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学术界对费孝通及其学术思想与方法的研究虽然成果众多,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费孝通的学士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这些研究几乎都参与构建了费孝通是一位功能论者与社区研究者的标准认识,但这篇论文却是一个不同于上述标准认识的特例,它研究文化分布,对它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费孝通.因此,围绕费孝通在论文中所形成的亲迎"三区论",笔者在本文中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得以形成的多元背景和影响因素,解释了这一不同于传统功能论的研究特例如何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那段沧桑的日子里做了许多事.1935年夏天,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一同前往广西大瑶山研究瑶民生活,到冬天,在山里遭遇不幸,王同惠未获生还,费孝通负伤,在广州治疗之后,1936年夏天借养病之机在家乡调研.该年秋天,费孝通把所获材料带到英国,在马林诺斯基的指导下,完成了其名作<江村经济>.1938年,费孝通取道西贡进入云南,得到中英庚款资助,在该地开始研究工作,在"魁阁"创办社会学工作站,致力于"类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人类学传人中国已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从蔡元培先生介绍民族学开始,在老一辈人类学家们的培育下,中国人类学以高水平的态势进入国际人类学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出了费孝通、岑家梧、杨成志、江应樑、林惠祥、梁钊韬、李济、凌纯声、潘光旦、许烺光、林耀华等人类学大师,他们以他们不朽的人类学著作为中国人类学争得了国际性的荣誉.  相似文献   

5.
为缅怀费孝通先生对我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由国家民委主办、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纪念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70周年座谈会”10月10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书面讲话中指出,费孝通先生一生经历的90多年,正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变革时代。费孝通先生不仅是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人,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活跃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费孝通先生为我们贡献出了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两方面的杰出智慧和研究成果。他说,费孝通先生始终把个人的研究紧紧贴在国家发展的脉搏和人类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在既有的费孝通研究中,乡土中国这一概念获得极大的重视,大量的研究皆沿袭从乡土到小城镇再至区域发展与全国一盘棋的线索来对其学术思想与方法进行解读。然而几乎未有研究注意到费孝通对于中国山川的关注,而恰恰是这种对于中国山川关注的前后变化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由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其有关中国社会、文化及中国人的研究形成更为全面与整体的认识,而且也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这种两重性决不可偏废其一,它们的平衡无论是对学科的建设,还是对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及中国人而言,都将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和林耀华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先辈对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都做出了各自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回顾和隆重纪念.现在,不少纪念活动,如学术座谈会、系列学术讲座、有关著作的发行等已经开始,此后会陆续达到纪念的高潮.  相似文献   

8.
一代学术大师费孝通先生2005年4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作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生命史可以概括为“志在富民,行行重行行”。因为他毕生致力于“从认识中国到改造中国”,并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社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第一次深入中国社会,就从少数民族地区入手,将少数民族问题作为他社会调查研究生涯的起点。作者徐平教授是费孝通先生培养的唯一从事“边区开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在这篇我们特约他专门为我刊撰写的回顾费老民族研究思想的文章中,展示了一代学术大师“志在富民”及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挚爱之情。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师驾鹤西去了,费师卧病以来我心头牵挂的不祥预感不幸成了事实,一位蜚声国内外的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界巨匠离我们而去了.我感到很悲痛,仓猝中记下一些片断的回忆,以表达我深切怀念费师之情.在我的心中,费师不仅曾是一位国家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更是一位才智过人的学者、诲人不倦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类学一代宗师费孝通先生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吴江,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相似文献   

11.
小序 费孝通作为杰出的学者,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那就是不喜欢书本上的死道理,总愿意从生活当中看出问题.这种学术的作业方式,可以当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费先生充满传统士人的忧患情怀,但又是一个现代型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牵引着费孝通的心思.可贵的是,费孝通并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行动者".所以,尽管费孝通参加过政治,包括1949年以前的"民盟",20世纪50年代的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80年代以后当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首长",但这都不是费孝通对自己的定位,外物于我何有哉!费孝通可以说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体,貌似不可解的背后,其实有费孝通内在的逻辑和心情.  相似文献   

12.
论费孝通的比较研究包智明费孝通因出版了著名的PeasantLifeinChina一书(《中国农民的生活》即《江村调查》)而蜚声海内外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他的这部著作得到了功能学派创始人马利诺夫斯基等人的高度评价。马利诺夫斯基写道:“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费孝通"江村研究"历程的回顾,认为江村研究有着跨越"文野之别"的理论及指导现实的实践意义,因此系统地把江村研究深入推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0月,第七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在香港举行开幕式。费孝通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主题讲演时曾说,他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参加这个会议了。第八届研讨会原定在2002年4月在香港举行,在这届研讨会的主题确定后,他早早做了准备,并按原计划开会时间提前来到上海。但是第八届研讨会因“非典”延迟至2002年11月,届时费老却因身体欠佳而未能到会。他在给会议写的信中讲述了“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这一系列学术活动发起的渊源、发展历程和对沟通两岸三地学术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表达了他对会议的关切和希望以及因不能亲自到会而感到的…  相似文献   

15.
在费孝通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会上,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回顾费老的贡献时,曾很感慨地说:"中国社会学何幸而有费孝通."  相似文献   

16.
峭壁阴森古木稠,乱山深处指龙州。猿啼鸦噪溪云暮,不是愁人亦是愁。宋人邵稽仲之《龙州故城》充满凄凉。如今去龙州(平武),情景绝非如此。“猿啼”“鸦噪”不再,而“峭壁”和“乱山”,气氛虽依旧浓烈,却给人不同以往的感受。费孝通与白马人不同的人去一个地方,有不同的目的,我去平武(龙州故城),是去寻找一段旧事的起因。1978年9月1日那一天,构成了那段往事的起点。那天,“右派”帽子还没有摘掉的费孝通先生,得到一次机会,在全国政协民族组作一次题为《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的发言。时年68岁的费先生,历尽沧桑,风华却不减当年。他以其独…  相似文献   

17.
徐平 《民族研究》2006,1(2):47-56
2005年是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于同年4月24日逝世.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就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的影响、民族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展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乡土中国》探析中国乡村社会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民族论坛》2008,(2):36-37
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主要从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处世方法等各个方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中国人形象,并对我国乡村的一些特征从社会学角度作了深刻而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西北民族走廊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随后,费孝通从边区开发的角度,为西北民族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性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包含多个层次、跨涉不同区域的西部发展战略构想。这既是对西北民族走廊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东西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是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以往的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视为经典,本文则对差序格局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笔者在"乡村版"差序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版"差序格局这个分析框架.笔者还采用网络关系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北京和深圳迁移者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丰富了差序格局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