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该种旅游方式也顺应了当今低碳环保的理念。文章在对区域内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结构和优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资源和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和民俗旅游产品谱系,并对某些具体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颜明霞 《创新》2014,(3):61-64
文章在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的互动发展模式。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资源状况的不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关系发生的源动力和作用路径,设计出"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旅游资源开发"两类具体的互动发展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3.
蓝武 《创新》2018,(2):37-44
2015年中国"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昭示着中国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各土司文化资源富集区在积极推进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推进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与经济优势,实现土司文化价值的最大化.新形势下,市场引导,品牌引领,创新驱动,差异化发展,无疑是实现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世龙  吕观盛 《创新》2010,4(6):77-80,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传承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并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桂林应从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建立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5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学术交流》2013,(2):1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挥学术报刊理论探索和舆论导向功能,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科学有序、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学版)、学术交流杂志社研究决定,联合开展"旅游文化产业研究"征文活动。一、选题范围1.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2.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与历史遗存保护;3.旅游文化产品品牌打造与历史遗产的挖掘和整理;4.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5.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6.政府管理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7.发达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借鉴;8.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9.旅游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安旅游产业在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缺乏统一性,不经济现象较为突出,保护不力,旅游产品结构不够合理,服务质量较差,缺乏"大市场、大旅游"的经营理念,旅游产业集群效能难以发挥。做强西安旅游产业须优化西安地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发挥集群效能,实施多元化旅游产品战略,实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建立旅游效应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40-45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遍布大江南北,它延续着华夏子孙的血脉基因,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备受瞩目并成为旅游凝视的重要景观。如何在以旅彰文、以文促旅的时代机遇下将文化遗产融入智慧旅游是实现文旅高度融合的题中之义。本文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以文化遗产大省甘肃的彩陶为具体研究个案,从文旅资源的多重凝视转向和智慧开发需求切入,探讨其活化路向和智慧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本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在创意上的融合,强调非遗的可生存性,以文创产品为载体,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多个角度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使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以山西“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分析山西省“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现状,结合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打造特色“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模式,推动文旅融合走向纵深,助力山西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探求》2016,(4)
广州要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提升广州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目标要求,同时承担起"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使命,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增长极,必须做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具体而言主要是要解决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配套不完善、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功能开发严重滞后、文化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缺乏具有强大资源整合力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春阳 《唐都学刊》2008,24(5):56-59
分析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宁夏旅游产业的规模形态,指出当代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结构优化调整思路,区域结构优化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协调构建新趋势,"两山一河"、"两沙一堡"产品对接文化与旅游融合,优化旅游产业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1.
论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桂凤 《学术交流》2006,(11):111-11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作为旅游业发展最具吸引力的民俗旅游的基础。受到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一些地方对其开发利用的水平相当高。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其内涵广泛对黑龙江省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问题加以调查分析,我们要走地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以上海石库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萌  徐慧霞 《学术交流》2007,(10):119-122
城市传统民居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风俗价值和景观审美价值。它对于丰富城市旅游景观体系、增强文化吸引力、构建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它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可考虑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对它的开发可从"内部功能转换"和"外部角色创新"两个方面来考虑。前者包括把传统民居改造成旅游景区、景点等吸引物,或家庭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后者包括创新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创新利用其符号象征价值等。开发工作应切实遵循保护性、协调性、居民参与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品牌塑造,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推动旅游业与城市全面互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加快生态城市旅游品牌塑造,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城市旅游品牌塑造是将城市品牌、旅游品牌塑造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相融合,以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为例,从生态城市旅游品牌相关概念、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市场、保护生态环境与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措施,构建一个以旅游产业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品牌驱动模式,推动生态城市旅游品牌与城市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河西走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企业、技术、政策等因素,提出开发文化旅游类产品、开拓文化旅游类市场,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文化旅游类专业人才,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掣肘、加快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开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新通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旅游业态重入繁荣期。新疆、河北、北京、吉林等地冰雪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与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缓慢的现实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黑龙江“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规划契机下,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应直面发展制约、突破产业瓶颈,从谋规划、抓落实、促融合、多借鉴的政府层面打通投资引进通路和营造流畅经营路径;在结合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孕养产品特色,以稀缺性旅游产品促进市场私域形成;在重视游客体验、提升服务质量中促成旅游口碑深入人心、品牌价值不断扩大的旅游业态良性循环,从而在将“冷资源”变成“热经济”的实践带动中促使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文化工业生产理念的侵入,导致非理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泛滥成灾.基于时这种现象的反思,提出民俗旅游与"文化产业化"理念的结合,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说明其建构的意义.并通过构建社区参与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8):68-72
以前旅游业与邮政函件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也形成了一些旅游邮政函件产品,但是产业融合度低、产品类型低端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从产业联动角度出发,就旅游与邮政函件业务深度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从技术、业务、市场和企业四个层面综合推进旅游与邮政函件业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并以四川省旅游邮政函件业务发展为例,建议在业务融合上丰富产品类型,在技术融合上形成核心优势,在市场融合上用好自身渠道,在企业融合上拓宽合作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近年来在国内多有讨论,但从学术角度看,仍有一些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从概念界定、供需与管理、发展模式与制约因素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 究,发现以下主要不足:对文化旅游的界定尚无一致的看法,争论的焦点在于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实质就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究竞是自发的还是人为规划的结果;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很多研究集中在对某地或某类文化资源的开发经营思路上,从产业经济学理论高度对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组织、布局等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明显欠缺.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渗透交叉产业,涉及的产品类型较多,且供给主体往往还没有实现企业化、市场化,统计及产业细分上的问题使得我们在现阶段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仍有不少困难,这也将是学术界今后的研究可以寻求突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蓝武 《创新》2013,(2):119-124
绵延近千年的土司统治,给南丹县留下许多珍贵的土司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对深化南丹县地方史与民族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当今南丹县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南丹县应加大对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力度,依托土司文化打造县域旅游品牌,强化县域旅游的文化特色,丰富县域文化旅游的内涵,增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南丹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庆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城市,自然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乡土民风淳朴、名人贤达辈出,还孕育了香包、剪纸、道情、皮影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融合发展,对于打造“高天厚土、红色圣地、文化庆阳”文旅品牌,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