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尔梅·桑丹坚参(Samten G.Karmay,文中简称卡尔梅)是国际著名藏学家,长期从事苯教历史及其文化研究,成就斐然,代表著作有《苯教的历史与教义概述》《苯教:西藏的本土宗教》《大圆满:藏传佛教哲学与静思的讲授》《西藏的历史·神话·仪式·信仰研究》等,历任第九届国际藏学会主席、国际苯教研究会主席、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访谈人卡提亚·毕菲特里耶(Katia Buffetrille,文中简称卡提亚)也是当代法国著名藏学家和人类学家。文章以访谈的形式,揭示了卡尔梅·桑丹坚参从一名僧人转变为国际著名藏学家的人生经历。对藏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方式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王启龙  杨洋 《民族学刊》2020,11(1):105-111, 145
乌瑞(Uray Géza,1921-1991),匈牙利著名藏学家、语言学家,他在藏语言、藏族历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乌瑞的学术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藏学启蒙时期(1940-1948),藏学研究初级阶段(1949-1973),全身心投入藏学研究阶段(1973-1991)。其对藏族方言、古藏文的研究包括对藏文动词结构、藏文词后缀的探究;其对藏族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古藏文历史文献的考证,以探讨吐蕃时期的历史制度等。乌瑞的研究成果体现其丰富的文献基础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他对古西藏文献学的一些难题和有争议问题有着颇为审慎的判断力,这使他成为一代典范。目前,国内学界对乌瑞的研究不多,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正才项多杰:巴旺老师,您好!201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国际藏学研讨会上,有幸见到了您,今年在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会上再一次见到了您,倍感荣幸。您不仅是藏族著名的学者,而且是享誉国内外的吐蕃史研究专家,今天首先想请教您的学术背景和您个人的一些经历。巴桑旺堆教授:著名的学者之类称呼我受之有愧,简单说说个人治学经历。我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初中就读于日喀则中学,高中就读于西藏拉萨中学。1981年以大学同等学历资格,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4.
王海霞 《中国藏学》2023,(6):190-198+220
著名藏学家王贵先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8军进军西藏先遣队侦察参谋,亲历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曾担任西藏军区参谋、科长、边防站长及处长等职务,在西藏工作长达31年。1981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后,便一直从事藏学研究工作,撰写了全面系统地批判达赖集团“西藏独立论”的权威性论著《西藏历史地位辨》《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等多部著作,是研究和了解元代以来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真实历史的宝贵资料。访谈回顾了王贵先生在艰难的进藏途中刻苦学习藏语的生动经历,进藏后与著名藏族学者恰白·次旦平措先生学习、交流的难忘点滴,以及《西藏历史地位辨》一书的写作缘起、整体构思和设计布局。访谈最后,王贵先生寄语后继藏学研究者,希望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藏学》创刊于1988年,截至2008年,恰逢其20岁生日。本文不仅回顾了《中国藏学》20年来所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与藏学研究工作者和其他兄弟刊物共同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藏学的发展历程;也对《中国藏学》的未来走向予以展望,期望能引起藏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并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共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藏学的发展繁荣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记者:我们谈论“边”的话题,首先要搞清楚相关概念的内涵。您认为,应该怎样界定“边疆”、“边境”和“边界”的概念呢?马大正:正因为存在国与国的交界,所以才出现了边疆、边境和边界的概念。一般地说,靠近国界的区域或者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地方被称为边疆。它包括陆疆和海疆。陆疆指沿国界(国境线)内侧有一定宽度的地区,广义上讲,我国的边疆地区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9个省、自治区。而狭义上的边疆地区,是指具有国境线的边境县的总和,全国的边境县(市、区、旗)共有135个。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边…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藏学家陈家琎先生于2004年2月7日在北京不幸去世,他的离世是我国乃至国际藏学界的重大损失.1950年陈家琎先生随十八军进藏,长期任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曾为反映和介绍西藏的真实历史及现实做了大量工作.从1980年起就西藏社会科学院的筹建、《西藏研究》藏汉文版的创刊、藏事汉文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等工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400多册的藏学文献图书.我们要学习陈家琎先生的为党、为人民始终忘我的工作精神,努力完成他所未竞的事业,为实现我区“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为繁荣发展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8.
说起武汉市的黄陂区,人们不禁会想起这里居住着一群土家人。多年前,因工作原因我第一次到过这里——黄陂区蔡店乡的田家湾村。这里山  相似文献   

9.
藏学研究是专门研究藏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形态的综合性学科,作为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学研究方法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与重视。统计研究发现,在方法论与研究方式层面上,现代藏学研究中应用频次较多的是人文主义与定性研究;在收集资料方法上,藏学研究人员运用最多的是文献法,其次是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与数据库;分析资料方法以定性分析、分类法、问题阐述为主;主题研究与研究方法呈显著相关性;两类期刊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具有显著相关性;方法论、研究方式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内部之间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经过几代藏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中国藏学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立了较为完备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取得了包括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在内的大量研究成果,培养了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藏学研究人才,建立了藏学研究、教学、文献、出版、网站等载体和平台,加强了国内合作和对外学术交流。藏学研究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于西藏和其他藏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地处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处的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许多融合多民族智慧内涵丰富、形式多佯的文化遗产,包括这一地区诸多以清真寺和藏传佛教寺院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藏学》杂志出刊100期,值得祝贺.《中国藏学》是中国藏学研究的国家级刊物,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藏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平台.创办二十多年来,已经在国内外藏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于2004年初至2007年底在《中国藏学》杂志四个春秋,留下了我和编辑部同志们劳作的足迹.那些不寻常的日子令人难忘.我于1960-1965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学习.  相似文献   

13.
“红太阳在我心中升起”——访著名作曲家金凤浩潦巴40岁以上的人不会不记得《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红太阳照边疆》、《我为革命放木排》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而40岁以下的人恐怕也会脱口而出《美丽的心灵》、《金梭和银梭》这样优美流畅的歌曲。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4.
“九”数至大无尽,乃为古中国对数目认识的确定,是象征生命意义的符号。今年,白先生巧逢四个“九”:1929年起从事学术活动至今60年;1939年起在高校执教至今50年整,1949年起为北师大教授至今40年;1909年生,今春2月80寿辰。与他交谈中,的确感到,正如九数所表述的内涵一样,先生如一棵长春藤,在峭削的岩壁上坚毅无尽地延展着智慧的绿荫,用心血缀以密密硕硕的花果——于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交通史、中外交  相似文献   

15.
《中国藏学》2012,(1):23-37
我与C.T.有旧盟至今白发未忘情——我与《中国藏学》有缘邓锐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一、我与《中国藏学》的缘分《中国藏学》1988年2月创刊。此前1986年10月,由廖祖桂总编和我一起拟出发刊词稿备用,其中谈到"崇实与求新"将是本刊的特色。20多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现在《中国藏学》发刊已经满100期,  相似文献   

16.
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全体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就要落下帷幕.刚才全体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林冠群先生、康嘎·崔臣格桑先生、桂绍隆先生高兴地接受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的聘请.下面,受会议主办方的委托,我对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做一简要小结.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创始于1991年,本届会议在已举办的历届会议基础上,在其规模、内涵、品质等诸方面呈现出新的亮点和特色. 第一、会议准备充分,规模大,品位高 任何事物的诞生、成长、发展都需要时间风雨的历练和考验,需要靠灵异智慧的支撑和创新,更需要辛勤汗水的浇灌和培育.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1991年首创后,1997、2001、2008年及本届会议的举办,都是在认真总结历届会议经验和充分借鉴同类国际性学术会办会标准,以及惯例的基础上筹备和举办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优秀的本土学者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宗教习俗、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作了详细而深入的民族学民族史研究,为我国的民族学民族史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推动了民族学民族史的发展,马长寿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马先生毕生奔波于西南民族地区,完成了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著作。故此,本文拟着重就马长寿在1943年及1944年先后发表于《民族学研究集刊》的两篇文章(《嘉戎民族社会史》[1]《缽教源流》[2])作一简单的评述,进而探讨民国时期民族学研究中的藏学及其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巫达教授在访谈中从他个人成长历程出发,谈到他在西南地区对彝族和藏族的研究以及对西南地区研究的看法,并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族群研究、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心得,探讨人类学和其他学科互动的实际意义以及人类学实践性操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2007,(5):55-59
因为在心里搁了许久许久的万里边境,也为了完成好配合国家民委发起组织的“兴边富民行动”而开展的“走读边境中国”大型系列报道,近来我一直在阅读、访谈和思考,当然围绕的只有唯一的主题:边境!  相似文献   

20.
自唐宋至近现代以来,世代定居在安宁河流域的多续人与周边诸族群发生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这种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自然在多续藏族群体的内心深处形成巨大反差,族群意识因而不断得到强化。袁晓文研究员以他自己的生活背景、求学生涯、工作阅历为个案,叙述并分析了一位藏学家对自己所属族群的族群观。"一叶知秋",在全球化、经济化、一体化趋势加剧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文化自觉"理念,学者对于诸多在语言、历史、文化上处于弱势的族群应更多一份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