元钱给我吗?”我一愣,也不知他做什么用,就在一刹那间,我忽然想到小王有打麻将的恶习,而且小李也曾叮嘱过我,不要借钱给小王。“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我问。“是这样的,前天我和小李去逛商场,小李看中了一件皮衣,价格挺合理的,明…  相似文献   

20.
冰之 《社区》2003,(13)
去找一位同事谈工作,好几个晚上,他都正在客厅里同年迈的母亲聊天。看情形,聊得十分有趣。我有些不解,他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繁忙,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用来“闲谈”呢?另外,他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同目不识丁的老母哪能有那么多共同话题呢?一次,我对他袒露了疑惑。“那是我的责任。”他回答十分干脆。他告诉我:“老人最怕孤独、寂寞。我母亲又不识字,平时消遣惟有看看电视。因此,不管多忙,我每天总要抽时间,陪她老人家聊聊天,已经习惯了。”常言道,人间幸福,贵在晚年。晚年生活幸福不仅要有必要的物质保障,而且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由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