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残雪和卡夫卡是东西方两位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们抛弃传统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技巧,呈现给人们没有时间、具体地点,有时甚至没有合理情节的小说作品。通过对两位作家作品在结构、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比较,探讨其形成原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人的作品其实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解读他们的作品其实就是一场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2.
陈硕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180-183
卡夫卡和残雪分别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中国新时期先锋作家 ,他们作品中浓重的孤独、阴郁、恐惧的气氛 ,梦魇般的意象 ,抽象模糊的主题 ,谜一样困扰着读者。从他们对世界和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角度 ,对两位作家进行相关性研究 ,把握他们之间的共同特征 ,即对世界荒诞性的感受 ,并分析产生这种共同体验的时代根源 ,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和残雪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穆厚琴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15-118
残雪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探析残雪的小说文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残雪创作的深刻影响.本文着重分析残雪对卡夫卡作品的精神实质的理解,以及在她本人创作过程中的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4.
李彩素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125-130
对于残雪那晦涩难懂的小说文本,评论界历来褒贬不一。她虽有着"东方卡夫卡"之称,但其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不能与卡夫卡的小说比美。残雪的小说不仅以其对异化世界的个人化书写,更以无逻辑、碎片化、模式化的文本形式忽略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心理,以致于其小说创作走上了个人化写作的歧途。 相似文献
5.
黄稼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40-142
残雪与卡夫卡,从来没有表达过他们的作品中有哲学观点,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作品都不约而同的对个体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都指向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处境,只是,残雪表达的是个体之雉对社会关系处境的叩问,而卡夫卡表达的是个体之维与传统关系处境的叩问. 相似文献
6.
温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3):143-145
卡夫卡的独特生活与体验及其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写作有紧密联系 ,他的小说展示了在暴戾的现实世界中 ,一个敏感灵魂的不安与挣扎。写作对卡夫卡来说既是生命感受与现实反抗的明确表达 ,又是他曲折人生的潜意识表露 ,这些成为他精神生命的惟一栖息方式与确证 相似文献
7.
何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88-90
卡夫卡是公认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宗师,残雪是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作家中最切近西方现代意识的一位,与卡夫卡可谓相见恨晚。她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灵魂城堡式”解读,并在写作中创造性地实践。残雪对卡夫卡的接受是基于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亲合,也是灵魂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9.
吴梅芳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4-48
当什克洛夫斯基在构建“陌生化”理论的同时,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中营造了一个“陌生化”的世界:荒诞的故事情节、异化的人与事物、悖论的叙述方式、大量繁复的细节描写、冷漠客观的小说叙述方式,开放性的没有结尾的结局等,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艺术效果。“陌生化”与其说是他的艺术手段,不如说是他心灵活动的实录。他遵循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写法,无意中却成了最具现代性的现代主义先锋作家。 相似文献
10.
11.
刘海燕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34(6):98-102
中国当代先锋女作家残雪和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两人的作品都聚焦人际关系冷漠、精神的枯萎以及社会丑恶,因此可称之为“丑恶叙事”。两者的不同在于:残雪的丑恶叙事背后始终有对精神突围、灵魂自由的期待,与其说她要表现现实的丑恶,不如说她要表达精神理想对现实困境的超越;芥川龙之介在悲观主义哲学和自身经历的影响下,专注于揭示人性的异化,透露着深深的虚无感和幻灭感。 相似文献
12.
穆厚琴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64-67
残雪创作期的前后划分大致在90年左右。残雪早期的描写没有脱离中国某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到了后期的创作整个进入了作家个人精神的世界,形成所谓“残雪之谜”。纵观残雪的创作,的确可以发现精神探索逐渐加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近藤直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6):66-74
残雪的小说几乎没有例外地使人困惑,而且从头到尾使人怀有不可思议的感觉。为何如此?文学研究家无法避免的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说清楚。本文通过对她的处女作《黄泥街》序文第一人称叙述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残雪的小说时常引起不可思议感的根本原因就在她的独特的叙述法上。她的叙述者总是一个完全缺少历史性和个性的、无私无情的、纯粹的、内部世界观察者。这种观察者和被观察的自我对象正像我们做梦时那样,是彻底分开的。残雪通过创造这种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惊人的距离,在给读者留下做梦似的不可思议感的同时留下了第一级的对自我的观察记录,这就是文学。 相似文献
14.
肖志刚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
卡夫卡小说创作有一个奇妙的特征,那就是"怪诞"。本文从卡夫卡小说分析入手,探讨了这种特征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审美意义。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论证了卡夫卡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小说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其次表现为小说手法的扩展和丰富,最后卡夫卡给中国小说家提供一批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小说样本。中国新时期小说家之所以特别认同和钦佩卡夫卡,首先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艺术世界,其次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而又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最后是因为卡夫卡的传统是中国作家既陌生又熟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在卡夫卡的创作生涯中,父子冲突是一个无法调和的悖论性命题,这个命题作为西方传统文化母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和历史文化内涵。考察卡夫卡的日常生活和写作生活,发现这两种生活形成一种矛盾结构,类似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父子冲突。用拉康的审美三角结构理论去分析这个大的父子冲突结构,可以发现这个结构内部蕴含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7.
王晓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5-119
《稻场笛声》《蓝飘带》《女孩的暖冬》和《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是薛涛20世纪90年代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几部短篇小说。作家以优雅流畅的文笔书写浪漫的情怀,唯美的忧伤和纯真的友情。丰富的想象力,幻想、故事与趣味的完美融合,凝练严谨的语言和飞扬的诗意充分展示了薛涛短篇小说的风致和韵味。 相似文献
18.
反讽产生于认同感的缺失和对自我意识的审视,是无限绝对的否定性。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产生的认同感危机,建构了多层次的反讽,探究了现代人的意识和认同危机,对社会体系提出了质疑,同时彻底地否定了他所身处的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