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丽燕 《浙江学刊》2001,(4):164-167
第三人侵害夫妻身份权是否构成侵权,应否承担民事责任,是婚姻法修订过程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修订后的<婚姻法>虽规定了离婚过错赔偿制度,但该制度仅针对婚内过错方,且受害方在离婚时才享有赔偿请求权,对于第三人与婚内过错方同居或通奸造成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是否应承担责任没有规定,受害方的民事权益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作者从侵权法的角度进行考察,认为第三人和婚内过错方均应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
仲裁程序基于仲裁协议而进行,没有仲裁协议的第三人无法参与到仲裁中,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侵害了仲裁第三人的诉权。应当正视对仲裁第三人的诉权保护问题,在立法上赋予仲裁第三人诉权,以排除仲裁裁决既判力对第三人的影响。由于既判力相对性原则的适用不能完全排除仲裁裁决对第三人的不利影响,况且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程序仅限于纠正程序性问题,所以应当建立第三人撤销仲裁之诉制度,从实体上对仲裁第三人的诉求进行审理,从而全方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在立法技术上,应当修改民诉法第56条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增加一款,将仲裁作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适用合议制、二审终审制等普通程序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企业法人注册资本既是企业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物质保证,也是出资人对企业法人承担有限责任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需要。然而,实际执行中企业法人注册资本不实的情势十分突出,危害颇为严重,涉及的法律问题亦是多方面的,其中注册资本不实企业的法人资格认定依据、诉讼主体确立原则、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以及如何完善相关立法诸问题相对重要,对此应予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以有效遏制此类违法现象的发生,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民事诉讼法都对诉讼第三人制度做了详细的规定,相比之下,大陆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第三人制度却规定的极为简略,制度设置上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应该完善。在诉讼诈害时,应该允许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而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解为准独立第三人和辅助参加人。  相似文献   

5.
普通程序审限制度与民事诉权运作存在关联.认识诉权滥用的应有属性必须坚持既要惩治诉权滥用人,又要从诉权的目的出发,将民事诉权的行使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从而不至于令民事主体对诉讼望而却步这一指导思想.民事诉权滥用行为对普通程序审限制度的固有功能会产生干扰、阻碍甚至破坏普通程序审限制度对诉讼效率的维护、对诉讼正义的满足、对诉讼经济的追求以及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等固有效能的发挥.由于我国现行普通程序审限制度在立法设计以及司法运作领域尚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造成诉权行使的有效监控与制约手段不尽如人意,也为个别当事人滥用诉权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现行普通程序审限制度面对诉权滥用行为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窘困.为此,只有正确认识民事诉权滥用的属性,兼顾民事诉权运作改良普通程序审限制度才是一条有效的规范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唐先锋 《社科纵横》2006,21(2):67-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在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公证专家民事责任制度,文章运用民法学中专家民事责任理论对该制度加以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公证专家责任采用过错归责的原因,阐释了该责任的具体构成要件,并从责任主体、赔偿范围、赔偿方式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该责任的承担问题。  相似文献   

7.
留置权能否善意取得事关债权人与第三人的利益保障与平衡,这不仅是理论问题,更具有规范与现实意义。即使是在《物权法》出台以后,鉴于立法对于留置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之规定不甚明晰,而导致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争论并未平息。不论是从学术抑或实务角度而言,此问题都与对留置财产的解释直接相关。若将现行法上债务人的动产解释为不以债务人所有之动产为限,尚包括第三人所有但由债务人交付债权人并由债权人合法占有之动产,则留置权之取得就与债权人之善意与否无关,从而不存在留置权的善意取得问题,而直接以成立留置权的法律规定作为规范基础即可解决在第三人所有之动产上成立留置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论代理法中的客观责任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断膨胀的代理责任规范中,客观责任原则在实然法关系中是真实存在的。客观责任原则强调某些违反合同义务、侵害他人权利、致人损害的,即使行为人并无过错,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它意味着民事责任的严格化。客观责任原则的提出有其存在的经济根源和社会价值。在代理法中存在着客观责任的归责方式,过错并不是所有代理责任中不可缺少的要件。考察现代代理法,由于代理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已被严格区分,因而过错责任原则与客观责任原则在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互补作用。应建立运用客观责任原则的表见代理制度,以完善我国的代理法。  相似文献   

9.
按照传统大陆民法体系,民事责任也是民事义务;按照中国现行立法体系,民事义务也是民事责任,这是一个概念混淆、逻辑混乱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民法中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呈现出两极世界的构架,无法达到民事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必须将民事责任制度从民事义务(债务)中剥离出来,建立“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相互支撑的三元世界。只有民事责任发挥特有的保障功能,才能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动态平衡,实现民法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民事义务的本质是民事权利实现的必要条件,民事责任的本质是为权利实现提供救济,本质上的差别,为民事责任制度的单独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构建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民法典》中,构建独立的民事责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民法体系中的民事责任包括“强制履行”责任,但“强制履行”应属于民事义务范畴,履行义务的内容通常来源于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不应当属于民事责任范畴。在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中,公平责任原则具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无法替代的功能,其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应当被《民法典》所认可。  相似文献   

10.
在考察法律权利问题时,实体和程序应该也必须为我们看作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权利的实体乃是一定的利益,利益在转化为权利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不同原则在根本上导致权利主体在利益占有上的差异。社会利益的分配规则总是依靠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加以推行的;权利的法律规定体现着统治者的意志;权利的物质保障比权利行使的书面可能性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当侵权事件发生时,当事人的诉权和国家裁判权的共同作用,对权利主体实体权益的真正实现有着极端的重要性。裁判机关既有义务保证当事人的合法诉权行为产生法定效果,又不应容忍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行为,法庭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创造性司法,但是,裁判者没有权力滥用裁判权。总之,实体权的实现是程序权行使的目的,程序权是实体权实行的重要手段。当我们不仅仅能在理论上,而且在立法和执法的实践方面充分地注意落实权利的双重法律保障时,我们就有可能有效地提高法律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警民关系的研究现状为:对国外及我国港台有关警民关系的研究,侧重于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引入和推介;对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指标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评价指标和方法已基本确立;对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研究视角多样,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还需要在系统性和应用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关注城市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双秋  李少虹 《社会》2003,(11):16-18
自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型国家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福利的推进,城市老年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 为此,笔者根据接受的民政部科研课题调查的需要,利用假期组织本校民政行政管理专业的近1200人的调查队伍,分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城市,实施“城市社区老人问题调查方案”。其中所涉沿海地区6个省、3个直辖市,中部地区10个省,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和1个直辖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调查社区5125个、老人4856人,完成有效样本2246个。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影响高校稳定因素检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健 《社科纵横》2004,19(5):172-173
高校稳定既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新时期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是影响高校稳定的国际现实因素 ;国际反动势力渗透是影响高校稳定的长期因素 ;心理教育、法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缺失是影响高校稳定的教育因素 ;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扩大招生与高校后勤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校园周边环境复杂以及高校学生中贫困生人数的增多是影响高校稳定的国内现实因素 ;对于地处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说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贫困问题是影响高校稳定的特殊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杨齐福 《唐都学刊》2004,20(1):159-160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举行了四届县知事考试。尽管县知事考试的实效不大 ,且依然不能摆脱浓厚的科举残余色彩 ,但它已初步具备现代文官考试的雏形 ,这体现在它有现代性的考试内容以及一整套考试、录取、考核、管理等章程。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龚柏岩 《学术交流》2004,(5):133-135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大理论,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境是决定词或话语确切含义的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具体说包括话语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是最基本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具体运用。由于语言自身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具体交际过程中需要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意义。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合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7.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05,32(6):90-94
作为君臣关系理想模式与良性状态的对立面,唐人小说又有相当的篇幅表现了君忌而臣危这种君臣关系的异化形态.这是道德层面的恶与人性劣根性的丑交叉作用的扭曲表现.唐代士人以小说的艺术形式,从前朝旧事、本朝新事和写实笔法、艺术虚构等多种角度表现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超时空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今日辽宁》2011,(5):10-13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9.
死刑渐废论者的逻辑是:死刑不合理、不人道,但是在当前中国,由于国情、文 明程度的特定性,又具有合理性,这是一个矛盾的结论。不合理的就应该摒弃。将传 统文化、文明现状以及民众的态度与死刑的废止结合起来是知识者的精神自虐。正如 死刑存在的原因从来不是民意一样,死刑废止的阻力也从来不是来自于民意。哲学家 并不掌握死刑存废的政治权力,正如死刑的存在最有利于政治权力的贯彻一样,终结 的动力来源于国家政治权力,来源于国家政治权力的代表者——政治家。

关键词: 死刑?合理性?文明?权力

The logic of proponents of progressiv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s that although it is illogical and inhumane, it remains rational in today's China because of our 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level of civilization. This is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What is illogical should be abandoned. It is spiritual self‐abuse for intellectuals to run together the repeal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ur current state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mass of the people. Just as the popular will has never been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death penalty, it has likewise never been the force that resisted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Philosophers have no political power over whether the death penalty is retained or abolished. Just as its preservation best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so the motive force for its termination comes from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state and its representatives – politicians.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女性获得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女性就业中的非平等性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就业弱势不仅大大影响妇女群体的整体素质及其可持续发展,而且必将制约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揭示了女性就业弱势状况及原因,并对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