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谶纬之学源于两汉,是原始迷信与古代科学和儒家精英文化的杂糅.谶纬之学在汉末作为一种显学已日趋衰微,但作为影响封建统治者和一般大众的思想和心理构成,仍长期存在.在唐代,谶纬或被道教和农民起义领袖所利用,或与帝王、政治相关涉,谶纬文化不仅影响了文学和自然科学,还反映到唐代谶语墓志、佛寺卜签等盛行的唐代民俗里.  相似文献   

2.
谶纬是盛行于汉代的重要社会思潮.班氏父子皆通于谶纬之学,且<汉书>形成于谶纬鼎盛时期,因此<汉书>自然多受谶纬影响.在思想意识方面,<汉书>将"尧后火德"思想作为揭示西汉一朝兴衰的主线,此外,<汉书>颇重灾异与祥瑞.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谶纬是<汉书>神化汉代帝王、丑化王莽的重要媒介,谶纬往往被视为决定人物命运的关键因素.从叙述层面来看,<汉书>对谶纬颇有兴致,不仅记载了许多谶纬的源流,还详细描述了一些符命的具体内容和形态等.  相似文献   

3.
河南南阳汉画与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王玉金,李建河南省南阳地区有大量反映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画像石刻,截止1990年,南阳汉画馆共收藏汉代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谶纬迷信类的画像就有410多幅,约占四分之一。一、汉代谶纬迷信思想对南阳汉画...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代士人援引谶纬解释经义,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帝王对谶纬大力推崇,使得谶纬之说杂入经学,实则是帝王利用权术对今古文经学进行某种程度的驾驭与引导,使得原本因学术观点不同、学派异见纷争而展开的今古文之争,性质重心发生变化,转而呈现出士人为寻求官方支持、占据学术风气主流地位而争引谶纬、附会经义的现象;另一方面,谶纬之说的大量杂入,使得经学在整体上丧失了学术纯洁性与权威性,客观上造成了"谶纬乱经"的实际状况,最终使经学走向衰亡。帝王这种倡信谶纬、引导士人援引谶纬解释经义的现象,背后存在欲以谶纬为手段,收归在西汉前期即已为士人阶层创设并持有的政权合法性解释的权力,以达到巩固集权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黄震云 《南都学坛》2006,26(1):74-77
王符的《潜夫论》和刘向的《说苑》记载了三皇五帝与天地的神话传说,继儒家将神话历史化和汉代的历史神话化以后,形成神话历史的谶纬化与历史神话化的矛盾与相互融合的新的神话状态,于是神仙说、神话、谶纬开始合流,神和仙与迷信也逐步一体,理论系统随之形成。政治思想是这种文化状态形成的主要方式原因。刘向、刘歆的五德说是王符著作的思想贯穿与展开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禅、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响,封建时代的国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体系化,郊祀祭天成为证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必须举行的仪式。谶纬神学对东汉及以后国家祭祀的确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经学作为研究各种儒家经典的学问,在西汉武帝以后与政治联系日益紧密,在西汉武帝至王莽统治时期的诏令中可以看出汉代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汉书》中自武帝至平帝七个本纪及《王莽传》中记录了大量诏令奏议。这些诏令奏议在语言风格上,由最初引用、转述儒家经典语句渐变为直接摘抄和模仿儒家经典;在内容上,由最初利用儒家经典解决现实政治问题逐渐转变为解释灾异、祥瑞和谶纬,并逐渐提高古文经学的地位。从西汉诏令奏议的文风和内容上可以看出,西汉经学从务实到神秘化、从政治指导思想到宗教化的变化过程。这既是经学发展到极盛的表现,也是经学蜕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谶纬是汉代流行的宗教迷信。它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把自然界某些偶然现象尽量神秘化,视其为社会安危、天下兴亡的决定原因。本文通过王莽和光武帝利用谶纬干预政治,充当工具,制造舆论的典型事例,说明谶纬和封建政治的渊源关系和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经学政治法典化,帝王圣人化,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皇帝组织大臣、儒生们通过白虎观会议辩论古今文经学的异同,调和古今文经学的矛盾,求同存异,统一经学思想。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圣人和五经谶纬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浓重的谶纬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中,“天”就是指宇宙。对天的看法,也就是对宇宙的看法。关于天是如何产生的?天的构造如何?天有没有意志?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本质的认识。对这些问题,从殷周以来在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想家与唯心主义思想家就进行着探讨和争论。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儒家神学和谶纬迷信成了官方哲学,争论更为激烈了,双方都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宇宙理论。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神学和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董  相似文献   

11.
论谶纬     
<正> 谶纬是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的一股社会思潮.学者们多已指出了它的封建神学与迷信的性质,本文试图再从社会史的角度予以探讨.不为标新,惟以求是,敬请专家赐教!关于谶纬的意义和产生的时代,古今学者说法不一.从他们的论述看,谶纬的意义当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产生于三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鲁班经》是我国惟一流传的记载民舍、家具、农业和手工业工具制作工艺的著 作。此书先以口诀形式在工匠中流传,付雕版印刷则是在中晚明时期。其因浓重的谶纬迷信思 想而不为现代学者所重视。然而,正因其反映了贯穿于我国古代营造工程的本民族独特的思想 意识和民风民尚,折射出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谶纬迷信等独特的造物思想,而不单纯是一本木工 技术书,所以不应被艺术学研究者忽视。应将其放在中晚明思想和文化新旧杂糅、互相激荡的 时代大背景下作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方士在西汉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西汉国家祭祀的建设和改革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西汉中后期,方士在国家祭祀中经历了两起三落,这时的方士属于祭祀中的旧势力,是不利于儒家祭祀礼仪发展的。王莽依据儒家经典《周礼》建立"元始仪",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祭祀格局,从此方士彻底退出了国家祭祀的历史舞台。但其思想仍影响后世,刘秀在建立东汉之时就利用了方术中的谶纬之术,更甚于在临死之前使得谶纬之术法定化。  相似文献   

14.
刘歆"助莽篡汉"的说法自两晋以来渐次强化,至康有为而达鼎盛。钱穆等虽有辩证,但多流于片面或静止的思考和分析模式。需知,历史事物往往是动态的,而历史现象又往往是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动态和复杂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和现象。王莽从辅汉到篡汉,其野心渐次昭彰。而刘歆对王莽的态度也随之相应变化:从辅佐、内惧而走向背离。以王莽"居摄"为界标,之前,刘歆倡立古文、扼制谶纬、发明五德终始等辅莽助莽乃至媚莽的行为都是为了"助莽安汉"。之后,随着王莽篡政野心暴露,刘歆也由助莽到"内惧",最终走向背莽叛莽。从刘歆生平及其与王莽的关系变化看,刘歆"助莽安汉"是真,"助莽篡汉"是假。至于刘歆的理论和行为被王莽假借用以篡汉,则并非刘歆本意。毕竟,主观"故意"与客观"非故意"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5.
略论汉代的反谶纬思潮马亮宽自西汉中期儒学独尊后,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儒学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到西汉末期,儒学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标准,人们用它来认识和解释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并逐步把儒学与神学迷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谶纬之学,给当时的社会蒙上了...  相似文献   

16.
纬书中保存了庞大而完善的神系,这一神系由天神、地祇、人神等三大部分构成。天神包括天皇大帝、五帝等众多神灵,地祇包括山岳河海神、社稷神、生物神等,人神包括远古帝王、西王母、器官神等。谶纬中的诸神多缺乏神性,其神灵世界多具现世色彩,其信仰向度是指向现世,而不是虚幻的彼岸世界,其信仰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因此谶纬没有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宗教。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包括表层的巫术、魔法性质的东西和占卜术等,以及深层次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前者在中国的神秘文化中带有工具的性质,而后者则是中国神秘文化的内核.神秘主义中存在着许多迷信,如历代的谶纬、巫蛊、八卦占卜、四柱算命、测字术、占星术、相面术、风水术中的不少内容,都是迷信,都应该加以批判和清除.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术数之中,也蕴藏着一些科学的成分,它们是先民们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及其规律的总结,并非全然是迷信.  相似文献   

18.
郑玄是汉学的总结性人物,其《尚书》训诂,是东汉《尚书》学之代表。郑玄《尚书》训诂,融古文、今文、谶纬于一体,是两汉《尚书》学谶纬化范围扩大的最好例证。通过郑玄,我们可以知道,古今文《尚书》学的对立并不妨碍双方对谶纬的吸收,谶纬在郑玄手中变成整合古今文《尚书》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熟读两汉史,关注并评论汉代帝王,不仅为现当代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读懂毛泽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与史家评论汉代帝王相比,毛泽东更注重论说两汉帝王为政之得失,注意以史为鉴,并用以指导现实政治。毛泽东对刘邦、刘彻、王莽、刘秀的评价,更多的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从毛泽东评说历史人物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其史学观念和文化性格,以及他在时代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有所变化的历史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从《论衡》看王充与谶纬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与谶纬之关系较为复杂,这在其《论衡》一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论衡》一书常引用或化用纬书,这表明王充不仅熟悉谶纬而且多受其影响。他虽然对一些预言未来的谶言作了批判,但并未完全否定谶言与河图。他以命论等理论对圣王感生、异貌、受命等作了新的解说,但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类政治神话,对汉代皇帝的政治神话更是信而不疑。他虽然不相信天人感应理论,对灾异谴告说作了批判,但却相信星气说、应政说等,并借助符瑞盛赞汉代帝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