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娱生活     
《老友》2008,(7):52-53
吹牛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和一个法国人碰面了。他们都爱吹牛,美国人说:"有一次,我钓到了一条鱼,有小船那么大。"法国人说:"那算什么呀,我有一次钓到了一条鲸鱼。"日本人不屑一顾地说:"我们日本人平时钓鱼都是用鲸鱼做鱼饵。"  相似文献   

2.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3.
冯至的早期诗歌,是对"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这一主题的深入和发展.但是,在冯至的视角里,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永恒的和谐,诗人始终把一种"人"的精神上的再生放在首位,因此"人的文学"这一主题在他这里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种意义,即以强烈的理想主义渴望"人"的再生,在内心深处憧憬一种真正自由、和谐的理想境界.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生命与生命的情投意合,自然万物与人的灵魂的冥冥相契,而且凸现了一个对理想之境怀着热烈向往的追寻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围绕后现代哲学关于"人之死亡"这一话语,回顾西方哲学对"理性人"的观念构建的历程,阐析后现代哲学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理性人"及确立"理性人"的主体性与中心地位的批判与解构,"人的死亡"评析与反思,可以对死后之"人"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广笑府     
《可乐》2007,(12)
高帽子有同学二人,将要去外地做官,一同向老师辞行。老师嘱咐说:"如今社会风气不好,你们出去以后,见人送顶高帽子,准能事事顺利。"其中一人说:"老师的话很对,现在像老师这样不喜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老师非常高兴。出门后,此人对另一人说:"高帽子已送出一顶。"  相似文献   

6.
生态危机即"物"的危机,其根源就在于人对"物"本原意义的遮蔽.如何为生态危机寻求一条更好的解决之道,关键在于使生态伦理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原则,使人能够以"为物去蔽"的方式待物.老子哲学开辟的不仅是一种对物的认识纬度,更是解决"人"、"物"矛盾的生活纬度.<老子>中关于人与"物"如何相处的真知灼见,无疑给现代人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的本质概念一是价值本质,关涉人的"应该";一是事实本质,关涉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之后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共产党宣言>及以后的著作则将"应该"整合到"是"中,即让人的价值本质从人的事实本质中历史地和逻辑地开显出来.就此而言,强调人的价值理想的马克思和揭示人的事实规律的马克思并没有根本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释“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去"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大"下"口"的会意字."去"一词的本义为"离去"义,而"去"的甲骨文形体上方部件"大"为一人,表示正在离去,而下方部件"口"则为另一人之口,表示另一人对离去之人正在说送别之言.<说文>"去"的小篆形体已从甲骨文的初形演变成了"从大,( )声"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原则的解读和马克思历史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内涵已有中央解释.这一原则有深厚渊源,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所论述的人的历史地位指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的发展正在指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历史观看来,"以人为本"之"本",一指"本体",二指"本根",三指价值"本位"."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本"、"以民为本"均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必须据此校正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解;"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钱为本"是对立的,后几个"为本"均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必须加以批判.当前"以人为本"原则,必须确立"人是目的"和"人是动力"的双重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网络交际是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并已成为"大众化"的最重要的休闲方式,这种交际是一种"务虚",是一种纯精神的活动。人们通过网络交际意图在这种"超真实"的社会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讲,网络交际是现代人的一种"语言游戏"。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分别经由了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是"形而上"的路径;一是"形而下"的路径.由形而上的路径,我们只知道人性即是人之所以为人者;至于作为人之性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究竟是什么,其形上学并不讲.由形而下的路径,冯友兰一方面径直说人的本质即是觉解,觉解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之性蕴涵有社会性,并进而把人之性所蕴涵的社会性与人之性直接等同了起来,从而陷入了一种歧出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人"声鼎沸中的"人",是由眼睛和心灵组构而成的克服了动物性的神人。正因为是神人,"人"才会认定世人的心早已蒙尘、朽坏,并试图给他们施行洗心、换心的外科手术。洗心、换心术其实是一种诡谲的修辞,它的结果一定是发现"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从来就是"人"。  相似文献   

13.
人的条件:劳动·制作·行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条件》一书当中,从人的"劳动"、"制作"、"行动"这三种行为来划分人的存在条件———"劳动"是人与动物生活方式所共有的部分,是人存在的必要条件;"制作"是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行为,是人存在的充分条件;"行动"体现了个人的独特性,是人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天然灰烬     
创作,说的就是人的灰烬。灰烬的意思是繁华后的简单。人总是不信灰烬其实是繁华后的一个庄重形式;一种"自然之至"。灰烬,说出来了就是诗。我了解灰烬,因为它是灰烬啊。灰烬很容易随风去了。灰烬也可能埋下种子。生之乐趣,就是种子。创作里的生之乐趣说的是"一个人",和"一个人"纯真的情感。创作中成为纯真的"一个人",是一门艺术,一种气质,一首诗。朴素纯真的成长很贵。过于昂贵,所以人可以放弃。(事实上,大多  相似文献   

15.
周建道 《老友》2012,(12):42-42
"鸟无翅不飞,人不廉不立。"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一点一滴入手,一时一处做起,总是及时地提醒我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拒腐蚀,永不沾"和"不越雷池半步"的人。小时候,有着"安徽西伯利亚"之称的家乡,是"红薯饭,红薯汤,离了红薯不  相似文献   

16.
从"人—物"关系这一设计核心关系出发,重新思考了设计的本质和内涵。在讨论设计本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设计的内涵:(1)"物"的功用性;(2)"物"的物质功用和精神功用;(3)"人—物"关系,以及由这一关系拓展形成的"自然—‘人—物’"关系和"‘人—物’—社会"关系,并且提出了新时代下"人—物"关系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君子"一词的内涵曾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一开始,"君子"一词只是用来指称贵族统治阶层的,也即纯粹的"职位"君子,此时的"君子"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无涉。后来,"君子"一词逐渐从"职位"君子发展到"德位"君子再到"丈夫"这两个新义项,最后在孔子那里发展出了纯粹的"德行"君子,此时的"德行"君子只关注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而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无关。"君子"一词的意涵由"位"向"德"的这三层转进,体现出儒家对一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层面的重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手稿》作为一本经济学-哲学著作,致力于对人的发展的"历史之谜"的解答,这种解答因始终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历史主题而具有十足的美学意味,蕴含着关于人的发展的全部美学秘密.《手稿》中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一种关于人的未来发展的和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对于今日美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果运用李渔关于戏曲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分析关汉卿<窦娥冤>的剧情结构,可以认定窦娥一人,拒绝"逼亲"一事,是该剧所立之"主脑",从而论证李渔"立主脑"的结构理论符合戏曲艺术的叙事规律.  相似文献   

20.
“性”,很美     
正在中国,一谈起"性",往往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不好意思,一种是认为无聊,一种是把"性"等同于"黄色"。这在认识上都是陷入了误区。"性"本身无所谓好坏,但长期来,许多人对此讳莫如深,在一些人眼里,谈"性"就是品质低下,就是作风有问题,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日本鬼子强奸"花姑娘"、恶霸或黑社会的人糟蹋女性的情节时有出现,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