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唐薛元超墓志考述樊英峰乾陵博物馆薛元超墓位于乾陵博物馆东南约700米处,距乾陵3公里,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1972年2月,陕西省文管会与原乾陵文管所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和发掘。其中出土了一合薛元超墓志。①墓志质地系石灰岩,长、宽各0.845米,厚0....  相似文献   

2.
李勣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的东北九山下,是昭陵(唐太宗陵)的一百六十七座陪葬墓之一。墓状呈倒“品”字形,是由三个直高二十公尺的园锥形土堆构成,从南朝北望去象三座山。 《资治通鉴》载,贞观四年(公  相似文献   

3.
西夏陵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夏陵三题牛达生,贺吉德近十几年来,西夏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有些问题,如西夏陵平面布局上的排列方式问题,各陵陵主问题,陵园地面建筑的功能、形制问题等,至今仍然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存在着争论。现将我们对其中部分问题的意见略陈如下,恳请方家...  相似文献   

4.
西汉     
《中文信息》2007,(6):26-36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西汉也是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5.
乾陵简介     
乾陵在陕西省乾县城北梁山上,东距西安市80公里,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为唐陵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陵墓。墓建于梁山主峰下,南有二小峰,峰顶各建阙楼一座,造成以山为阙的雄伟气势。墓道两旁分列许多大型石刻:华表、朱雀、翼马、石马以及戴冠束带握剑的侍卫将军十对。近朱雀门处竖有两座通高6.3米的巨碑,西为颂扬唐高  相似文献   

6.
三年前,我在《黄山日报》上连载“徽籍印人漫话”,某一日接祁门县一读者电话,说他有二本印谱,可能是黄士陵的,问我是否有兴趣。兴趣当然有,但何以见得是黄士陵的印谱呢,他语焉不详。我请他寄几张复印件,对方允诺。但复印件上的印风显然不是黄士陵的,老印谱则毫无疑问。因为印谱有手写序文,我认为有价值,便相约去他府上。及见到二本印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1998年秋发掘西夏陵区3号陵园西碑遗址出土遗物、清理迹象等情况,探讨了3号陵陵主、碑亭构筑、基址裂缝、碑石残碎、石像座运置及文物石料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纪玲妹 《兰州学刊》2009,(4):210-212,216
毗陵诗派是由清初的“毗陵四家”、“毗陵六逸”,及清中叶的“毗陵七子”等常州诗人群体组成的地域性诗歌流派。毗陵诗派十分看重人品,诗人有较高的品格修养,他们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立身以忠孝为大;狂狷人格明显;传承东林精神。  相似文献   

9.
浅析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泥塑人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三尊泥塑人像在装束和人种上均具特点。文章初步推断该人像反映了回鹘僧人的形象,进而指出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应该是一处类似佛寺性质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清西陵     
清西陵座落在河北省易县西的梁各庄附近,为清代封建帝王陵墓。陵区内有帝陵四座,皇后陵三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七座,共葬七十六人。先后施工一百八十多年,建筑各式宫殿一千多间,石雕等百余座,是我国古代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泰陵是雍正(胤祯)的陵墓,建于一七三○至一七三七年;昌陵是嘉庆(颐琰)的陵墓,在泰陵西南约一公里,于一八○三年建成;慕陵是道光(旻宁)的陵墓,在泰陵西南约五公里,建于一八三二至一八三六年;崇陵是光绪(载湉)的陵墓,在泰陵东南约五公里,建于一九○九至一九一五年。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西陵的保护和管理,并有计划地进行整修,现已对游人开放。  相似文献   

11.
论竹山词对迦陵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海涛 《船山学刊》2005,(3):151-153
本文从择调、内容、风格三方面对竹山词与迦陵词作一比较,论述了迦陵词风格形成的原因,并揭示出迦陵词正是在继承竹山词的基础上,使词的表现领域更有所拓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西夏帝陵位于银川市西南郊,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之上。它是西夏京畿迄今犹存的最大建筑遗址群。1972年开始,宁夏博物馆曾对陵区做过多次调查勘察,发掘了一座帝陵和四座陪葬墓,发表过一些发掘简报和论文。本文专就西夏陵园的地理形势和布局特点作初步探讨。一封建帝王为陵园选址,都非常重视“风水”形胜。西安市西北礼泉县境的唐太宗昭陵,开创了唐代“依山为陵”的制度。北京市昌平县境背依群山的明十三陵,南京市紫金山麓的明孝陵,都是名闻遐迩的帝陵胜迹。银川市郊的西夏九陵,虽然早在十三世纪初叶随着西夏  相似文献   

13.
在清初词坛上 ,伴随着易代鼎革的风云 ,在以陈迦陵为宗主的阳羡词派那里又鼓荡起“稼轩风”的洪音巨响。迦陵以稼轩为旗纛而纵横于词坛 ,充分显示了“中兴”的清词那旺盛的生命活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迦陵对稼轩的接受 :一、生命际遇与词风 ,二、词风之渊源 ,三、语言和笔法。  相似文献   

14.
风雨文溯阁     
王秀云 《理论界》2005,(5):203-203
2004年8月,沈阳的“一宫两陵”荣幸地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一宫两陵”备受世人瞩目。作为沈阳人,深深地为之骄傲。沈阳故宫是清朝开国初期皇帝居住的宫殿。在这个富丽辉煌的建筑群的西北角,有一处别致清幽的院落,它的色彩与其他宫殿截然不同。这里就是清代皇家藏书名楼——文溯阁。这座藏书阁建于1782年,是专门为收藏《四库全书》而修建的。乾隆皇帝统治的时候,正是清王朝鼎盛的时期。为了炫耀文治武功,乾隆命令他的三位皇子和20多名军要大臣编纂一部汇集古今书籍的《四库全书》,又征调了各地保举经考试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第举子…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成书的《黄金史纲》等几部蒙文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曾立奉葬成吉思汗衣物等遗物的一座陵墓,人们称之为成吉思汗"纪念陵".这个记载是史实的反映,还是虚构的民间传说,不仅史籍记载不一,而且有关专家学者的解释也不尽一致.本文以蒙文史籍和蒙、藏民间文学资料为依据,以比较文学母题比较法为手段进行考证,得出了史书关于成吉思汗"纪念陵"的记载并不真有其事,而是一则虚构的民间传说故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冈安勇 《齐鲁学刊》2002,(3):130-136
与冀州巨鹿耿氏相比较,右扶风茂陵耿氏与其虽然同属一族,但由于其豪族势力的据点不同,所以其成长、发展的方式和特点也各异。以右扶风茂陵为据点的耿氏将发展其豪族势力的舞台设在了边关,而后汉朝廷也恰好借助了这一集团的势力来巩固国家的边防。从耿民第三、四代的事迹动向,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1981年9月,在临潼关山的一座无名氏的墓室里,出土了四件小巧玲珑、造型生动的白陶彩绘打马球俑。俑马通高七厘米。骑者全是宫女形象,头挽茧形髻,身着异色紧身坎肩和长裤。左手挽缰,右手上扬,伏身向前作马上击球之势。马头前伸,四蹄凌空飞奔(见封三图片)。出土的打马球俑和乾陵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打马球图  相似文献   

18.
最新公布的里耶秦简揭示了更多授田制的细节。从申报来看,吾武和寡妇憗的"谒垦"便记录了迁陵的授田程序。主要有自报、审定和复查三个环节,其重要发现是,在迁陵乃至洞庭和更多地区授田是按小块土地分批授予的,以及管理授田的"田"均按乡设有"左田"或"右田"等。根据对刍稾的征收,在迁陵地区还允许跨乡授田,没有一夫百亩的限额。在耕作方式上,迁陵地区的垦田均大量休耕,被称为槎田或田。它的特点并不在于造田的方式,而在于"岁更"的耕作方式。由此可以推算,迁陵民田每户平均当有耕地70亩左右。至于田租,新出秦简则完全证实刍稾是按实际授田数征收的,并间接证实了土地兼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清代常州诗歌繁荣,曾出现“毗陵四家”、“毗陵六逸”、“毗陵七子”等诗群。毗陵诗派是产生在清代常州、地域性较强的诗歌流派。该诗派的诗论家主要是洪亮吉,其诗论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其它诗派的流弊。毗陵诗派创作颇丰,在清代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下,《索隐》引晋张华《博物志》称:“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这是司马迁徙籍茂陵的唯一记载。徙居皇帝陵邑原是西汉王朝一大传统国策。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