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骆驼祥子》是老舍民主革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而又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李渔总结我国古代小说和戏剧创作的经验时,提出了“立主脑”的原则,他说:“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骆驼祥子》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人一事”的“立主脑”的方法结构情节和描写人物的,有着鲜明的民…  相似文献   

2.
李镇风 《阴山学刊》2004,17(3):28-32
金圣叹和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存在着诸多差异,反映在戏剧结构理论的探索上,他们的这种差异集中地体现在对于戏剧结构中不同艺术要素的侧重:金圣叹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感情的展现,并主张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组织戏剧的结构;而李渔则更加推重故事情节的新奇,他将情节视为组织戏剧结构的中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李国政 《理论界》2007,(11):212-213
李渔对我国戏剧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戏剧结构论强调“传奇之设,专为登场”,特别重视戏剧创作的总体构思,并提出结构戏剧作品所要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日“立主脑”;二日“减头绪”;三日“密针线”。在李渔的戏剧结构论中,这三个基本原则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4.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1,14(3):37-38
李渔以其戏剧理论指导小说创作,形成了与他的戏剧基本相同的艺术风格,情节上出奇出新;"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语言风格俗中求雅.  相似文献   

5.
人物性格理论问题,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而至今仍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无数美学家为其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十八世纪启蒙美学家狄德罗、莱辛的研究就是其中很值得我们珍视的成果之一。一十八世纪的美学家一般都很重视戏剧,甚至有人把十八世纪叫做戏剧美学时代,狄德罗、莱辛就主要是从戏剧美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物性格问题的。他们的戏剧理论有一个突出的共  相似文献   

6.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和”为中心 ,考察中西戏剧文学样式中诗体 /散体的不同侧重与发展 ,继而进一步考察二者在原始阶段对于“乐”这一戏剧要素的不同认识与表现 ,从而论证西方戏剧以“真”为其核心 ,而中国戏曲则以“美”为其环中 ,而这一区分也正是西方戏剧重文本、中国戏曲重表演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鲁迅不但十分重视小说中的情节的典型化,同样也十分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因为两者有辩证的依存关系。情节的典型化,也正是为了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在鲁迅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从50年代以来,对传统戏剧遗产的发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今天戏剧面临危机的特殊情境中,对传统戏剧及其理论的探讨,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这一研究领域,国内已经出版了不少人物、流派和段代史的著述。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读来使人为之一振。作者姚文放专攻美学理论,已出版著述多种,此次涉猎中国传统戏剧美学,是他近年潜心钻研的新成果。作者匠心独运,在整理中国戏剧美学丰富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勾勒了中国戏剧美学的历史发展、内在文化意蕴和本体特征。该书不拘泥一家一派,而是着眼于传统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在作者看来,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虽已有不少成果,但终有缺憾,尚缺乏“一种以审美理想为中心、联系哲学、文化学、心理学来把握问题的更深入的戏剧美学研究”。作者正是依据这样的见识和胆识,进入传统戏剧美学领域并作具有积极意义的开拓性探索,这一探索透露出鲜明的戏剧美学研究建设意向和“文化阐释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鹅笼境地”的叙事情节及意义——《围城》的爱情关系设计刘绍信这里所说的情节是具有双重涵义的情节。即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同时,情节也具有抽象的情节模式意味。本文拟随《围城》而“赋形”,从具体的情节叙事入手,寻释这部名著的情节特点及其意义。方鸿渐无...  相似文献   

11.
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之一,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导演和戏剧教育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戏剧理论家。他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开拓,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今日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熊佛西戏剧理论的核心是:戏剧是大众的艺术。围绕这个核心,他对戏剧作出全面考察,在戏剧本体上强调动作,在戏剧美学特征上倚重“趣味”和“单纯”,在戏剧功能上致力于社会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熊佛西的戏剧理论具有视野开阔、重实践、社会时代感强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22,(2):159-165
“三复”是民间文学一种常见的情节叙述模式。元杂剧使用“三复”的剧作比比皆是,发展出三复情节、三复表演,它们在元杂剧的组织结构、人物塑造与艺术表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中的“三复”呈现为一种寓变化于整齐的结构形态,是元杂剧自觉探索叙事形式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元杂剧自身美学结构形态,而且促成了演剧与叙事的结合,有力推动了戏剧叙事体制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讨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和特点时,不少人认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表现”,而西方传统美学重“再现”。叶朗先生所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这种看法为很多人所接受,但是并不符合事实”。我觉得“流行观点”虽有偏激之处,而叶朗同志所摆出的论据和资料却不能说明自己的立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证明了它的相反结论。现特以一孔之见,试作辨析,恭请同仁明鉴,并求指教。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了年轻一代戏剧家反叛与创新的实验姿态。其基本倾向是,90年代前半期偏向解构传统与反叛经典,剧本与文学的意义被解构,强调剧场演戏的感性直接性,乃至朝着排斥语言的形体演技、舞台综合发展,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呈现出缺乏深度的“平面感”和“零散化”;90年代后半期主要走向大众文化和左派政治,其叙事、人物、语言等似乎在向传统回归,但实际上,后现代解构传统、反叛经典而重表演、轻文本的倾向仍然存在,又因为它将自己定位于“政治”或“娱乐”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学”内涵,在相当程度上排斥了戏剧精神的现代性创造。后现代戏剧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可能性,然而,它强调剧场性和表演性而排斥文学、忽视人学,演剧流于叙事的表象化,则又突出地体现了它亟须以现代性为根本,从“人的戏剧”出发去建构其戏剧美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姚文放1从总体上说,中国戏剧美学主要是以反理学的姿态出现的。其中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条则是宋明理学极端发展了儒学的伦理主义倾向,宣扬“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张用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禁锢和灭绝人的情感欲望.这恰恰与戏...  相似文献   

16.
王庆芳 《江汉论坛》2004,(7):108-111
诚信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主脑",王实甫在剧中以张生与老夫人、张生与莺莺为主体的戏剧冲突中分三步刻画了张生诚信的个性特征,由此表现出全剧诚信的"主脑".这一"主脑"定格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具体时代的历史支点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优良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与实体性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趣”同“意境”、“风神”、“科诨”、“本色”、“声律”等一样,是中国古代对戏剧作品所提出的审美要求,构成中国古典戏剧审美理论的一个部分。一任何一种美学观点都是人类审美创造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抽象的结果。“趣”这一审美概念在戏剧领域的产生、发展,也有一个过程。“趣”在元曲中已充分表露,在明代传奇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经过长期酝酿,才被升华为审美观念。在戏剧专著中最早提出“趣”的审美观点的,当推元代的钟嗣成。他在《录鬼簿》里,称王守中“制作清雅不俗,难以形容其妙趣”。这种“妙趣”,后来贾仲明用“画中诗,诗中画”来概括。贾仲明认为能得“间中趣,物外景”的戏剧乃上品,视“趣”为衡量戏剧作品艺术的重要标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戏剧美学专著,从戏剧风格学的角度,提出了“趣”的审美概念。所谓“气劲趣高”即风骨道劲有力,趣味高尚浓厚之意。朱权不仅提出了“趣高”的美学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德国学者汉斯·科赫在《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深有感触地指出:“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个观点曾象这段简单的文字这样在美学理论中引起众说纷纭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达到如下双重目的:一是阐释早期接受美学所遗存之“何为戏剧”与“戏剧何为”的不解之间,二是呈现公共观演空间中身心一体的戏剧交往。  相似文献   

20.
辽阔的东方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各自不同又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东方戏剧由于受不同文化体系的影响,缺乏趋同倾向,而处于一种流散的多元状态。因此要在种类繁多、色彩缤纷、语言各异的东方戏剧园地中,深入到戏剧发展史、戏剧文本、戏剧批评及戏剧表演的各个层面,摘取到戏剧艺术的美学之花,无疑是一项拓土维艰的工作。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孟昭毅教授的《东方戏剧美学》正是东方戏剧美学这一未开垦的处女地的开拓之作。1.确立探寻东方戏剧美的坐标系季羡林先生在《东方文化集成》丛书总序里坦言要坚持“文化多元主义”立场,弘扬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