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傣族笃信小乘佛教,该教是明初传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至明中叶已经“寺塔遍村落”(明《洪武实录》卷二五五),使得小乘佛教在傣族中具有全民性质。据佛教经典记载及传说,该教一是从印度传至缅甸,再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二是从缅甸传入暹罗,再由暹罗传入;四百多年前有印度高僧九人到缅甸讲经,其中一人到盈江县,一人到芒市传教;后1598年有缅甸和尚进入陇川传教。德宏小乘佛教主要分为四个教派。左低,公元1757年从缅甸传入,在德宏信奉此教派的人最少。多列,公元1817年从缅甸传入。摆庄,也是从缅甸传入,时间是公元1662年传入的。这三支教派的经文全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东汉掸国的组成者就是傣族先民,编写傣族史时就自然地把东汉时期的掸国写进去。本文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从傣族的社会发展、经济生产、文化艺术传统风格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东汉时到洛阳朝贡的永昌徼外的掸国,不可能是傣族先民部落,只能是缅甸境内的一个与印度关系密切的小国。  相似文献   

3.
桑耀华研究员。男,汉族,生于年月,云南洱源 19316人。年秋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分配到云南 1958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所属的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人大民委对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进行大规模调查时期,民研所的工作也纳入云南民族调查活动之中。此后,又数次参与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社会主义教育”和“四清”工作队。年由省委组织部调往德宏傣族景1963颇族自治州,并先后在中共德宏州工委农村工作部、档案室及州农校工作和任教员。在学校学习期间,初步掌握了民族社会历史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是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巴利语贝叶经书、民间口传故事及"赞哈”演唱的手抄本为其传播载体,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住区,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及傣族固有文化的作用,是<召树屯>故事在傣族地区有9种不同版本传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刀安仁,字沛生,别名郗安仁,生于1872年,是傣族中第一个背叛封建阶级,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进行技术革命的实践者。光绪十七年(1891),刀安仁承袭云南腾越干崖(今德宏盈江的新城、旧城、弄璋一带)宣抚司第二十四代土司。他在职之年,兴利革弊、修文讲武、立志变革。  相似文献   

6.
水在傣族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及二元分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一个"水的民族",水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有洁净、医疗、生命和沟通等重要象征含义,这些象征意义表明傣族人思维中存在着一些二元分类结构,如污与洁、祸与福、疾病与健康、凶与吉、早与雨、旧与新、贫瘠与丰盛、死与生、鬼(神)与人、世俗与神圣、自然与文化、外与内等,它们是傣族人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吴云 《学术探索》2023,(10):128-137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化是夯实我们多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及国家认同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代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元朝起,傣族地方被纳入行省直接管辖。元至清时,傣族社会历经了先由王朝政府建立、完善土司制度进行治理,后期王朝对部分傣族地区改土归流历程。因此,傣族的国家向心力进入了一个培育、强化和巩固的历史新阶段。结合中华文化传统机制,可发现元明清时期傣族国家向心力表达存在两类主体,表达形式丰富,具有多层次的忠诚对象(国家象征)结构和秩序。元至清时,基于中华文化凝聚力及王朝在傣族地区持续的政治经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四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得以不断巩固和强化;但也有至少四个方面的突出因素对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巩固强化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略论元、明、清时期的傣族法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傣族是居住在云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流长。傣族历史上的习惯法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但傣族历史上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演变,以及傣族法律的特点等问题,深入研究的文章似不多见,本文拟就汉文史料和傣文史料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结合民族调查材...  相似文献   

9.
尹可丽  李光宇 《学术探索》2013,(10):116-120
为了探讨傣族成人的快乐来源,研究者对居住在云南农村的22名傣族成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开展了12名男性傣族村民组成的焦点小组讨论.使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对深度访谈资料、村民文娱表演音像资料等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研究发现:傣族成人的快乐来源是辛勤劳动、多种经营、提高收入;开展多彩的节日活动;团结家人、相爱亲朋.这些来源能够引发傣族人产生人际中的积极自我定位,比如受他人尊重、被群体认同、有人际互助资源.这类自我定位是引发傣族成人快乐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虽然历史上的傣族封建统治并未实行政教合一,但佛教深入到傣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傣族社会的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从佛教与领主制政权的关系、封建法律对佛教的特别保护、佛教戒律对人们行为所起的规范作用、佛教与诉讼审判制度,以及佛教与处罚手段等方面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普 《重庆师院学报》2011,(6):42-49,102
《文选》是在总集的基础上再次选编作品的总集,其赋篇的来源当是以《历代赋》为蓝本。其一,从其选文的下限来看,《文选》赋类的选文范围与《历代赋》相符合;其二,奉敕注《历代赋》的周舍为昭明太子东宫高层官员,他在东宫任职的时间恰恰是昭明太子开始从事总集编纂的时期,其对太子的影响不小;其三,从《文选》未收陶渊明《闲情赋》和张融《海赋》来看,恐怕也与《历代赋》的选赋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2.
对傣族的谷物起源神话、季节起源神话和耕作神话进行较详细的记录和比较,分析了谷物神话与傣族农业祭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戴礼记》源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戴礼记》是儒家一部重要典籍,但其源流方面迄今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成书时代及渊源,编撰之作 者,与《小戴礼记》之关系,今之十三卷本之由来等。《大戴礼记》确为西汉戴德所辑传之书,它是戴德在所受后仓基 础上增益而成的。今本是大戴原本的节选本,而非残佚之本,更非伪作之品。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论述了良好文学场域有助于创作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生成及其作品的广泛传播,以及建构话语氛围在创作主体塑造并提升自我形象中的作用.《现代》杂志为戴望舒营构了良好的文学场域,依托杂志,他提升了自身在新诗尤其是现代诗派中的价值与地位.同时,戴望舒也为杂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二者共同促成了文学场域与创作主体双向互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从印度的IT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核力量展现等方面阐述了印度的崛起,着重分析了印度在大国关系改善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印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印度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以田野调查和新发现的民间族谱并结合史籍的零星记载,首次勾勒了大理地区傣 族的历史全貌和现状。  相似文献   

17.
花腰傣习惯法是千百年来通过口耳传诵而保持下来的,它对调节人际关系,维护民族秩序,促进花腰傣地区的安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强化国家法的功能的同时,不能忽视花腰傣习惯法的作用.应因势利导,使花腰傣习惯法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陆林 《文史哲》2005,3(4):48-53
金圣叹一生中与苏州戴氏交往密切,常见史料中便有“戴生”早年参与其扶乩降神、中年时有弟子为戴悦、晚年与戴云叶唱和甚殷的记载,并在所撰诗文中涉及“子兄”等人。通过《贞丰里戴氏族谱》等珍稀文献与有关别集、笔记的对读,可见其敬佩和深交的戴氏友人,或为慷慨赴死的抗清义士,或具排难解纷的勇略侠情。  相似文献   

19.
王杰 《齐鲁学刊》2003,(1):92-95
作为一名思想家 ,戴震在批判、借鉴、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戴震赋予天理、人欲不同于程朱理学的新内涵 ,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欲之中 ,并从自然与必然的层面 ,进一步深化了其理欲思想。戴震的新伦理观是通过对程朱理学主张的“存天理 ,灭人欲”的无情批判而得以阐释的 ,它一方面表现了戴震新伦理观的进步倾向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戴震新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同一社会中多元医疗体系如何共存是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传统医学,是傣族人民几千年来不断实践,逐渐积累而成的。目前可供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村民选择的医疗模式有:传统医疗(包括傣医、中医)、现代医疗(以西医为主)、民间医疗(包括民间治疗仪式、大众知识)等,存在多元互补共存的现象。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傣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生活在傣族村寨的人们的医疗信仰和医疗选择,分析多元医疗选择的原因,用医学人类学的观点指出多元医疗选择共存的合理性,从而有助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