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题材。老舍在他的小说中充分揭示了婚恋的物化,描写了经济地位低下的人们在婚恋方面所受的屈辱,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他对那些人们容易陷入的婚恋误区也作了艺术的反映,他认为屈从式的婚姻观念、纵欲享乐意识、封建贞操观念、拜金主义思想等都是婚恋者的误区。老舍在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婚恋理想,他认为两性互爱应当是婚恋的基础,而只有男女双方都能在经济上自立,才有可能在婚恋中获得诗意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多元的小说潮流中,婚恋小说占据重要地位。新时期婚恋小说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男女两性作家在创作中所呈现的鲜明的性别差异。迥异的话语模式、性别立场和性别伦理标准,体现出两性作家性别观念的碰撞,其中内含深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女性观念和女性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唐代婚恋题材小说的创作与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翃与柳氏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叙事版本,两种叙事中柳氏身份的变化显示了中晚唐婚恋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妓女化倾向。以此为中心,通过同类故事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唐代"才子佳人"小说采用"文士-妓女"模式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老舍在其小说中描写了几种扭曲的婚恋模式 :发泄原始欲望型、追求金钱享受型、维护自身身份型、构建家庭模式型 ,并由此隐含着他的婚恋理想。在他看来 ,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 ,所谓理想的婚恋 ,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 ,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婚恋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乃至人本观念的视角,结合时代特征,实行大学生婚恋教育,实现婚恋教育模式从“管制”向“导引”转变;婚恋教育实践从“分化”向“协同”转变;婚恋教育理念从“成才”向“成人”转变。切实推进大学生婚恋教育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剩女"面临着高学历与低婚率并存、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碰撞、高期望与低期望交织、高文化资本与低社会资本相对的婚恋困境,她们成为婚恋中的"隐形贫困人口"是社会生存压力大、个体社会化程度低、社会期待与自我实现冲突、高校教育结构变化、社会流动加速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个人观念的转变,她们的婚恋方式也会出现诸如闪婚、试婚、维持单身、找寻开放式关系等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婚恋交友节目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从热播到停播,再到如今的重生,可谓起起落落。电视婚恋节目能够起死回生的原因主要由于社会形态的变迁,婚恋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观:一是对新世纪文化语境、研究方法的探究;二是从性别、身体与女性自觉的视角切入婚恋叙事研究,凸显新世纪婚恋叙事的政治意义;三是观照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的"欲望化"的研究及其伦理、道德考量。研究视角的进一步丰富、婚姻伦理的探究以及不同地域、空间文学的婚恋叙事研究,是当下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研究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是其主要的一个面向。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大学叙事小说中的婚恋书写呈现出既顺应又抵触,既含蓄又露骨的文艺质素。本文立足大学叙事语境和知识分子价值传统,分别探讨了以情感欲望为主导和以功利或身体欲望为主导的婚恋模式与经济市场化的复杂关系,认为在经济体制转型下,大学知识分子的婚恋伦理呈现出精神让位于物质,情感泛滥化、功利化的特征,并提出了身体的“类商品”属性的概念。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的书写,为反思大学知识分子精神嬗变,厘清经济市场化与大学知识分子婚恋模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内容资源和历史借镜,对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的研究为厘清当代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香港女作家的婚恋小说写出了对美好爱情亘古有之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中的深刻失落,从现实题材到另类浪漫故事,无不表现了现代人深重的爱情危机感.两性关系中爱情的缺席使得爱情婚恋小说这一强劲的文学传统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3.
战争的面貌不是女性的,但战争文学从来没有拒绝过女性并成为其中的主角.新时期战争小说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将女性从传统的配角中解放出来.成为战争舞台的主角.女性走进战争舞台.首先是军中女性作为战争小说主角地位的确立,其次是作为平民的普通女性在战争小说中主角地位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4.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为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婚恋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对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因素,女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需要格外加强。新时期的女大学生婚恋教育重在引导女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同居与爱情、就业与婚姻等关系,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婚恋教育目标和掌握相应的婚恋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元曲作家以其卓越的戏曲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元代历史文化的发展的视点,论述了元代婚恋剧在中国文学由雅至俗的转变中所产生的文化内蕴,肯定了元代婚恋剧在婚恋主题创作中的历史性突破。文章阐明:婚恋作品只有当其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时才能获得历久不衰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诗经》时代处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男性在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地位的上升而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以及这种制度下的种种和教法规,是造成女性生存危机和婚恋悲剧的主要原因。《诗经·国风》中为数不少的婚恋悲歌,作为一种文学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历史的真实状况。从礼俗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析,有助于了解并认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晚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学开始发展壮大,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三言”、“二拍”从多方面展示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情。首先,市民成为文学的新主角;其次,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转变;另外,传统的婚恋观念也受到冲击。总之,“三言”、“二拍”描绘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明代社会带来的新变,可谓是一幅...  相似文献   

19.
流浪归来的老者是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群体,他们虽然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他们在当代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在乡土观念、爱情观念、民间智慧等方面表现出自由的共性特征,在具体叙事文本中又可分为依附型、单一型和复合型三种不同类型。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观念的转变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宋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南戏流传下来的作品以反映士人的婚恋为主。由于宋代科举所形成的崇尚士子的婚姻观念的普遍化,宋南戏多揭示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士人发迹变泰、负心背德的故事,而表现出较多的批判色彩。随着时代的变迁,士人地位的失落,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也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多写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仍然忠于爱情,表现出高尚的品德操守。二是展示科举士人对“婚”与“仕”的深入的道德反思与灵魂拷问。宋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的发展经由了一个从表层批判到深刻反思的深化过程。这一过程的出现,与特定的时代相关,尤其与科举士人地位的变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