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秦文化二源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一种认识秦文化渊源问题的新思路,即以“源于东而兴于西”加以概括的秦文化二源说。认为既要看到秦文化的始发之源,又要看到它的复兴之源,还要看到复兴之源的再次起源特性,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秦都城概论     
研究秦都城对于了解秦的建立、发展与灭亡具有重要意义。秦都城由西向东迁徙与秦国力逐步强 大、势力不断东扩有关,也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秦都城的东迁,为秦的强大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但国都的日益奢侈和豪华,也加速了秦灭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秦漆园经济的发展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广泛的漆林分布、丰厚的生漆资源为秦漆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彰显了秦漆园经济的发展特色;宏观调控政策为秦漆园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秦漆园经济持续深入经营拓宽了产销出路和发展空间;社会需求则是直接影响秦漆园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有效刺激秦漆园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案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民族心理入手,对秦的发展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周统治者对秦人的赐姓封土刺激了秦人想成为诸侯的欲望;周室衰微后泰的生存危机以及自囊公始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急功近利的心理是秦进行变法的内在原日;在“六国卑秦”态度下形成的秦特有的民话意识到直接影响了秦的政治和军事政策,这也是秦国发展并最终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秦简牍书与秦小篆同出一源,但由于笔画与笔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在书法史、文字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相距甚远:秦简牍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它的流变历程直接关系到汉字主流———楷书的形成过程;而小篆更多地是充当探索古文字的一个参照体。  相似文献   

6.
秦文字上承商、周文字,下启今文,从文字学发展史来看,秦文字既是中国古文字之终结,又是今文之发端,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因此对秦文字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秦文字的发现及研究状况进行回顾总结,使学者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秦文字的出土和研究情况;并对秦文字的最新研究状况、热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介,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秦军事地理变迁与秦农业地域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秦农业地域拓展研究与军事地理变迁相结合 ,以探索秦农业发展的历史。研究发现 ,伴随着逐渐开拓疆域 ,秦农业地域拓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即据有关中 ,吞灭巴蜀 ,蚕食中原和取郢以为南郡 ;秦之战争既有强烈的政治军事意义 ,而且有着浓郁的经济色彩。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社会认同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统治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是否正确,社会整合是否有效,都将在文化层面得以充分反映。秦灭巴蜀,不仅是领地的扩张,也是秦文化走出秦地,迈向强盛的重要一步。秦统治者根据巴蜀社会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务实、包容的政策,得到了巴蜀社会的逐渐接受和认同,实现了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共同繁荣。这种文化的融合,保证了巴蜀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使巴蜀成为了秦统一全国的基地。秦文化因此走向强盛,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刘邦循武关道入秦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避险说"和"失利说"两种解释,但传统的说法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和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而且这两项原因似乎均不是主要原因,除此而外,还尚有若干更为深层、更能解释西征全程的原因,如:刘、项二人间存在激烈竞争,项羽步步紧逼的军事行动会成为刘邦进行战略战术设计时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刘邦自身实力弱小,与函谷道秦军力量差距很大,不得不迂回到秦军守御力量较弱、反秦基础较好的武关道.这些因素可能是刘邦循武关道入秦的主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秦人先祖本为赢姓,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而受封,附庸"秦"邑,"号日赢秦",秦人遂有"秦"之称。秦邑至秦汉时由单字"秦"而改称秦亭,其地当在今甘肃清水县。"秦"与秦亭不仅存在于陇右天水,在上古东方即今河南范县亦有其名,且为秦人始祖伯益封地,则范县之"秦"显系早出。这东、西二"秦"虽非同支,但早有东方一支将地名"秦"随部族迁移而带至天水,后中涌一支商末西迁天水之后,至非子时因受封又袭用"秦"之名。"秦"之本义,《说文解字》以为是封国名,而以"禾名"为第二义或派生义,实则本末倒置。溯其本源,"秦"为禾即谷类作物,则东、西二秦俱因多产禾而以"秦"命其地,又因其善种禾而以地命氏,进而成为族称国姓。可见,"秦"之含义的演化,包含着秦人起源与西迁的丰富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1.
潇湘意象群所蕴含的潇湘情结是历代文士心中的情种,并在其作品中发芽开花。梳理古典文学史可以发现潇湘情结包含三大情愫:一是缠绵哀婉、忠贞不渝的爱恋,这在舜帝、湘妃和"潇湘妃子"林黛玉的爱情中得以体现;二是怀才不遇、流放贬谪的幽怨,这在屈原、柳宗元、秦观等人的经历中得以体现;三是寄情山水、避世隐逸的闲适,这在渔父、桃源以及柳宗元等人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秦可卿来去匆匆,但在作家的精心设计下,她不仅与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姊妹有神秘关联,而且与薄命司册子上十五位女性中的六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考察秦可卿与这些女性的关联,可知她不仅负有警幻人间的使命,寄托着作家对情的复杂感受,还在结构上绾结并平衡着“情”和“政”两条叙事主线。小说中着墨无多的她,乃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和结构人物。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语境中,“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与士(文人)是一组文化伴生关系,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颇具哲学意蕴的有道之器;古琴音乐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知音、爱情、个人操守、家国情怀以及治身理政等多种文化意蕴,而“琴与心通”则是理解琴乐文化多重意蕴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首先是要尊重曹雪芹和《红楼梦》,尊重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修改。脂批扰乱了人们对可卿的正确解读,研究秦可卿必须绕过脂批。秦可卿不是病死,而是非正常死亡。不能说作者写的秦可卿是个败笔,她的形象在《红楼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秦可卿与"兼美"及钗黛的关系向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这足以让我们在面对秦可卿时更加迷恋不已,由此对秦可卿在小说中的作用的论讨,也就更是新解层出不穷.现以<红楼梦>试图穷尽人的可能性这一命题为切入点,重新探讨秦可卿与"钗黛合一"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发掘秦可卿形象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爱教育"、"爱人"、"爱智慧"是"大爱"的内涵;分析了"爱"是教育的灵根,是道;指出了"大爱"是"道"中之"大道",它统领着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功能和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引导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引导的形式与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与差异性;但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引导内容的分析上,仍存有与大学生恋爱时序基本吻合的共同要点。  相似文献   

18.
"侵"的历时发展经历了语素化过程,即由先秦独立的成词语素变成了现代汉语中黏着的构词语素,这一演变过程大约在元明时期就已经完成了。"侵"语素化的显著特征是,"侵"由先秦多义单音词,变成了现代汉语中语义较为单一的构词语素,历时演变中"侵"的语义泛化了。  相似文献   

19.
纪永贵 《南都学坛》2000,20(1):30-34
《红楼梦》书名之寓意与秦可卿这个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可卿之名为贾府的秦氏与仙境的可卿的合称;秦氏(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与贾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可卿)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如何远离恋爱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要远离排斥传统和理性的恋爱误区,必须对爱情的涵义与互爱、专一、无私、持久等基本特征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树立事业至上、并争取事业爱情双赢等正确的恋爱观,学会正确处理与恋爱相关的多种重要关系:如恋爱与学业的位置、恋爱与友谊的关系,“第三者”的道德问题、婚前性行为的道德问题,失恋的道德问题,才能最终获得幸福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