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画被称为姊妹艺术。在诗与画的关系上 ,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 ,莱辛则强调“诗画异质”说。中西这两种传统的诗画观的提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中西艺术实践及其传统理论、主客体关系上强调侧重点的差异 ,以及对诗画媒介符号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 ,都是造成两种诗画观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弄清楚这种差异的内在实质 ,以求相互借鉴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如许多论者已经指出的:中国古典美学一向强调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补充与融合,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曹庭楝《宋百家诗存》卷十九).当然,并非任何风格的诗与画都能融合起来.唐中叶以前,文艺创作实践与理论并未显示出这种诗画融合倾向.诗画交融的特点在神韵派诗歌及文人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晚唐两位最重要的美学家司空图与张彦远的文艺美学思想则是诗与画交融的理论契机.司空图是神韵派诗论的建构者,他以道家美学为基础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一系列精辟  相似文献   

4.
诗歌与绘画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艺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在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来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诗诉诸听觉,画诉诸视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互相勾通。在人类文化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与画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促进了诗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使得他们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得到丰富,审美范畴不断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5.
达芬奇开启了近代诗画比较的先河.莱辛在达芬奇的基础之上更为深入和系统地对诗画进行了比较.二者诗画观的不同之处有四方面:一是达芬奇重画,莱辛重诗;二是诗、画传达的手段和媒介的异同;三是对诗画中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的探讨;四是对艺术表现的角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按西方艺术分类,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诗与画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德国莱辛的《拉奥孔》就是论诗画这种关系的经典性美学著作。与西方美学异趣,中国美学不是着眼于诗画的界限,而是侧重于中国诗画的同源、同一关系,其最早的明确表述是苏武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诗画同源命题包括两方面的理论指向:一是指中国诗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哲学背景,二是指有共同的创作基本原则。本文揭示,就第二方面说,中国诗画同源是指中国诗画在创作上存在着共同的基本思维方式,共同的基本结构方式,以及对意境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7.
“诗画一律”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这一艺术融合的最终形成是“诗向画的靠拢”与“画向诗的靠拢”双向运行的结果,题画诗是对“诗画一律”艺术观念的实践。通过列举中国现代画家创作的题画诗,证明中国题画诗从诗画关系上可分为三类:诗意大于画意、诗意等于画意、诗意小于画意。通过对中国画家题画诗新的类型分析,既能理解画家在创作题画诗时的“文本间性”,又能认识均衡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绘画史中,诗与画的关系往往表现为诗境与画境的关系,二者统一于艺术思想的追求.诗与画的关系贯穿于每个时代,而在每个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诗与画的结合点各不相同.诗画是在忽略其栽体、关注其精神内涵、追求共同的意境的基础上结合为一体的.诗与画仍有着不同的形式,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诗与画虽然相通,但各有特征、功能以及界限,不能将诗等同于画.只有诗画相辅相成,将有画境的诗与画结合,达到共鸣的情绪,形成艺术家独创的意境,才构成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具有诗、书、画、印合一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互相呼应,融为一体,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传统。中国画汲取和含括了诗、书、印的艺术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谓之无声诗”。唐代王维的山水画开拓了诗画并行的境界,他从抒情角度发展山水画,与李思训装饰性的山水画不同,作为著名的诗人,王维将淡泊恬静的诗趣转而为画,赋予山水画以诗的气质。诗赋予中国画以精神灵魂和意境,诗和画反映画家、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具有相同的意境与内在的表现技巧。诗的意境和画的形象互为表里,血脉相通。诗的意境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虽然这一形象并非肉眼可见,要通过想象才会映现在脑海里。画的形象是可见的,画家不以构成形象为满足,更在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意境。诗画相联系,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  相似文献   

10.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现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我国诗画艺术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杜甫作为一代"诗圣",以其"尽得古今之体势"的高度艺术素养创作出历历如画而又内容丰富、意味隽永的入画诗.其入画诗大体上可归为入山水画、入花鸟画、入人物画、入连环画与入风俗性漫画五类.杜甫亦从实践中认识到诗画艺术在功用认识、艺术创作、审美标准等方面相同、相通或互动的地方.杜甫的入画诗勾勒出诗画交融的轨迹,杜甫也成为唐代诗画艺术交融不可或缺的一位见证人.  相似文献   

12.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诗书画历来号称姊妹艺术,一人而兼擅者被称为“三绝”。“三绝”兼擅,事非偶然,这是由于诗书画有它的共同特性。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清人查慎行《高斯亿为余画竹以诗报之》诗中说:“画竹原从草书出,眼中孰是张芝笔,”宋人又认为诗画异体而同貌。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五十《韩干马》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相似文献   

14.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文化特点。而题画诗主要是通过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将诗的功能与画的造型特点联系在一起,融诗画为一体,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情趣。本文即从题画诗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所反映的绘画艺术发展状况、所抒发的文人胸襟情志等诸方面对题画诗中所表现的审美价值与地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异质说,对诗与画这两个艺术品种的差异作了极为精到的分析。他说:“我的结论是这样:既然绘画用来摹仿的媒介符号和诗所用的确实完全不同,这就是说,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並列的符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以其深厚的西学理性沉潜于传统艺术的遗产宝库中,发掘整理出其中恒久不灭的精髓,并通过与西方诗画艺术的比较为我们提示了理解我国传统诗画艺术独特气质及价值的途径。即中国古代诗画艺术的独特精神气质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独特产物。随着古代社会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已不可挽回地逐渐消逝,而它所遗留的遗产却是中国现代艺术及其精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题画诗讲究"意境",画中题诗,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诗画相得益彰。在《山径春行图》多模态诗画话语中,画为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融合共生,由绘画组成的图像行为和由题诗组成的言语行为汇合而成一种统一的多模态交流行为共建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苏拭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命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只是对王维诗画的评价,抑或如有人所归结的那样,仅是一个诗与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对此,清代著名学者叶燮解释得颇为清楚明白:“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己畦文集》卷八《赤霞楼诗集序》)诗与画,即情与形的交融和统一,构成了艺术的审美意象,这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倪瓒身处元末,散尽家财,隐迹山水,交游甚广,以写诗、作画以自娱。倪瓒之画,不求形似,简笔率略而成,自得天真逸趣,形成简远空疏之境。倪瓒之诗,不事雕琢,遇事感兴,得乎性情之正,有冲淡萧散之风。作为画家兼诗人,倪瓒打破了画与诗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其诗画艺术风格的互通。  相似文献   

20.
杨朔的散文创作,成就卓著,独树一帜,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许多篇章,都有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成为精巧玲珑的艺术珍品。读他的散文,犹如走进一条色彩缤纷的画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画面,令人神思飞驰,流连忘返,既受到崇高的思想感情的陶冶,又得到美的享受。 在我们民族的艺术园林中,诗和画是两枝最亲近的姊妹花。画家作画很讲究画中的诗情,诗人写诗也很注意追求诗中的画意。我国很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杨朔的散文既从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又从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学习了表现技法。他的作品,大多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有机溶合的完美艺术整体。本文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