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认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将与传统形态有所不同,必须自觉建构当代形态。传统形态有三大阙如:体系完备形态的阙如、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的完成式阙如、相对的实践品格阙如。据此,当代形态的基本定位是:保留传统形态中的形而上部分,将审美行为的本体论结论补充于基本艺术观念中,将形式论与意识形态论并列,丰富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  相似文献   

2.
<正> 作为当代社会涵盖面最大,且最受大众青睐的文化传播媒介,电影和电视(主要指电视剧)艺术正以一种十分活跃、喧闹的态势,努力在本体形态上丰富着美的创造经验。这种艺术创新活动,同人们欣赏影视作品时的强烈参与意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对美学的双重呼唤。另一方面,美学研究也须臾离不开文学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之变化;任何对今日影视艺术生产状况及其特殊审美规律的公然漠视,都将导致美学的困竭或衰落。本文试从当代影视不断扩大的社会文化功能,艺术倾向,以及它们对固有美学观念的冲击等角度,就中国影视艺术的若干美学问题进行一些粗疏探讨,以期引起影视界、美学界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3.
追问文学观念是反思文学批评的逻辑出发点,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应该从一个普遍的文学观念中自然生发出来。“只有我们改变对文学的既成观点的时候,才能改变我们对批评的看法。”①文学观念问题关乎文学的全局和经脉,它的澄清对文学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的范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2,29(1):85-90
中国古典美学论及艺术之美的内在依据时 ,强调艺术美对于自然界的依存与回归 ,以物我合一为最高的境界 ,形成了意境范畴 ;在论及艺术美的主体性时强调情感的真诚自然 ,认为艺术只有进入真诚无伪的情感之门时 ,才能产生撼人的美学魅力。这些美学观念在今天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后美学与审美现代性批判——评J.M.伯恩斯坦《艺术的命运》*肖鹰今天,尽管美学的发展已经被文化的现代进程置于深重的困境之中,美学家们还是固守着传统的美学观念和模式,所做的改变,就是面临不可摆脱的危机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谈到“传统”,我们知道,“美学...  相似文献   

7.
领尽风骚的情感精灵──20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扬榷黄南珊从表现形态来看,20世纪西方的艺术情感理论呈现为多元形态,包括法国柏格森的独特情感说(直觉主义美学的情感论)、意大利克罗齐的抒情表现说(表现主义美学的情感论)、英国瑞恰兹的情感语言说(语义学美学...  相似文献   

8.
美学主客统一观念是近代西方哲学主观化的产物。通过笛卡尔、休漠怀疑哲学的启蒙,维科和康德分别发现了人的主体性,分别为美学主客统一观念奠定了基础——审美的自律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原则。但是,在康德那里,由于缺少历史概念,主客统一观念还是抽象的,只有经过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和谢林的同一哲学,达到黑格尔哲学,主客统一观念才获得了历史具体性的规定,并且因此才有现实性。然而,黑格尔为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同一,最终牺牲了艺术,牺牲了审美的主客统一观念。为了挽救艺术和美学,克罗齐从黑格尔向康德逆转。他以艺术的独创性否定了审美的历史性,并在绝对个性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审美的主客统一观念。克罗齐的美学是近代美学主客统一观念的顶点,由于它彻底的主观性,在向康德的回复中完成了近代哲学主观化的圆圈。  相似文献   

9.
语义学美学     
语义学美学系20世纪资产阶级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流派,在美、英、法、意等国曾广为流传。就其理论与世界观的来源说,语义学美学跟语义学哲学有密切联系,其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石里克、维特根斯坦等人曾宣布跟古典的哲学传统决裂,把精力集中于研究科学语言的方法。就美学而言,这些思想在新实证主义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把语义学美学的理论家们联结在一起的是对符号、意义与语言分析的兴趣。语义学美学代表人物研究的主要美学问题是:艺术与象征、艺术与语言、艺术与符号学。在这个流派的范围里,美学被看作“研究审美客体的方法体系”。从这里也就产生出语义学美学所特有的一种意向——用局部科学方法来暗中替换哲学分析,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信息论的科学工具来论证美  相似文献   

10.
任增强 《阅江学刊》2010,(6):136-140
西人早在18、19世纪便接触到中国道家经典《老子》与《庄子》,但对其中美学思想之阐发则是20世纪之事。美国学者对先秦道家美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道家美学与浪漫主义、道家美学中的"与道合一"说、"神"的观念、道家言意观、美学思想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之意义。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中西比较的视野有别于国内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建设中,深入探索史前艺术的始源性意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立足于艺术起源学的学术视野,从“存在”、“活动”和“认知”三方面的综合上对史前艺术的始源性意义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文章指出:艺术的起源或起源中的艺术,是对存在得以显现的处所的最初标识,史前艺术拥有最具始源性的存在状态和活动本性;史前艺术对存在的呈现只能在史前人类的实际的艺术活动中予以理解,而不能从某种不言自明的存在范畴出发来演绎、解释实际的史前艺术活动;任何形态的史前艺术活动,都离不开活动者的感官和心理方面的基础,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感官上和心理上的开展的过程,是一个对外在现实和内在现实的认知过程,由此显示出自身的存在性意义。总之,在艺术起源问题与艺术中的存在问题之间,有着一种彻底的共生和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情感理论进行了宏观梳理和整体分析,认为本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呈现为多元形态,可以归纳为实体情感主义流脉和功能情感主义流脉,共同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主情主义潮流。这些情感美学观,从理论人体的美学取向来看,分为人本取向和文本取向;从情感本身的内外机制来看,深入探究了情与物的关系和情与理的关系;从情感表现的基本特征来看,具有非功利性和异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具有针对现实和中西理论整合与重构的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倾向。而加强原创精神和理论创新是建设中国理想形态的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代艺术实践的诸多创新和实验使传统美学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和非艺术界限的模糊迫使美学家们对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使我们的关注从"何为艺术"的关涉艺术内在属性的本质主义追问转移到"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体制性的外部研究上来.美国社会学家贝克进一步发展了迪基的体制论,将艺术世界视为艺术实践的参与者在惯例的作用下反复合作的动态关系网络.无论是在后分析美学还是实证社会学的路径下,"艺术界"理论的演变给当代美学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孙媛 《唐都学刊》2011,27(1):102-106
从吴宓的文学批评实践入手,分析论述了吴宓文学批评所秉持的标准和方法。指出道德与审美构成了吴宓进行文学批评的两重标准,而"义理派"的文学批评方法又使得呈现于吴宓文学批评文章之中的道德宣喻和情感体察都超越了随机和率性的层面,具备了严肃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热心提倡者埃辛鲍姆曾宣称:他们把诗学从“哲学和美学理论中解放出来”,并使它“朝着科学地研究事实的方向发展”①。不管埃辛鲍姆的话有多少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他们对文学结构所作的独特辨认、分离和描述确实驱散了某些美学家覆盖于其上的神秘的雾 霭,使文学的本质得以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并且对于文学的欣赏者和创作者都提供了一种直接的艺术把握和观照。笔者并非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信徒,但在阅读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过程中,却总觉得它们在结构上有某些大体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似乎只有吸收一些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才能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内涵关系、外延关系两个方面,将文学批评概括为四种基本形态:即本体阐释批评、考证批评、体验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并认为文学批评界各种批评方法、模式虽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但从文学批评的基本形态上来说不外乎是这样四种,或者是四者的穿插交织,各种批评方法,模式都可纳入这些基本形式中来考察。在对这四种基本形式进行了具体阐述之后指出,将文学批评区分为几种基本形态来考察,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之间多层次多侧面的本质关系,从而使文学批评起到更切实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玉洪 《社科纵横》2006,21(2):147-149
E.A.罗宾逊的人物肖像画诗歌运用客观叙事方法,侧重观察和记录事件本身,悬置事件背后的本质原因、动机和作者价值判断,消解作家意图和感情,取得了非个人化的效果。这种创作方法客观上为阅读设置了障碍,取得了陌生化效果,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并且为文本意义的多元阐释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从康德美学和心理学美学角度出发,认为罗宾逊的人物肖像画诗歌之所以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根本在于作家在主观心理和对象之间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9.
自克罗齐提出艺术与语言的统一说以来,关于艺术与语言之关系的论述,就不再仅以片言只语的形式出现于美学论著中了。他的美学代表作,其书名就是:《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在其第一部分《美学原理》中,他主张艺术的科学与语言的科学、美学与语言学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世间并没有一门特别的语言学。人们所孳孳寻求的语言的科学,普通语言学,就它的内容可化为哲学而言,其实就是美学。任何人研究普通语言学,或哲学的语言学,也就是研究美学的问题;研究美学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普通语言学。语言的哲学就是艺术的哲学。”①对于这个问题,朱光潜先生曾评论指出:“至于艺术与语言的统一说则是他首次提出来的,对于语言学与美学都有深刻的意义;不过关于这方面,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艾布拉姆斯关于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批评坐标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文学批评结构系统的不同维度或不同的坐标轴线,对西方文学批评形态在不同向度上的展开和深化,以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纵向上的因袭传承,横向上的互相冲突与呼应、沟通与转换等种种现象加以观照分析,并阐发作者的认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