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生态省试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人均生态足迹为指标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2004—2017年29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生态省试点对省域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省试点有效遏制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并且生态省试点省份环境立法完善是抑制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的重要机制;生态省试点主要通过提高省域“清洁产业比重”的结构效应促使人均生态足迹下降,而技术效应并未对生态足迹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生态省试点的效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补偿理论对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1.614亿元增长到2015年15.498亿元,每公顷耕地的补偿则由38.3元增长到263.7元;耕地生态补偿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和各地级市呈现出"中心城市低,周边县高"的空间格局;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总量主要受到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且三者对耕地生态补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潜在可能性在增加.进行耕地生态补偿研究,对保护耕地生态,提高农民耕地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农民权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为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污染排放、技术效率与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评价体系,使用SBM-Undesirable超效率模型,比较分析了2011—2013年污染排放变量引入前后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变动状况。研究表明:污染排放对农业用水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污染排放变量的引入降低了大多数省份农业用水效率;大范围提高了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纯技术效率;降低了大多数省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率;减少了农业水资源利用规模收益递增的省份数量。根据农业水资源浪费程度与污染排放水平,污染排放约束下我国各省份农业用水效率的冗余模式呈现出3种类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亟需转变利用方式,减少农业污染排放,提高农业生态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生态足迹研究进展,根据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武汉市2008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武汉市2008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基于2种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2种计算结果均表明2008年武汉市生态足迹超过其生态承载力,说明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堪忧。提出武汉市应继续转变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以循环经济为契机,实现从传统"三高一低"向现代"三低一高"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为实现山东省农产品结构优化,利用生态足迹法构建2020年山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生态足迹结构模型,研究发现,山东省主要农产品产值足迹有明显分类,其中蔬菜、水产品、烟叶等产值足迹值较小且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较高;小麦、猪肉等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一般,生产用地占比大;牛羊肉等产值足迹最大,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较低。因此,山东省应通过选育良种、加强耕地综合治理、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鼓励林地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产品科技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优化农产品结构,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崂山区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通过计量模型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可以判定区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及其偏离程度。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及其计量模型的相关理论,然后以崂山区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支撑,对崂山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崂山区生态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崂山区快速发展的工业拉动了能源和资源消耗,对外依赖性较大;同全国和青岛市的生态足迹相比,崂山区对资源需求大,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较低。文章最后就如何减少崂山区的生态赤字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崂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青岛市2000—201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测度,将青岛市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融入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结果表明:目前青岛生态足迹在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和全球尺度上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在与部分资源富集国的贸易尺度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2000—2012年,青岛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随人均GDP的增长而持续增长,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下降,但生态经济效率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先进省市水平。总体上,青岛市2000—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为此,从中长期看,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而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是保障补偿政策可行和有效的关键。以水稻生产为例,在选择实验的设计中纳入了生态效益的考量,借助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对耕地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方案的受偿意愿,基于此测算了兼顾社会支出最小化原则和农户利益诉求的生态补偿标准。实证结果显示:(1)补偿金对农户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激励作用。耕地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标准为:化肥、农药分别减施1%的补偿标准是63.15元/公顷·年和49.65元/公顷·年;化肥农药施用量改善到国际平均水平和有机生产水平的补偿标准分别为7 544.40元/公顷·年和11 280.60元/公顷·年。(2)具有户主身份、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种植规模小、兼业化程度高、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效益认知程度高、偏好风险以及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措施了解程度高等特征的农户,更愿意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据此建议:将农户参与纳入耕地面源污染补偿政策制定环节,补偿标准核算应充分考虑农户经济损失和生态效益,借助各种现代媒体有针对性地向家庭中有话语权的农民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方法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计算和分析了辽宁省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且在时间维上对近18年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足迹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2.426hm2/人,人均生态承栽力0.878 hm2/人,生态足迹需求是该地区生态承栽力的2.8倍.当前辽宁省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出现生态赤字1.548 hm2/人.近18年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足迹需求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针对辽宁省具体情况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当务之急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利用特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标准彭曼公式,利用CROPWAT软件测量了中国31个省区粮食作物的绿水、蓝水及灰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对粮食生产的耗水量、生态修复需水量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粮食作物对水资源的消耗数量和类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河南、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水资源使用量,而浙江、福建等省份用于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江苏、浙江等降雨量充沛的省份具有相对较高的绿水消耗比重,而陕西、甘肃等水资源稀缺省份具有较高的蓝水消耗比重;1998-2013年三种粮食作物的灰水足迹总量均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水稻的灰水足迹总量相对最高,灰水足迹总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区域,表明这些地区对生态修复水量的需求较大;我国粮食作物的水足迹强度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水足迹强度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空间正相关特征,其中相比于西北和华北地区,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具有相对较低的水足迹强度,意味着这些地区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