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1247年,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与蒙古窝阔台汗之子阔端(1206-1251)在今武威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在取得一致意见之后,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领主的公开信,即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号召西藏地方僧俗领主归顺蒙古势力,为元代中央政府顺利实现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奠定了基础。1254年,忽必烈颁赐给八思巴一件"藏文诏书",即著名的《优礼僧人诏书》(以下简称"诏书"),进一步密切了蒙古势力与西藏地方的政治联系,为实现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书信"与"诏书"一脉相承,关联互动,顺应祖国统一之大势,顺应安居乐业之民心,共同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推动形成了元代中央政府的治藏策略,推进了蒙藏民族关系发展,促进了藏族与我国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了藏传佛教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患难谋求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渊源和强烈情感,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矢志不移谋求和推进祖国兴旺的爱国情怀和自强意志。  相似文献   

2.
《蒙古佛教史》是蒙古族学者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用蒙藏两种文字撰写的一部蒙古佛教史.自藏文本以《霍尔却穹》为名刊行后,先后有德文译本、日文译本问世,国内则有陈庆英、乌力吉的汉译本.《蒙古佛教史》是记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早期著作,其史学价值:一是开启了蒙古族学者以藏文撰写蒙古族史的先河;二是承袭了藏族史学传统,以藏传佛教史为主线记录蒙古族历史,续补部分增入的则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业绩及蒙古高僧大德的弘法活动,由此可见蒙藏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于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3.
《回遮蒙古之历史》是西藏佛教宁玛派高僧索多巴·洛追坚赞撰写的兼具历史与自传双重性质的一部著作,也是研究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藏关系的一部重要文献。索多巴在文章“缘起”部分交代其写作意图为给宁玛派争光、激励后辈“回遮蒙古”人士、从而利益佛法等。通读《回遮蒙古之历史》,进行认真分析之后发现索多巴撰写《回遮蒙古之历史》的真正意图是,讴歌自己的“光辉事迹”即给自己写“圣传”、使自己的咒术合理化、为自己做辩护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书信档案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分析了致信人群体和收信人群体的身份和范围、信函的主要内容和诉求、蒙藏使者和信函交换的途径,着眼于清代蒙藏民族关系中的民间交往尤其是文化交流方面,从社会史角度解读西藏所藏蒙古文档案。  相似文献   

5.
学术信息     
贾晞儒在《西藏研究》1992年第一期发表《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一文,谈到蒙古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丰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自强不息、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早在10世纪就开始吸收藏族的先进文化。为了制备一代制度,学习和吸收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忽必烈曾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为译写、学习藏文经典和其他文学作品提供了方便,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1983年春,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副所长李佐民同志赴藏工作返回后在一次会议上提到,西藏萨迦寺存有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书信的抄件二十三份,应是研究元代西藏地方历史以及萨迦派与蒙古皇室关系的重要资料,希望能有人加以整  相似文献   

7.
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86年出版了阿·达木丁苏荣(A·aMcyp)的《蒙古方体字》(Mo)一书。全书计228页,收碑铭13个,文献7件,牌符4个,印章2枚,西藏所藏印章16枚,用八思巴字书写的蒙古、突厥,阿拉伯、汉等多种语言的其它资料8件,是迄今为止蒙古学者用蒙文写作的第一部八思巴文专著。作者对八思巴文进行了文学、语法学的分析。鉴于这是蒙古学者对八思巴文首次较系统的论述,因此引起我们的兴趣.中蒙人民有传统的友谊,近年来两国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我们翻译介绍此书,目的就在于为推动两国学界间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作出努力。本书分序言,导方,第一章,八思巴字规则 语言特征 正字法 语音和词法,第二章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物,第三章,西藏的八思巴字文物,第四章 八思巴字蒙古语、突厥语、阿拉伯语、汉语的若干其它文物,结论,缩略语表,俄文内容提要,书目等部分。这里先刊出序、导言、结论三部分,以提供学术信息,以下译文中圆括号注为原注,方括号注为译注。  相似文献   

8.
《蒙藏周报》曾被称为"蒙藏民众之喉舌",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沟通边疆蒙古、西藏与内地的唯一刊物~(2)。该刊主要刊载国内外新闻、教育消息及科学常识,以利蒙藏等边疆地区发展;同时注意将蒙藏地方相关情况传播于内地。该刊有关康藏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礼俗等的记载,以及建设改良等事业的建议与讨论,有不少极具影响力的政论性文章,而且还刊登了部分公文、档案,是内地了解康藏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研究民国时期边疆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八思巴是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藏族著名的佛学家,是藏族历史上继松赞干布之后又一伟大的政治宋、学者、诗人,是元代历史上的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八思巴于藏历第四饶迥阴木羊年(公元1235年)3月6日出生于叶如(?)昂仁的鲁孔地方,阳铁龙年(公元1280年)11月22日卒于萨迦拉康拉章。八思巴对元代藏族、蒙古族、汉族等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无可估量,意义重大而深远。他在完成西藏归顺蒙古汗国进而加入祖国版图的事业中所做的贡献更是与日月同辉,有口皆(?)。正因为如此,对八思巴及其历史活动,国内外学者都给予高度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在藏文史料中,有关八思巴的文献最多最全,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文种的记载,系研究八思巴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笔者还无力全面地介绍和评论藏文史料中的有关八思巴的记述,现仅对《八思巴致忽必烈新年吉祥贺词》(以下简称《贺词》)的信件作个初探。  相似文献   

10.
《秃黑鲁帖木儿麻扎志》是一部关于清代后期塔兰奇人的重要文书,对研究东察合台汗国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教在伊犁地区的传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涉及秃黑鲁帖木儿麻扎舍依赫家族、塔兰奇人的起源、阿力麻里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名人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介绍收藏在麻扎舍依赫后裔手中的《秃黑鲁帖木儿麻扎志》,对其作汉译,并简要考释了对该文书中出现的一些人名和地名。  相似文献   

11.
《尸语故事》:东亚民间故事的一大原型陈岗龙一、印度《僵尸鬼故事》与蒙藏《尸语故亭》的关系藏族和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甘珠尔》、《丹珠尔》等数以万计的佛教典籍以及文学巨著《格斯(萨)尔》反映了蒙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2.
<正>青海民族大学星全成、陈柏萍撰写的《藏传佛教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一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藏传佛教及其高僧与清王朝关系的视角来探讨清朝中央政府治理蒙藏地区的方略,旨在揭示藏传佛教僧侣在清代为维护蒙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统一做出的积极贡献,为  相似文献   

13.
才桑加 《西部蒙古论坛》2020,(1):93-98,127,128
《印藏蒙史略》是一部19世纪二十年代初由顾实汗后裔劝请下撰述的著名藏文历史著作,内容涉及到印度、藏、汉、西夏、蒙古等地区的王臣世系和佛教传播史,而全书的叙述重点在于蒙藏关系史与顾实汗后裔王室传承史。作者依据一些稀有的青海蒙古史料,对研究黄河南蒙古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蒙藏民族关系源远流长,自13世纪上半期蒙古王室与西藏地方正式发生政治联系以来,在这大约7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蒙藏两族人民关系密切,友好往来,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蒙藏关系史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是以波浪式向前发展,有低潮阶段,有高潮阶段.而较特殊的是这些高潮阶段,似以宗教和政治为经纬交织而成.或者说,蒙藏关系历史长剧的若于高潮场面,是由蒙古汗王与西藏宗教领袖,合台演成的,既闻马蹄噔噔,又见香烟缭绕,威武壮观,动人心弦.例如13世纪上半叶的阔端宗王与萨班法主,13世纪下半叶的忽必烈皇帝与八思巴法王,16世纪下半叶的俺答汗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17世纪上半叶的固始汗与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及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等等,他们合演出一幕幕史剧,共建成一座座丰碑.此种情况,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可能是独具特色的.下面仅就蒙元统治者利用萨迦派代理吐蕃、喇嘛教成为蒙古族的主要宗教信仰、蒙藏两族政治宗教势力的进一步结合等方面,谈点肤浅意见,并乞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有关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的瓦刺历史,不仅史籍记载简略,而且汉蒙文资料牴牾处甚多。本文试图从研究猛可帖木儿着手,对瓦刺兴起史略加探索。 一、猛可帖木儿与乌格齐哈什哈、鬼力赤同为一人 猛可帖木儿为明初瓦刺首领。关于他的生平,无论是汉文或蒙文资料都没有详细记载。 清代修纂的《明史·瓦刺传》只是简单地提到:“瓦刺,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元  相似文献   

16.
明代蒙古经济述略杨绍献 《民族研究》第5期第阳页明代蒙古史研究概况薄音湖 《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期第29页试论黄教在蒙古的传布和影响蔡志纯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5期第66页论黄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原因邢洁晨 ‘内蒙古师大学报下第1期第韶页图们汗法典初探奇格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1期第50页瓦刺王猛可帖木儿杂考 —瓦刺兴衰史探究之一白翠琴 《民族研究》第6期第55页1635一1051年的鄂尔多斯李儿只斤系王公 〔荷兰〕万。海肯著罗贤佑译 《蒙古学资料与情报》第1期第7页评说清代内蒙古地区垦殖的得失况浩林 (民族研究》第王期第拐页蒙旗垦务…  相似文献   

17.
桑加才让 《中国藏学》2023,(6):93-103+216-217
罗桑旦真的《蒙古佛教史·吉祥法螺音韵》大致成书于1906年年末。书中概述了从公元前至作者所在的清末蒙古地方佛教的发展史,并设专章讲述了蒙古喀尔喀地方的佛教发展状况。该书是一部用藏文写作的蒙古史、佛教史著作,较传统蒙藏佛教史著作它在基本史实考证、治史方式和史料运用上都有一定的不同;但其总体的指导性观念仍以传统的佛教史观为主,基本史料仍以佛教典籍和历代蒙藏佛教史著作为主。总之,《蒙古佛教史·吉祥法螺音韵》仍旧是一部以继承传统蒙藏佛教史叙事传统为主的著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作者个人对历史的思辨以及西方学术成果的影响。它既是传统史学的余韵,又是现代史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8.
王川 《中国藏学》2023,(5):58-70+213-214
抗战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科长戴新三(1907—1997)是人生大多数时期活动于四川的历史人物,他于1933年通过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并于1934年1月到蒙藏委员会任职,先后出任蒙藏委员会参事室荐任科员、《蒙藏月报》编辑主任、蒙藏委员会编译室主任等职。1940年8月被任命为驻藏办事处第二科科长,1941年4月启程入藏,直至1944年11月离藏返回内地,在驻藏办事处任职共4年3个月。在驻藏期间,他被派遣到日喀则、山南、江孜等地开展布施、调查等活动,并以《日记》的形式,逐日记录,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三卷本《拉萨日记》。返回内地后他在服务川康工作之余暇,立足于《拉萨日记》,积极撰写了多篇文章,主要是他对于当时西藏地方的观察、纪行、政论,发表于《康藏研究月刊》《风土什志》和《边政公论》。这些文章成为世人观察那一特殊时期的重要窗口,极具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戴新三在民国后期公开发表的考察西藏地方的多篇文献,结合新发现的戴新三《拉萨日记》第二、三册,分析戴新三公开发表考察文献、未刊日记的异同,发掘戴新三西藏地方观察的内涵,以进一步全面地呈现相关史实,阐释...  相似文献   

19.
成吉思汗时期蒙藏关系中两件史实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藏关系的研究虽屡有卓见,但其中对成吉思汗时期蒙藏关系的研究却是一薄弱环节,至今仍有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史料的严重匮乏;二是仅有的史料也零星散乱,且有悖谬失实之处。对成吉思汗时期的蒙藏关系,台湾学者札奇斯钦在其专著《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中曾辟专论研究。但是,纵使象扎奇斯铁先生这样治学有素的学者,在这个艰涩的问题上也是慎之又慎,不敢轻置一言。笔者愿就下面两个问题做一点疏通壅滞的工作,诚望专家学者给予指正。一、成吉思汗征西藏事考释在《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中有关成吉…  相似文献   

20.
《番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稳固发达的朝代之一,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非常深入,除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大清律外,还对有关少数民族制定并实施区域性法规。青海蒙藏地区因蒙古人较多而实行蒙古例,雍正十二年(1734)依照蒙古例对青海藏区单独立法,颁布《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该例又称《番例条款》,简称《番例》。《番例》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在藏族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对《番例》作初步探讨和分析,错误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