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翠 《齐鲁学刊》2003,(1):18-22
唐代的咏物诗可分为吟物和感物两类。吟物的咏物诗在初唐与晚唐诗坛上相对较多 ,它的产生与士人诗酒之会、书斋唱和、切磋诗歌技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感物的咏物诗又可从物象的士人自我投射和社会现象投射两端去把握 ,这类咏物诗较适用于士人借物抒怀的干谒求进或讽刺规谏。因此 ,唐代的咏物诗可以是士人在闲适或逃避时的自娱 ,也可以帮助他们在仕途上的进取 ,它们是审美的 ,又是功利的。  相似文献   

2.
元散曲中之咏物诗,在元曲研究中尚属空白。元散曲咏物诗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歌咏人生哲理与处世态度、百业世态与世风评贬、动植物具象、文化娱乐、女性体肤衣饰。它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精神状态及理想取向的变化,彰显了元代文人自高自傲、自得自许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咏物诗发展到了唐宋时代,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那些蜚声文坛的明星巨擘,都争相制作大量的咏物诗。陆游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酷爱自然,善赏风物,又喜讽咏,其咏物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题材之广.手法之富,在唐宋诗人中都名列前茅。“吾诗满笑笥,最多夜雨篇。”“意谓夺造化,百世莫比肩”。(《秋日杂咏》,《放翁诗稿》卷四十七。下同,只注明卷数)他自己也是很满意的。钟惺《唐诗归》曾评杜甫咏物诗:“有赞羡者、有悲悯者、有痛惜者、有怀思者、有慰藉者.有嗔怪者、有嘲笑者、有赏玩  相似文献   

4.
近2O年咏物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门类。然而从研究实际来看,历代对此关注程度不够,近20年以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深化与细化,咏物诗开始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并且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咏物诗评注、鉴赏作品集相继出版;个人研究论著断续问世;咏物诗研究的单篇成绩显著。然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鉴于此,对近20年咏物诗研究综述是有学术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王玫南朝开始,咏物诗逐渐增多,宫体诗创作更趋于盛行,相比较于这两类诗,南朝山水诗的创作声势略显微弱,且有与这两类诗渐趋合流之趋势。从南朝山水诗创作的总体格局来看,咏物、宫体等诗或可看作是南朝山水诗的旁支,或者说山水诗...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古代咏物诗作,分析论述了正确处理好咏物诗描绘和寄托两大创作特征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提出真正理想和美好的咏物诗,应该是咏物描绘与寄托抒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7.
宋代民俗的变化以及民俗意识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咏物诗的表现题材,而且影响了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在咏物诗歌体裁方面,民俗事物成为咪物诗的呤咏对象,传统吟咏对象也多与民俗结合.在咏物诗歌的写作方法方面,一方面,继承传统咏物诗歌托物言志的方法,使咏民俗事物诗歌不断雅化;另一方面,诗歌作者大多选择旁现者的身份,使得民俗客观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咏民俗事物诗歌不断俗化和客观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古代咏物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咏物诗极多,几乎每个诗人诗集中都有大量咏物诗。清康熙年间,以清圣祖玄烨名义编选的《御制佩文斋咏物诗选》,共六十四册,分四百八十六类,选诗一万四千五百九十首。清雍正年间俞长仁编辑的《历代咏物诗选》,也是“集分八卷,诗逾千篇”。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在祖国诗歌发展的长河里,是一条颇为壮观的支流,在古典诗歌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9.
李唐 《北方论丛》2005,(2):71-74
议政诗是王安石诗歌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以咏物诗议政是他经常采用的艺术方式之一.前人有寓意的咏物诗,多寄托人生感慨、生活际遇或自身品格等;王安石则把咏物直接而广泛地带入议政领域,既拓展了咏物诗的艺术功能,又丰富了议政诗的艺术手段.其主要手法,一是"说开去",即抓住所咏之物与所议之政可相联系的特点,由说物引申到议政,其"联系"又可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两类.二是暗喻,即诗的文面只是咏物,不露议政,但由于诗中物的特点、此物与他们的关系、对物的主观感受等条件的限定,"物理"自然与某种"政理"暗合,在联想的艺术机制作用下,暗中形成议政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谢新香 《理论界》2006,(12):190-191
在北宋理学的影响下,元祐文人形成了不同于前人的思辨思维,改变了前人的观物角度和态度,进而影响到咏物诗的创作及风格。在元祐文人的咏物诗中,表现出对自然、宇宙时空、宗教教义等体悟的理趣色彩。  相似文献   

11.
唐代咏物诗成熟完美,代表着咏物诗的最高成就,它以其复杂有趣的多重意象和丰富的艺术风格,为诗园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唐代咏物诗的和谐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内在精神上物与情的和谐美,以心御物,物中有我;艺术形式上对物象进行细致精切的刻画,构成形神统一的和谐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相融形成的和谐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79-83
唐以前,蒙学读本以识字为主;到了唐代,诗歌被引入到社会诸方面,训蒙诗的创作便成了唐诗与文学、蒙学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唐训蒙诗以咏物为主,兼及咏史,《李峤百咏》即为各咏物类训蒙诗之典范。然后世论者对《李峤百咏》多有贬抑,甚至引发了后代对咏物诗不同的价值评判,更有论者认为《李峤百咏》文体陈腐并多夹连篇累牍之隶事用典。其实,作为训蒙诗,《李峤百咏》开创了唐蒙学发展之新领域,开启了格式化诗歌创作的新阶段;作为五律咏物诗,《李峤百咏》实现了对诗词经典的多样认知与阐释。无论就启蒙思想还是诗学价值而论,在唐代文人的诗赋作品中,《李峤百咏》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觏的咏物诗 ,并非单纯为咏物而咏物 ,而是运用比兴 ,别有寄托 ,融议论于形象描写之中。或以物拟人 ,或借题发挥 ,往往灵光四射 ,寄慨遥深 ,余音袅袅 ,耐人寻味。李觏不愧是宋代咏物诗创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14.
南朝咏物诗与宫体诗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初期,以体物手法为特色的咏物诗大兴,促成了审美主义形式创作的高潮,随后以女性形貌举止为描写内容的宫体诗继之而起.从文学的演进角度而言,宫体诗正是充分借鉴承继了咏物诗的创作手法,由体物而及体人,二者具有着共同的审美底蕴.在后世文学发展中,二者承现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建安正始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险恶促使了士人群体自我价值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开始觉醒.诗人突破两汉文学传统,以感物取象、隐喻自我的象喻性方式选择咏物题材,并确立主体诉求化的人本性理念的文学价值观,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咏物诗歌在作家物象审美与抒怀忧郁的交融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橘颂》是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早期用楚方言写的一前咏物诗。长期以来,注家纷起,探源钩沉,对《橘》诗的考订论释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使之臻于完善。但需要商榷之处,亦在所难免。本文仅就“圆果抟兮”句中“抟”一词的释义,谈一点个人的见解,并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7.
郭元振是初盛唐之际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颇有成就的诗人。其人在青年时代志趣高远,任侠使气,颇具传奇色彩。武后朝到睿宗朝时期,郭元振对巩固唐王朝西北边防、发展各民族友好关系有过重大贡献。在玄宗挫败太平公主的斗争中,郭元振对于维护国家安定,诛灭太平一党,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元振的诗歌成就主要在咏物诗。他的咏物诗与同时代其它诗人同类作品相比,有鲜明特色。他的咏物诗几乎篇篇有所寄托,突破沉闷的形式主义诗风,重新发扬咏物言志传统。不仅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还用于讽刺社会丑恶的现象,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对后来的柳宗元,白居易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提出,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贡献。“有我之境”一般争论不多。“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因为与叔本华美学观点纠缠在一起,使人们的解释产生了分歧。虽说如此,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概括了中国大量的写景咏物诗单纯以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诗歌的某些规律,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张福勋先生的《陆游散论》,是近些年国内学术界研究陆游的一项可喜收获。《散论》以“四个结合”概括了陆游爱国诗的丰富内涵和鲜明风格,简明确切;《散论》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诸如咏物诗,农村诗、诗论等,都道前人之所未道;《散论》显示了著者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力。  相似文献   

20.
<正> 王船山归隐后,有感于亡国惨痛,侘傺幽忧,不能自释,遂寄发于诗词,托物以写志。故船山隐居后所创作的咏物诗,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透过其古奥精湛、扑朔迷离的表象,往往能窥见诗人的爱国襟怀和磊落人格。《雁字诗》是船山隐居中期、即一六七一年秋冬之际在败叶庐写下的一组咏雁诗(五律)。全诗分为《前雁字诗》和《后雁字诗》两部分,各十九首,约一千五百余字。它是船山诗集中最长的一组咏物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