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旭 《船山学刊》2013,(4):94-101
战争观是《淮南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本”理念及精神,不论是战争起源与性质,抑或是战争条件和进程,都有着充分的理论彰显。《淮南子》战争观的“民本”理念及精神深受先秦诸子之学的熏染,具有多元化的思想渊源,其中尤以道、儒为著,墨、兵次之;这种“民本”理念及精神既是对先秦诸子之学的历史继承,更是融会性的新发展。基于强烈的“民本”精神,《淮南子》在秦汉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与反思了战争与专制君主政治之关系,试图构建起“民为兵本,兵胜在政”的高度政治化的战争观,既为西汉王朝的建立进行政治正义性的证明,也为其长治久安提供一种充满“民本”色彩,且更具合理性内涵的战争理论。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忧国有情,谋国有志,御敌有策,治边有方.然而他也深知在北宋最高统治者抑武佑文的基本国策以及军备、兵制、边事等方面制度制约下,他的御敌守边的方针策略决不会被朝廷批准而付诸实施.他在边三年,宋军连遭大败,谋议难行,志不得申,这首词即表达了这种欲进不能、欲归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亦即王夫之所谓"弗获己之情".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在近代中国具有多方面影响。就军事方面来说,他手创的湘军兵制开了后世兵为将有之先河,其军事战略思想也值得后人研究。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在他多年从事的战争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当时太平军的顽强抗争与清廷的猜忌干扰这一双重压力之下的产物,本文拟从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的历史出发,仅对其军事战略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晁福林 《东岳论丛》2002,23(3):64-67
郭店楚简<老子>丙本载"君子居则贵左,甬(用)兵则贵右.古(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甬(用)之,鈦为上",其中的两个难字对于释解今本<老子>文句至关重要.它深刻揭示出老子战争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不是取恬淡愉悦的心态,也不是将兵器束收或做得厚大、锐利而不文饰,而是要谨慎严恭,戒惧警备,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老子的这种战争观,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学派在战国后期的思想转变,即从"出世"转向一定程度的"入世",从一般地反对战争到后发制人而争取战争胜利.  相似文献   

5.
论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具有系统理论的历史进化论者.其历史哲学"依人建极",突破以上古三代为"黄金时代"的传统观念和宋儒的历史退化论,深刻阐明了人类从"植立之兽"到"文之已备"、从"既愚且暴"的上古三代到"文教之薮"的汉唐宋明之发展演变的历史进化过程,深入探讨了文明的多源发生及其兴盛与衰落、文明与野蛮的相互转化、进化与兴亡治乱,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道器关系问题,提出并阐发了"时异而道不同"、"道因时而万殊"等一系列深刻命题.其论证方法,将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结合,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考察与文献资料的依据相印证,颇接近于今日之科学的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他深刻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争观理论体系,其中不乏独到见解。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他认为兵乃国家大事,要重视战争和慎重对待战争,既反对穷兵黩武又不主张偃兵;他认为用兵目的是要为民除害、吊民伐罪、代天行事,这种战争必然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要在足食足兵的基础上教兵备战,让没有经过教战训练的民众去作战,等于是让他们白白送死,如果教战如同儿戏,则不如不教。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不仅精研儒学,还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古典兵学有过深入研究。他善于将用兵理论运用到战争实践,在平叛战争中有很好的运用,成为"知行合一"的最好注脚。就战争观而言,他主张"求善"与"去患";就实力运用来说,他力倡"兵民合一";就战争谋略的运用而言,他注重奇正结合。正因如此,兵儒合流的特征,在他身上有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从思想渊源和内容两个角度看,王夫之哲学都以辩证的"合"为基本特征。王夫之诗学与其哲学(如辩证法思想和有机整体观等)是一脉相承的,但不是其哲学体系的一部分。王夫之在哲学上有自觉的儒家立场,而在诗学上,其思想观念则明显具有儒、道、释互补融合的特征。王夫之不像严羽、王国维等人那样标举一家之说,但其诗学思想在丰富性、综合性、深广度和多元化等方面更有优长。  相似文献   

9.
张笑龙 《殷都学刊》2020,(2):97-102
"封建、郡县之辨"是中国历史理论中的重要议题之一,王夫之的相关论述有其鲜明的特色。王夫之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着眼,比较了"封建"与"郡县"之异同,认为"封建"不可复;然而,其亦反对推行"郡县"后的集权与聚敛。王夫之在探讨"封建、郡县之辨"时,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势""时""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展现出其历史认识中的"通识"。  相似文献   

10.
汤城 《船山学刊》2014,(3):33-37
"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重要问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从地理、文化等方面探求夷夏差异产生的原因,揭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特点;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应各安其所,和平相处,提倡因地制宜的少数民族治理政策,希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历史地考察纷繁复杂的民族互变现象,试图揭示人类文明演进的原因和规律。王夫之的夷夏观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开放性,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夷夏问题的认识,对推进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多民族统一,实现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社会中的醇儒往往一方面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力辟佛老。王夫之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对佛老皆有详细研究,所以能够深入佛老两家的思想体系之中而批驳之。在王夫之易学类著作中,留存有大量的批驳佛老的议论。这些议论一方面体现了王夫之的宇宙本体论和人生哲学;另一方面凸显了儒学视野下佛老空无思想之荒谬。所以集中呈现王夫之易著中批驳佛老的角度、方法和内容,无论对于王夫之儒学思想体系研究而言,还是对于其佛老思想的研究而言,都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正> 十六国时期的少数部族政权中,是否存在过象魏晋南朝时期世兵制度下那样的士家和兵户,这是研究十六国时期兵制的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疑问。本文试图从营户、镇户及其与兵户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十六国时期的兵制作些考证和辨析。错误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在美学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净化之美。作品写大规模的决战,主要揭示战争的胜负因素和历史作用;写多种形式的奇袭、埋伏、突围,重在突出战争双方的谋略和智慧;写将领间的单打独斗,则着力表现双方的气质、性格和武艺:均通过战争过程加以净化,而无意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美学风格,既反映了罗贯中进步的战争观、深刻的历史眼光,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站在治国理政的角度,王夫之认为"正"乃大臣之自我规定,体现为德行的高尚与才干的非凡。大臣之道本质上就是"正"之道、德才兼备之道。王夫之分别从大臣的政治品质、立朝之道与行政之道三个方面对大臣之道作了具体的阐发。王夫之的大臣之道,对于当前政治建设中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权力以及选拔干部时的标准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未发之中"是传统儒学中"第一难透底关",王夫之通过对宋明心性之学的检讨,从三个层面即心理学之辨、儒佛之辨和心性之辨透过了"未发之中"这一"关".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以内丹术语注释《楚辞》,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他们认为,用道家术语来诠释儒者著作有失偏颇。为了更能清楚了解王夫之以丹法释骚的合理性,需从《楚辞》注本内丹法之渊源;王夫之注《离骚》、《远游》内容之丹法体现;以及王夫之"儒体道用"之内丹法等方面来探究其注《楚辞》的意义及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17.
情理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牵涉了伦理学与美学等诸多领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体现了中国哲人对"美善统一"与"情理和谐"的价值追求。王夫之对于情理关系的论述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本文对王夫之的诗经学著作《诗广传》一书进行解读,从王夫之对情的定义入手,进而分析"性、情、欲"三者的关系,最后揭示王夫之"情者性之情"与"天理人情原无二致"的情理统一思想,揭示了王夫之《诗广传》一书在诠释诗经时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讨论诗歌美学的诠释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军队与军制问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更是唐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兵制方面的研究,诸如府兵、兵募、健儿、团结兵等,涌现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地域军事的研究则非常薄弱,尤其对于唐王朝国命所系南方的地方军队--土军,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不能不是学界的一大憾事.本文拟从唐代南方"土军"的构成着手,探讨南方地区出现土军的"团练化",统领官员的"文职化"以及军力"薄弱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怀祺 《河北学刊》2008,28(2):70-75
研究王夫之的史学思想,应当从历史思维进行分析。王夫之的历史思维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天人联系的整体思维;二是总结历史兴衰变动的通变思维;三是思考未来的"知几"思维。王夫之的历史思维把中国史学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其史学思想对于科学、理性思考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海雪原>是一部以战争题材为叙事内容的"红色经典",作者通过描写少剑波和小分队在剿匪过程中的"神性"智慧和"超能力",夸张性地表现了"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进而深刻反映了作者崇高而神圣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