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介词的语法化呈现出单向性趋势,并呈现出成员更新、语义强化等特征.其单向性趋势表现为介词原项消失而语法化项发展、原项与语法化项并存、原项发展而语法化项消失、原项与语法项均消失等四种途径,前两种途径实现了介词系统的创新和新的语义范畴的出现,后两种途径则完成了介词系统的更新.介词语法化之后,其语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其强化过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而句法结构的约束性、语义发展的规律性、表义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当时语言的过渡性特点,都决定了该时期介词语法化特征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化理论,研究英语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现象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单向性特征,从历时发展的角度研究语言形式和认知的关系。研究表明指示词that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它和实词一样应属于人类认知的基本词汇,可以被进一步语法化为意义上更虚的词。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单向性的问题近十几年来吸引了相当多的注意,但大部分人仅采用了Elizabeth Traugott 的历时观而没有加以多少修正.本文以程度副词“大为”和“广为”为例,阐述语法化过程中单向性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与母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儿童母语的虚词习得和儿童母语习得中语言结构的语法化过程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语法化与母语习得在过程上的正相关,从而证明母语习得实际上是语言发展过程的重演。语法化研究语言结构的产生过程,而这一过程与个人母语习得的过程相当。  相似文献   

5.
壮语动词语法化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导致其语法化的因素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完全相同。壮语动词语法化的主要因素是句子的分裂、与词义相结合的句法变化、语法意义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彝缅语言与汉语、藏缅语、壮侗语等十几种语言有语音联系这是一个语法事实.一组有同源联系的基本词,可作为汉语、藏缅语、苗瑶语、壮侗语在历史上有同源联系的例证.可看到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提供的白语系属的语言事实,并在多种语言声调事实的比较中再声调的产生发展受语言自身内部机制的制约,外来影响只能顺应它,不能改变它.  相似文献   

8.
名词化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的转化。英汉两种语言名词化的手段及程度不一样。探讨名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名词化的不同,旨在使译者更加明确两者的区别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法语的完全问,还是汉语的是非问,都是语言中语法化的结果。通过对这两种语言中的不同类型的问句在语法结构体、语法化过程、方式、程度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证明语法化理论的跨语言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壮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语言。壮语■jou5和泰语ju■5虽是同源,都能用做动词或介词,与汉语"在"意义相当,但是二者的语法化趋势却截然不同,即泰语ju■5具有"进行体"、"持续体"的语法化特征,壮语■jou5则没有。而泰语ju■5的语法化特征又能从中古汉语"在"的助词用法中得以反映。泰语ju■5的语法化特征应是包括壮语■jou5在内的早期侗台语的语法特征之一。只因壮语■jou5深受汉语影响,被迫与汉语"在"的语法趋同,远离汉语影响的泰语ju■5则仍保留着古侗台语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英汉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兼论英语句法语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名词及名词词组的构造、语法化、词序与词序变化过程显示:语言结构从句法到词法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语序调整或不明显调整两种情况,并依不同语言的语法特点而定。英语从句法到词法过程中经历语序调整,汉语则呈现词序与句序相互映照的关系。语言间的这种不统一使得以今天的词法构拟远古句法的设想并不能在所有语言中都可靠。另外,某些表面似与句法有关的词语结构并不来自于句法的演变,这是又一使得以上设想不可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非真实条件句,本质上都是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认知推测,即根据假定的与事实相反或可能相反的条件,推测出一个实际上不存在或可能不存在的结果。这种推测意义在较古英语中完全是一个依附语境的语用因素,而现代英语则通过转喻模式,使这一语用因素找到一个词汇—形态—句法的统一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4.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语言变异和语法化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变异与语法化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者包含后者;2.应注重语言变异与语法化的结合研究;3.变异的、生分的跨层结构通过“联姻”在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中,借助重新分析等机制而新生了合理的、亲密的固定结构;4.对缩略语应作重新分析;5.立足于语言变异与语法化,运用语用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重新分析等动因与机制,则不难理解“打扫卫生”等经典“语病”。  相似文献   

16.
拉祜语差比句的肯定式有单标记和双重标记两种标注方式,否定式直接否定比较结果。从历史发展看,拉祜语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是"自源标记",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方位词语法化而来,另一是由程度副词语法化而来。二者能共现在同一差比句中,相互间存在互补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词尾-e的逐渐消亡是语言自身通过放大系统中不对称差异,迫使其低维子系统对称破缺,实际上是依靠概念隐喻以牺牲其结构上的对称美来换取话语的经济效率,用经济的话语表达最充分的信息。而语法化是造成语言内部语法标记和结构渐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载瓦语差比句的结构模式为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结果。结构要素并不总是都出现,或并不总是完整地出现,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隐含或省略;语序也并不固定,有时可以移位。比较标记tho?55是由动词出语法化而来,不是原始汉藏语的固有成分,而是产生于语族分化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