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如今的大城市,许多家长特别是年轻一代父母有能力和实力为子女提供他们眼中比较理想的教育,于是便出现了放弃学校教育而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另类教育”。这种教育是好是坏,对孩子究竟是利是弊,反思其特殊性,分析其合理性,相信能够为广大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一种态度,生存是一种状态.世界是一个有秩序的物体,社会是一个理性的环境.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寻找着方向,追求着目标.人需要关怀,需要理解,需要引导,需要和谐;但必须共同维护秩序,理性地生活,践踏他人换取的虚无的快乐是真实的痛苦.当代著名的澳大利亚作家伊丽莎白·乔利通过刻画"小人物"的故事,关注"另类"主题,旨在唤醒人们的良知,使其找回自我,找到理想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春联,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但纵观几千年的春联文化,却有着那么一些反其道而行的另类春联,如用时下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可谓也是醉了。宋朝宰相吕蒙正少时家贫,曾与母同住寒窑,以乞讨为生。有一年春节,他在家门前贴了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意指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家境的困顿激励吕蒙正更加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相,而这副构思巧妙的春联也窥见了这位状元宰相的才气。  相似文献   

4.
刘锴 《社区》2011,(30):59-59
提到犹太人,人们马上会想到三件事:一是“二战”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二是无所不精的经商之道;三是独一无二的家教。犹太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世人看来,既有些“另类”,又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他们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时装文化受到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显示了多样化、个性化、另类化的趋势,成了独立于人体的艺术品,成为社会文化现象和个性宣扬的渠道。通过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时装文化中的另类美展现出了其特有的魅力和风采,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所谓“另类小说”,是指一些书写方式或叙述对象“非常规”的小说,并无褒贬之义.选取中短篇小说的文体,并将网络穿越小说纳入“另类小说”,试图打通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界限,从整体上把握新世纪中短篇小说的流变轨迹,为观照新世纪文学提供新的路径和角度.  相似文献   

7.
爱家 《社区》2009,(30):10-11
我们每天生活在小区里会发现,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特别爱帮助大家;有的人脾气倔,专门和一些不遵守社区规约的人较量;也有的人爱主持正义,却常常事与愿违。这些人往往在小区中“人头很熟”,但“人缘不好”,对他们的负面评价不少。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文学中最为独特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也是该时期英国小说中最为奇特的一部.与主流文学相比,她的创作显示出一种非凡的气势,一种明确的另类性,即表现出一种反叛性和怪异性、一种道德失序和激情震撼.它呈现了一个另类的主题:和谐的毁灭与重建;描绘了一个另类的世界:充满严酷、愤恨、激情和梦魇的世界;刻划了一些另类的人物:冷酷与无情、野性与激情.这一切赋予小说一种疾风暴雨般的性质,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种遭受禁锢的生命力的巨大失序,而且也感受到了这一生命力的存在对某种永恒品质的创造潜能和愿景.  相似文献   

9.
孙犁小说历来以塑造恶劣战争环境中乐观健康的青年妇女形象、表现农村劳动妇女内在的心灵美和人情美、并以此来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深读孙犁的小说,发现其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对立现象,美与丑、好与坏泾渭分明;政治与道德、外表与内心简单浅薄,这显然违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在《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中,在人物俗儿和小满儿的身上,孙犁一改以往二元对立的人物创造模式,使这两个人物比以前创造的任何女性人物都要复杂和丰满,这也使得这两个人物形象成为孙犁小说中的另类。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文学中最为独特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也是该时期英国小说中最为奇特的一部。与主流文学相比,她的创作显示出一种非凡的气势,一种明确的另类性,即表现出一种反叛性和怪异性、一种道德失序和激情震撼。它呈现了一个另类的主题:和谐的毁灭与重建;描绘了一个另类的世界:充满严酷、愤恨、激情和梦魇的世界;刻划了一些另类的人物:冷酷与无情、野性与激情。这一切赋予小说一种疾风暴雨般的性质,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种遭受禁锢的生命力的巨大失序,而且也感受到了这一生命力的存在对某种永恒品质的创造潜能和愿景。  相似文献   

11.
松尾芭蕉在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之前曾一度潜心学习“诗圣”杜甫。直至意识到“识其句而不见其心;度其烦恼,而不知其乐”之后,才踏上独创“蕉风”之路。  相似文献   

12.
论均输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的均输法是对汴京粮食物资供应体制的改革,其核心是扩大购买、利用市场.以往流行的均输法未曾实行之说,是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3.
《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是由意大利小说家钦齐奥的<故事百篇>改编而成的.但改编不仅是一个文体转换的过程,更涉及到政治文化权力与文本建构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原小说中无名的摩尔人被起名为"奥瑟罗"、故事场景从威尼斯到塞浦路斯的转换、主角命运从被判流放到刎剑自杀的安排等,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后期英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剧作家创作动机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复杂的操作过程,《奥瑟罗》既建构起一个西方的"他者"形象,迎合了主流意识形态,满足了观众的愿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当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体现了剧作家超越种族、肤色和文化差异及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的小说《人寰》改名《心理医生在吗?》重新出版,这一重新命名传达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它表明该小说不仅是一个关于“病的隐喻”的文本,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关于文化身份建构的实验文本。小说呈现了严歌苓作为海外华人作家向“他者”寻求文化“疗救”的努力和思考,并试图从“言语一权力”关系中透视历史深处,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16.
非裔美国人被看作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既是“他者”又是世界的人类。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主人公“奶人”的成长是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奶人成长过程的描述和他的性别意识、种族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进步,莫里森表达了消除两性对立、获得种族身份认同、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7.
《礼记》展现出的是儒家相互依赖的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在场的他者”和“缺席的他者”分别是《礼记》两个重要的伦理逻辑节点。以精神领域的永恒在场为前提,缺席的“他者”形象影响着君子的入世行为。经由对于他人在场的合法性确认,在场的“他者”撑开了儒家生命化了的空间直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玻璃动物园》中“第五个人物”,“隐性父亲”代表的是隐性的父权中心。通过分析剧中隐性父亲的普遍存在和阿曼达建构父权中心的徒劳努力,研究父权中心与女性自我意识的密切关系,揭示该剧的引申社会意义,即女性只能通过解放思想获得独立,依赖父权中心将最终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中的赋类作品的分类与排序是以类区分,以品相别,杂而不乱的。其对枚乘、东方朔、扬雄等人作品的处理,都能得出合理的解释。如此分类与排序,既与其总的编撰体例保持一致,又受当时的学术观念、价值标准和批评方法的影响,反映了汉代朴实学风。《楚辞》一书断非选自《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之“屈原赋之属”。另外,研究《汉书·艺文志》赋的分类与排序,尤其是前者,对了解《楚辞》中的作品如东方朔《七谏》的来源与著录等方面的情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出了二者之异。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阐明《春秋》济世之用 ,又审定当时的政治环境 ,分辨华夷关系 ,驳斥西方平等观念 ,这反映出苏舆的《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加上他以礼印证《春秋》经世大义 ,凸显出他治经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