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天翼以讽刺小说享誉文坛,学界在高度关注其讽刺小说艺术成就的同时,却忽视了他早期小说——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实绩。张天翼在文学生涯伊始,即开始了讽刺小说的实验。在风格上则呈现出多元并包的特质,或探索现实的讽刺,或抒发浪漫的感伤,或展露现代主义色彩。尽管早期小说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它却为张天翼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夯实了基础。就此,张天翼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具有充分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2):140-144
作为东北沦陷区女作家,梅娘的创作独具风格。20世纪40年代她的作品对传统女性观表现出微妙的赞许;她女性主义思想源于其颇富传奇色彩的父亲及家庭教育,不足与尴尬处则补以女性关怀意识;作为东北沦陷区的作家,注定她写作中“侨民”意识及“超然”的风格形成。总之,“南玲北梅”———现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的梅娘在她如彗星般的创作生涯里,以其不同寻常别具风格的作品赢得当时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3.
曾丽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18-22
20世纪90年代两岸女性主义小说以独特的性别意识,刻意营造一个女性自由言说的阴性世界,试图构建女性历史谱系,张扬女性欲望和生命体验,大胆描述同性情欲,解构传统女性形象,以达到颠覆男权、构建女性话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王喜绒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坛上迅速崛起的女性作家群的总体审视,具体探讨了只属于她们的独特,给新文学的发展辐射出的三个方面的新热:(一)纯粹的女性世界—让中国女性一向最为隐秘的主观内心世界,走向了最客观的呈现;(二)真实性和倾诉性—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就使她们分别成了当时文坛上地地道道的“这一个”;(三)局部化的叙述视角—对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完全突破。 相似文献
6.
张睿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7-29
20世纪80年代初,王蒙的基本文学主张是强调创作题材的现实性、重大性和思想情绪的积极、乐观,但他这一时期发表的“意识流”系列短篇小说所隐含的主题却是对现实的深刻质疑与困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面对走向“失重”的文学,王蒙率先提出要“重建理想”,而他自己的小说却充满了残谑嘲弄和语言的狂欢。王蒙的这种批评与创作之间的错位与矛盾,对于思考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冯至的早期诗歌──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中所包蕴的生命体验,指出20年代的冯至还主要处在感伤的幻美阶段,被自恋的情绪或浓或淡地包围着。但由于他独特的生存背景与境况,他已是更多地从哲学层面,而非政治层面来审视人的孤独──这种完全是现代人的现代体验,因而使其20年代的诗作即具有哲理色彩,整体上呈现出中西诗歌影响的痕迹──幽婉的风格,从而成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8.
黄声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正如某些论者所言,当代中国文坛一个"突出而重要的文学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就是以正面描写官场权力生态和揭露腐败现象为特点的官场文学的兴盛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很多官场小说将揭示、批判官场文化与贪腐堕落作为创作的重心,同时对官场这一特殊“场域”中的官本位与权力异化以及人性异化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剖析和挖掘,在社会思想价值层面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学智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64-66,69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可用“迷失”概括。不论是醉心于个体生命体验、追求文本形式实验的先锋小说 ,还是以关注当代人生存状态为宗旨的其它小说流派 ,大都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表现无力。主体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困惑 ,使作家无以用积极干预现实人生的精神与世俗抗争 ,只是在一个缺少纵深感的平面上“分享艰难”。重建新世纪文学的人文精神 ,作家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在与时代的对话中 ,以明晰的价值理性缩短或减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分娩痛苦。 相似文献
11.
李玮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55-59
20世纪20年代小说作为中国新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新小说风气的形成与规范的确立,成为新作家步入文坛创作必然要阅读的“范本”。尽管30年代的时代风气发生了转变,20年代小说在30年代仍保持着范本的地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对更深入地研究30年代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邱伶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
李昂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借政治、历史等题材书写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建构.其后殖民叙事展现当代台湾社会女性的迷惘与虚妄,而其政治小说文本中的女性通过身体政治消解男权话语中心的策略使身体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维度上的意涵,李昂还通过重塑历史表达女性寻求自我身份认同历程艰难.其创作实践丰富和拓展了女性写作的空间,作品中的现实人文关怀对当代大陆女性作家写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李文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85-90
国民性问题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书写热点,一直受到了作家极大的关注。剖析了90年代的几大文学思潮,认为其继承了以往"关注国民性、改造国民性"的优良传统,使国民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展示了许多新的特征,为国民品格的最终提升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蒋明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是作者“30年代左翼青年作家创作论”系列论文中的一篇(前3篇分别发表于《扬州师院学报》1992年1、3期,1995年1-2期)。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论述了左翼青年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蕴与价值取向。认为他们的乡土小说作品力图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来探讨在时代变化和社会动荡中人民大众历史命运的倾向及人心的变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左翼青年作家们自身对乡土的精神依恋,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乡土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最充分地显示了左翼文学作为30年代文学主潮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二三十年代茅盾的小说创作中涌现的都市意象远远超出了将都市作为背景的表层意义,他在这一系列小说中所表现的都市欲望、躁动情绪和都市文化的深层含义是根植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的.现代性视野中,都市拯救意识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创作实践中,茅盾完成了政治想象的宏大构筑. 相似文献
17.
黄轶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69-71
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历史小说创作成为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文学生机勃勃的生长点。从80年代以文化历史小说为主的格局到90年代开放多元的新历史小说、演史类通俗小说,确证了80年代"一体化"的文学格局在90年代向文学多种可能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袁仕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6):87-89
小诗是表现刹那间的情绪感受与零星思想观念的一种诗体。小诗的兴盛有三种原因 :1.是时代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 ,2 .是诗歌本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3 .是中外诗歌形式直接启发和借鉴的结果 ,它受日本和印度诗歌的影响极深。小诗具有短小集中、精炼含蓄的特质 ,富于浓郁的哲理性与自然冲淡的格调 相似文献
19.
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审美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晴川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18-21
纵观 19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 ,可以看到女性写作已不再停留在社会的、自然的层面上 ,而是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性别自觉和话语自觉 ,在更高的层面上触及和深入到女性解放这一时代使命 ,并在艰难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审美品格。本文通过对 90年代女性写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个案的分析 ,概括出女性小说对形而上意义的自觉探寻以及审丑意识的强化与悲剧意识的凸现等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学流派纷呈,在鲁迅的带动下,“乡土文学”兴起,不同地区的作家用不同的文笔表现不同的社会风俗。本文从主题方面论述了“乡土小说”对我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