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科技革命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革命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 ,本文就传统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点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主题转向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学中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不断受到挑战 ,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这个新范式。从现代化的视角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所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反思 ,弄清社会革命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中国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脉络 ,并为中国革命史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社会革命是社会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社会革命是指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加速度地揭示着世界各个层次的奥秘。新技术革命的滚滚洪流,神奇般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自然界,深刻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和时代的进程。这一切,横扫着人们的意识屏幕,广泛开阔和更新着现今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一次深刻变革。对这一变革,哲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是一个能包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体现出的一切哲学成果的“大箱子”,变革就是在其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填鸭式”地补充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体现出的一切哲学成果。唯有此,既不“离经叛道”,又不与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同流合污。另一种看法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赖以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无法包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所体现出的一切哲学成果,变革就是要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的理论框架,将其推进到现代哲学阶段。我们认为,善于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事实总和来看待对哲学思维的影响,善于运用比较方法,那就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从经典阶段发展到现代阶段。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是鸦片战争后中 国现代化三条道路相互斗争的结果。 它对中国现代化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三个层面的影响,又被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运动整合为 一股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变被动现代 化为主动现代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田德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了新科技革命的特点,论述了新科技革命对未来社会,特别是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将要起的作用和影响,指出新科技革命会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努力最早可追溯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并作了初步的探索。今日中国依然能从辛亥革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中汲取一定的经验教训,以便顺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重新启动了现代化进程,拓展了现代化内涵,找到了现代化的新道路;第二次革命为现代化清除了思想障碍。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外部条件;而现代化则是第二次革命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下,等级制森严的传统社会性别劳动分工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分工中的性别壁垒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而逐步瓦解,女性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到了劳动分工中去. 相似文献
9.
延安精神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杨美让一座历史的丰碑──延安精神的丰碑,已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高高树起,一个响亮的口号──现代化建设的口号,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历史与现实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搞现代化要不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与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清洗”所有主观嫌疑,“净化”历史唯物主义,构造种种客观“铁律”,制造种种人的“空场”,历来是一切简单化、教条化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相反,二十年来我国历史唯物主义(或称社会哲学)研究的总的倾向是突出了实践、人(主体性)、价值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近来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论之中。虽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和对立,但除极少数人提出了“为经济决定论正名”的旗号,极个别人甚至指责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投向马克思主义的三块石头”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倾向是与简单…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世界上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热潮,已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新技术革命对我国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挑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应当抓住时机,迎接挑战,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新技术革命到底向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哪些方面的挑战?它与我国四化建设有什么关系?怎样利用新技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主?这些都是我们在制订新技术发展战略时首先应当正确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价值主要包含自由和平等两个内容。消灭私有制是实现这两个方面的根本措施。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现代化的动力源不在社会内部,必须通过社会的外部力量国家来推动。国民党政府在调集社会资源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方法和方向上发生了失误,注定了这一时期现代化进程的失败结局。而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却是成功的。由于当代中国革命的现代化价值取向与传统的现代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传统的社会资源又成了这一转换的制度性障碍,因此,现代化的方式选择了革命。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支撑力与中国的现代化吴忠民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仅需要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的支撑,同样也需要社会动能方面的支撑。而后一点,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社会支撑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支撑力泛指除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以外的一切社会性的包括文化教育、道...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国的现代化的特征与不足 :从发生类型看 ,中国的现代化是“刺激———反应”的产物 ;从发育状况看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后发性”和社会分化严重不足 ;从目标取向看 ,中国的现代化还表现出“赶超型”的特点 ;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权主体经常变换 ,发展模式转化更为频仍。通过对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考察 ,我们认为市民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又有细微区别 :(1 )市民社会在中国属于“后现代”的内容 ,它的发育晚于现代化的启动 ;(2 )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和推进要比现代化经历更长的时期。因此在发展时序上 ,中国的现代化要优先于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现代科技革命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并指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抓好科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在就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必然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这种趋势被国内外普遍视为一般规律。这一规律适用于中国吗?如果适用,其表现形态如何?解决中国现阶段结构性失业的出路何在?本文拟从科技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方面对以上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促进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一、现代科技革命对就业结构影响的一般趋势现代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而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20.
鲍宗豪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文章提出了全球化对社会现代化研究的三大挑战,同时强调:社会现代化是以"现代性"为标志,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包含政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目标、特征与道路,我们主张要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或者说当代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