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  相似文献   

3.
唐海宏 《兰州学刊》2009,(Z1):182-183
在《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引子"曲的旁批中,脂砚斋写到"怀金悼玉,大有深意",文章认为"怀金悼玉"是作者对以"十二钗"为代表的所有封建社会女性悲惨遭遇的伤怀和悲掉。  相似文献   

4.
华北沦陷区在抗战时期面临严重粮荒,城乡缺粮特别严重。造成这种粮荒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侵略战争和日本对沦陷区耕地、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掠夺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口粮食减少和日本在占领区的粮食政策又加剧了沦陷区的粮荒。  相似文献   

5.
居飞 《社会科学》2021,(5):131-139
霍大同先生的"代情结"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基本差异不单在于性-代之间的对立,同时还在于母亲的位置差别,即母亲是处在一个"女人"的符号位置上还是处在与父亲同样重要的"符号母亲"位置上。从制度角度来说,则是父权制度与父母共治制度之间的差别。在俄狄浦斯情结中,母亲更多处于"女人"位置,这必然会以强化母子间的性连接为结果,而以弱化代际传递维度为代价;而在代情结中,母亲具有独立的先验符号功能,这必然会使得母子间的代际、教育维度被强化,也更易被观察,而母子间的性连接则就此被大幅压抑或弱化。  相似文献   

6.
黄彦弘 《云梦学刊》2011,32(6):20-23
在邓显鹤的诗文、交游以及他所整理的文献中,明显凝聚着三个情结:一、邓氏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无偿整理湖湘文献.凝聚着邓氏深情的“故土情结”;二、邓氏对宋末、明末忠烈们的无比景仰而搜集、整理、刊刻其遗集并建祠立传,凝聚着邓氏深厚的“忠义情结”;三、西方列强的入侵,邓氏严正斥责并以表彰忠烈等方式来唤醒民众进行誓死抵抗,凝聚着邓氏崇高的“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沦陷区妇女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上不可缺少的一页。沦陷区妇女抗日斗争的历史向世人揭示;中国共产党是沦陷区妇女抗日斗争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沦陷区城市的妇女,主要以隐蔽、秘密的形式从事抗日斗争;沦陷区农村的妇女参加抗日工作比较普遍和深入,牺牲也十分惨重;沦陷区妇女抗日救亡,以秘密斗争为主要形式,但在某些地方,妇女也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沦陷区妇女艰苦卓绝的反日斗争,配合了根据地、国统区的抗日战争,打击了日伪统治。  相似文献   

8.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等精神和思想,体现了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学独有的艺术价值:反映了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斗争、呐喊、屈辱和叹息,反映了作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个别作家背离民族大义的错误立场.这些剧作增加了中国话剧文学主题的维度,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一页,和沦陷区小说、散文、诗歌等共同构建了沦陷区文学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9.
王东 《中州学刊》2007,3(6):174-177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制订了以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为重点的夺取沦陷区城市的战略,这一战略从实施到调整充分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期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的博弈,对战后中国政局的影响颇大,对中共战后方针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移山  姚志敏 《理论界》2005,(11):158-159
本文回顾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的历史,探讨了东北人民反殖民奴化教育的特点,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殖民奴化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苏青是40年代上海滩的知名女作家。但因其抗战时期与日伪关系暧昧,抗战结束后,其人其作都成了批评的对象而风光不再。直到80年代中期,苏青作品在大陆才开始重新出版,并逐渐为今天的读者所熟悉。但是50年沧桑巨变,苏青的重新介绍能否像张爱玲那样再次走红,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金剑啸创作过大量的左翼文学作品. 他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语境中, 以有限的生命时间和无限的革命精神在东北沦陷区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 为推动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在东北沦陷区的形成和壮大做出了表率, 既为这片荒寂的土地上带来了抗日救亡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文化的新鲜气息, 也使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阵营中又增添了一支坚强的新生力量, 表现出在国家、 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普遍政治关怀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魏晋文学中的悼时之悲是先秦两汉文学悼时之悲的历史延续。建安文学的悲时是在人的客体性与主体性激烈冲撞的历史情境中生发的,因此,以建功立业的方式超越有限的人生,是其人格上的终极关怀。正始文学从“道”的层面对时间进行审视,更富有哲学的深刻,尤其是阮籍所建构的“大人先生”人格体现了对时间的绝对主宰意识。陶渊明作为一个阅尽人世沧桑的文人试图以委运随化的方式消解由悲时引起的精神激荡,但时间的不可抗拒性又使他焕发出“金刚怒目”的情怀,因此,人生的悲剧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4.
论抗战时期儒家思想在沦陷区的异化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在"以华治华"侵略策略的指导下,日本侵略者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利用.伪满的"王道政治"理论、华北伪政权的新民主义、汪伪的"和平"谬论与东亚联盟理论,都是日伪在恶意吸纳、篡改儒家某些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或完善的侵华、奴华理论.儒家思想在沦陷区的异化是多种因素相互纠集作用的结果.除了日伪别有用心的扭曲外,也与儒家思想自身的积弊及其模糊性、普遍性,沦陷区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民众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由于异族的入侵,沦陷区人民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沦陷区文学中的道德言说在复杂的形态下,显现出民族道德绵长的生命力.其中,"暴力"叙述风格表达出沦陷区作家心中的呼声,同时,沦陷区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言说与"乱伦"叙事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当局统治的不合理性,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日伪统治的不满.  相似文献   

16.
17.
寺庙前的“睡美人” 泰山,雄伟壮观,景色绮丽。伴着滚滚松涛,茫茫云海,游人们被带进了浓墨点染的巨幅大自然画卷。 在一条幽静的峡谷里,在一弯绚丽的花径旁,在一座古朴的寺庙前,坐着一位衣着淡雅的妙龄少女。她斜靠石凳,手托香腮,凝神静思,对千百从身边而过的中外游人视而不见,如同一座白玉雕像。当有人终  相似文献   

18.
伪满《大同报》文艺副刊《夜哨》是1933年东北沦陷区文学的一个重镇,在有限的21期刊物中,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以此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为武器,以揭露与控诉黑暗现实、反映青年觉醒反抗为基本主题,拉开了东北沦陷区抗日文学的序幕,成为东北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怀古情结主要在读古书、思古人、慕古风三个方面.他有如此之深的怀古情思:一是基于现实的黑暗,其怀古不乏"伤今""讽今"色彩;二是缘于孤独寂寞,其怀古主要是向古人寻求力量,在古人之中寻找知音,即所谓尚友于千古;三是现实不足以安生立命,他必须为自己和他人复活那已逝的"黄唐""羲农""东户"时代,重建精神家园.陶渊明归隐选择田园,是因怀古与田园情结交织的结果,也是诗人想恢复淳真世风与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出的选择.当他真正归之田园、躬耕陇亩时,现实田园与他的理想田园相差太远,他痛苦的思索后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理想王国-桃花源.这一理想田园的构建是陶渊明怀古情结、田园情结、躬耕田园的生活实践这三者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董以宁是清代文学史程上一位名气不大但人生形态、文学形态均颇特殊的人物。在其各体裁的文学创作中 ,结为《蓉渡》一集的词创作最为擅场 ,其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然详究其实 ,董氏除在“艳词”创作多发越处、为前贤所不及之外 ,其以《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为代表的“悼母词”更为词史补填了空白 ,系“不可无一 ,不能有二”之佳篇什 ,而董氏之词史地位亦可由此二者结合而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