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正孙考论——以《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正孙是宋遗民 ,也是宋末元初一位重要诗评家 ,其《诗林广记》为世所重。蔡氏还编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二十卷 ,却罕为人知。此书选唐宋千家诗人作品 ,包括自己及大量宋遗民作品 ,分标三百格 ,并加评释。此书明清以来在我国罕见流传。郭绍虞《宋诗话考》考述蔡正孙著作 ,未及此书 ;《全宋诗》广搜博采 ,亦遗是书。本文根据此书所载有关蔡正孙的材料对其加以考论。关于蔡氏的生平 ,郭绍虞《宋诗话考》仅言其为谢枋得门人、宋遗民 ,称“余无可考” ;而本文则考证出蔡氏生年及生平大略。关于蔡氏的作品 ,《全宋诗》仅辑得二首 ,本文从《唐宋千家联珠诗格》辑出五十八首 ,并据此对他的诗歌创作情况作了考察。关于蔡氏的诗学观点 ,由于《诗林广记》所载只是前人诗话 ,只能从其所选作品及所附诗话中间接体现出来 ,而《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则有蔡氏大量的评语 ,是研究其诗学观的难得材料 ,本文据此对蔡氏的诗学观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是价值最高的宋诗宋注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但对于李壁注对王安石诗歌艺术层面的触及和讨论,学界重视仍然不够.一方面,李壁对王安石诗歌师法韩愈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体察,于注文中多有表露,这是尤其不应当被忽略的:另一方面,李壁注诗,意、艺并重,在解释名物、典故以及补充本事的同时,谈诗论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3.
《诗家鼎脔》、《宋诗拾遗》、《宋艺圃集》、《宋十五家诗选》及《圣宋高僧诗选》等五部宋诗总集或选优,或存诗,各有特点,各具气象,有着文学与文献的双重价值,亦颇多局限与不足。前四部宋诗总集分别为宋、元、明、清四朝人所编,反映了不同时代编者的艺术追求,后者则为两宋释子的诗选,于宋代佛教文学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宋人注宋诗中,宋人所作的苏轼和陶诗注本现存可见的多达四种,其中保存在韩国由南宋遗民蔡正孙所编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就有三种。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和陶诗宋注是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卷四十二两卷,施注采取了李善注《文选》的方式,注重典故的勾稽,但亦能结合当时的时事笺释坡诗。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题下注,对和陶诗的背景及涉及的人物进行详细介绍。傅共著《东坡和陶诗解》是目前可知最早的苏轼和陶诗注本。傅注不但进行校勘,解释典故,而且还能结合注者本人亲自踏访东坡生前遗迹之经历来注诗。蔡梦弼的《东坡和陶诗集注》以解意见胜,其阐释受到了朱子学的影响。蔡正孙《和陶诗话》是现存最早的苏轼和陶诗研究专书,其注释主要集中在和陶诗创作背景的介绍、和陶诗典故的补注,以及和陶诗诗意的阐发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白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宋十六璟》一诗,宋蜀本于题下注云:“疑乌江及宗字误。”为此注者可能是曾巩。他不了解宗璟乃李白妻弟,胡震亨已辨之甚详,兹不赘。曾巩持巫山遇赦之说,李白从流放首途至于巫山,有无乌江其地,确属可疑。而这一问题,从此遂成千古疑案。 王琦云:“按《浔阳记》载九江之名,一曰乌白江,三曰乌江。张须元《缘江图》载九江之名,四曰乌土江,六曰白乌江。《太平寰宇记》引《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乌江,是大禹所疏。’知此诗所谓乌江者,指浔阳江耳,非和州之乌江县也。”此说一出,后之注释者及研究者均翕然从之,似乎这一疑案已彻底澄清。  相似文献   

6.
虽然《冷斋夜话》所选陶渊明诗文仅三篇,但这些作品是惠洪审美理想的最佳载体。因此,以《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等为参照进行文献考辨,以杜甫、李白、韩愈等其他典范诗人为参照进行理论解析,可知宋人的时代风尚和审美趣味已不同于唐代,他们求新求变,重视社会关怀,因而对前代范例诗人的理解或是已然不同,或是关注点悄然变化,而这正是宋诗努力塑造自身风格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7.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延续了宋人注宋诗的优良传统,在引典、释意、诗学研究、校勘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二史注总结了黄庭坚诗的重要用典技巧,包括典故的活用、反用、借用、兼用、摘要以及句式的模仿等。二史注特别重视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解释黄庭坚诗,利用各种宋代史料,考证了黄诗的创作背景,总结了题旨,并重点解释了与时事相关的诗句。二史注还常常以"心解"的方法揣摩黄庭坚的创作心理,阐发言外之意。在此基础上,史容高度评价了《山谷外集》的成就与价值,认为其风格高古,不容弃去,并总结了黄庭坚诗有为而作的命意特点。此外,史容注还对任渊《内集注》有所补正,并从事了校勘工作。  相似文献   

8.
《宋诗百一钞》版本至少有16种。它以"原本忠爱,温柔敦厚"为选诗宗旨,在题材上强调宋诗的伦理价值和盛世气息,在诗史叙述上具有扬"初"抑"晚"等倾向。这是清代宋诗选本庙堂化的产物,也是乾隆时期盛世文化的反映。沈德潜格调学亦深刻影响了《宋诗百一钞》,选诗主近唐远宋,但另一方面,编者又对宋诗体派流变保持了较大的尊重。《宋诗百一钞》的理学气息并不浓厚,认为它选诗依从理学标准的看法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蔡镇楚专著《诗话学》和论文《唐人诗格与宋诗话之比较》谓李淑《诗苑类格》、李邯郸《诗格》是两种不同的唐代诗格著作;《中国历代的话选》谓《诗苑类格》佚文仅《诗人玉屑》录存三条。本文针对这些错误说法提出:(一)李淑《诗苑类格》和李邯郸《诗格》是宋代著作;(二)它们是同一著作;(三)《诗苑类格》佚文还为《类说》、《记纂渊海》、《事文类聚》、《困学纪闻》、《小学绀珠》、《南溪笔录群贤诗话》、《诗林广记》等录存,除去重复,计得八条;每条佚文除有文字校理外,对出处、原作者等问题也作了考察、说明。  相似文献   

10.
陈衍编选的《宋诗精华录》和钱钟书编选的《宋诗选注》是两个很重要的宋诗选本,将二者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它们在选目、评注、宋诗观这三个方面均有同异之处。首先是选目,相同点在于选取诗人诗歌的全面性、近体诗选取众多,相异之处是在诗歌分期和诗人排列两个方面。其次是评注,两个选本都有评有注,但评注的方式和内容不同。最后是宋诗观,两个选本都推崇情真之作和不俗之作,但不同之处在于,"陈选"较看重音律和谐,"钱选"更在意诗与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山月》一诗是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但一些注者对这首诗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的注释,却有欠妥之处。比如林庚、冯浣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即注云:“孝宗隆兴元年(1163)以王之望为金国通问使,进行和议,到淳熙四年(1177),计十五年。”又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亦注云:“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以王之望为金国通问使,进行议和,次年,订立和约。自隆兴元年至作诗时为十五年。”两书均把  相似文献   

12.
模糊铜镜的背面──读《宋诗选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先生认为《宋诗选注》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未能表现清楚他的诗学观点,喻之为“模糊的铜镜”。本文认为真正体现钱氏观点的是《谈艺录》,这本专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宋诗派立场。建国初期审美取向向盛唐之音倾斜,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古典文学成为共识,然水平有限,这影响选本有两个倾向:一是力图以唐音眼光观照宋诗,二是重视暴露黑暗作品。这样一部宋诗选本就难见宋诗特色。又从选计实际出发指出也有得时代风气之赐处,如对范成大田园诗的评价、对陆游的评价也纠正了《谈艺录》中的偏颇。最后又根据一般人不选此书偏选、一般人爱选此书编不选的一些诗看出这个选本仍顽强地表现出选者的独家眼光。  相似文献   

13.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宋诗零考     
宋诗零考戴萤一、《游石巩石》一诗非宋人所作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收录宋人黄鹤诗《游石巩石》,其出处注为《宜黄县志》。其实宜黄县出过两个黄鹤,都小有名气,一为宋人,一为明人。宋人黄鹤字叔似,光宗时人,有集名《北窗言》,今已佚。明人黄鹤不仕,与人结为诗...  相似文献   

15.
《宋诗派别论》指出:“诗之有派别始于宋。欲论宋诗,不可不知其派别。盖一派有一派之方法,一派有一派之习尚,一派有一派之长短,一派有一派之宗主。”为什么呢?《宋诗派别论》又指出:“凡派别同者,其诗之方法同,习尚同,长短同,宗主同。”  相似文献   

16.
百咏诗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创作兴盛。宋代百咏诗有两个明确的主题,咏梅和咏地方风物。科举中的百篇举一科在宋代的延续为百篇成诗的体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地理学和梅文化的高涨则决定了百咏诗的主题。百咏诗在艺术上并不突出,利钝杂陈、良莠不齐,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宋人所作的注释上。今可考知的五十种宋人百咏(包括百题)诗中,有宋人注释的共计七种。其中,刘克庄《梅百咏》有两个宋人注本,今皆亡佚;其余六种为诗人自注,完整保存下来的有四种。它们扩大了宋诗宋注的名单,是宋诗宋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文献上亦有保存史料之功,于后人之考证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17.
陈衍晚年编选《宋诗精华录》,鼓吹、宣传宋诗,表达其宗宋而不抑唐的诗学观,为同光体诗人乃至清初以来的宋诗派作了理论总结,也为后来读者阅读宋诗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该书的评语与圈点,体现了较为丰富而积极的诗学思想:第一,注重避熟避俗,主张生新求变。第二,推崇吐属大方,感情真挚,不搬弄技巧的诗。第三,提倡论诗亦如乐,须音律协畅,方是好诗。但编者却相对忽略了诸如理、禅及以文为诗这些原本属于宋诗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陈衍晚年编选《宋诗精华录》,鼓吹、宣传宋诗,表达其宗宋而不抑唐的诗学观,为同光体诗人乃至清初以来的宋诗派作了理论总结,也为后来读者阅读宋诗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该书的评语与圈点,体现了较为丰富而积极的诗学思想:第一,注重避熟避俗,主张生新求变。第二,推崇吐属大方,感情真挚,不搬弄技巧的诗。第三,提倡论诗亦如乐,须音律协畅,方是好诗。但编者却相对忽略了诸如理、禅及以文为诗这些原本属于宋诗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沧浪诗话》"尊唐抑宋"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深,但始终没有对"诗变"与"世变"的关系作深层的剖析,仅从消极方面指出苏黄诗风和江西诗派的某些弊端,未尝全面检视当时业已形成的宋诗的艺术特质,更未及探究这种艺术特质之所以形成的种种原因.严羽的批评与事实不尽相符,不能反映宋诗的实际成绩和真实面貌,理论上亦具片面性.由唐诗至宋诗是必然的发展道路.宋代士人长时期充当了"政体"的精英,他们成功地左右整个政局的发展,宋诗议论化的突显与宋代"议论煌煌"之士风的渗透息息相关;宋代文化理性精神的突显又与其时哲学思辨风气的促动相关;而创作主体集诗人、散文家、词人三重角色的独特性,也造成了创作思维的多元化,加诸文学演变的规律等方面,遂共同造就了宋诗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李裕民先生的《〈全宋诗〉补》(上、下)为近年来宋诗辑补方面的重要论文,本文对该文所补诗作进行了查考,发现有将唐诗以及金元明诗辑入的情况,也有《全宋诗》已收而重辑的情况,另有几首诗所辑不误但可据其他文献补全,这些说明《全宋诗》的辑补工作难度甚大,需要审慎对待。本文可为《全宋诗补编》的编纂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