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积累的定义,以使我们对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是如何给积累下定义的呢?有的同志简单地把“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当作马克思的定义,即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视作为是一件事,这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伟大的发现,这两大发现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理论领域的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两大发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的一些论著中,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围绕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联结的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原理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得出来的,那么,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否适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列宁、斯大林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论述。列宁指出,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十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12月版第3页)斯大林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  相似文献   

4.
由分工引起交换,由分工决定交换,在我国经济学界似乎成了众口一词的定论,从无异议。为什么呢?据说是马克思曾经这样讲过的,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甚至断言,分工先于交换,分工决定交换这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是从批判古典经济学理论得出的科学论断。其实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对分工与交换之关系有过长时间的争议,马克思对这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遗产。一百多年的历史,是马克思计划经济理论经历实践检验的历史,它从理论到现实,显示了生命力,同时也经历了发展演变过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出了复杂的面貌。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计划经济理论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呢?这无论是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计划理论,还是对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世纪 4 0年代 ,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 ,揭示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根源、动力及本质 ,并科学地预测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正以迅猛的态势发展 ,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历史呈现出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许多特点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如何应对全球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的新课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革命在什么意义上依赖于生产力?无产阶级能不能在落后国家先革命,夺取政权,然后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能否自己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在这些问题上,马克思的认识前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到了晚年,马克思已明确认定:革命也是巨大的生产力,先革命,后发展生产力,这是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弄清这一段史实,特别是了解马克思晚年的真实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问题》今年第二期发表了林慧勇同志撰写的《必须纠正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一个误解》的文章,乍看觉得新鲜,细究则疑团泛起,究竟谁是“误解”者呢?由于这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兼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变革方向”,故关系重大。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误会,有必要提出商榷。 所谓的“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一个误  相似文献   

9.
<正> 所谓艺术主体意识是指人的意识,还是指动物的意识,拟或是人身上至今尚存的动物属性的意识;是马克思所说的属于人的高级意识,还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性欲本能冲动的潜意识?在艺术的主体意识论争中,大家很少注意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有的人还否认马克思有这方面的理论。有人说弗洛伊德的动物性、潜意识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弗洛伊德及其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批评方法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旧世纪的更替 ,会给作为文学研究者们的交际方法———文学批评及其理论研究的方法带来哪些变化呢 ?我们是否能够在研究传统批评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 ,探索一种更符合时代变化和文学自身特点的批评方法呢 ?这些问题显然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尽管在 2 0世纪 ,这一被理论界称为批评的世纪 ,批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 ,纷繁复杂 ,研究成果丰硕 ,但是其基本的发展走向还是较为明显的。文学批评及其理论研究的方法越来越趋向多元 ,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对话局面。然而 ,我们同时又注意到 ,这种“多元化”和“对话”的格局仅仅是就各种理论和方法之间…  相似文献   

11.
颜岩 《人文杂志》2006,(2):16-18
我以为,尽管自然概念是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论说的核心,但他的理论目的却是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重释,揭示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本质和特点。本文着力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及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透析出其理论贡献与局限。一、对“唯物主义”发展史的一般考察施密特开篇第一句便指出,“关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问题,必然延伸到唯物史观同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②。施密特为什么要对“唯物主义”进行一番考察呢?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自然概念和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他看来,第二国际理论家不理解哲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都十分明确地把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划分为彼此衔接而又不同的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那么,我国现在是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呢?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天天在说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依据马列主义关于这一方面的基本理论来研究我国当前社会的性质,就发现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马克思、列宁称之为  相似文献   

13.
传统马克思的读解者把马克思哲学视为物质本体论 ,而把现代西方哲学归于唯心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西方 ,要么把马克思哲学看作人学的空场(如萨特 ) ,要么视为只是关于自己时代的实际理论(如罗素 ) ,要么归于近代哲学的行列 (如后现代主义者 )。这样 ,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便成为论题和方法根本不同的两种性质的学说。那么 ,马克思哲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学说 ?它是否隶属于现代哲学 ?若非 ,它在现代何以还有如此大的生命力 ?若是 ,它与现代哲学的统一性是什么 ?换言之 ,既然它们同为现代哲学 ,其现代性何在 ?其差异又是什么呢 ?我…  相似文献   

14.
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文阁 《学术研究》2004,1(7):46-5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离不开对马克思哲学全面、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 ,如何将马克思哲学话语置于当代的学术语境之中 ,如何将本真的马克思哲学呈现于当代人的视域之中 ?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从学术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中国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我们做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2 0 0 1年本刊曾开辟“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系列笔谈专栏 ,俞吾金、王南、衣俊卿、张曙光等知名学者参加了讨论 ,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时间已过了近 3年 ,如今哲学界的青年学者们 ,又会对马克思哲学做怎样的理解和解读呢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 ,本刊从本期起 ,重点选登青年学者在这方面的新成果 ,以展示当代年轻学人的新视角、新思想与新方法。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他整个经济学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不是叙述那些尽人皆知的理论,而是试图通过对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论重建,以期获得一些方法论的启示。 一、硬核:价值及其本质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指出:“所有科学研究纲领都可用其‘硬核’来刻划其特征”。劳动价值论作为一个研究纲领,它的硬核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这个学说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个硬核就是“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聚”。 劳动价值学说是在商品经济的历史框架内展开的。商品一方面作为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交换价值,这就是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沿着商品的二因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作为十九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进入世界,迄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今天,现代世界相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理论也随之而发展。即使象唯物史观这一人类思想史上最科学、最有指导意义的优秀成果,也需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唯物史观该沿着什么道路向前发展呢?对此,我国哲学界提出了不少见解。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界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第七节的结尾处所提出的“个人所有制”问题,通常都认为是指生活资料而言的。这对不对呢?先来看一看马克思的原话: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2-2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者发生了旷日持久的"马克思与正义"之争。争论双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焦点问题展开:一是马克思如何理解正义?二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吗?三是马克思是根据正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吗?四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吗?争论双方都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依据,却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甚至出现了"马克思反对马克思"的混乱局面。研究表明,各执一端并不能把握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必须立足于整体性原则,对马克思正义理论进行立体式解读,否则就会使马克思正义理论支离破碎,从而扭曲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1879—1882年)的披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论争。这场论争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马克思晚年苦心孤旨地钻研人类学的理论动机。马克思的动机是要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他早期的哲学人本学的研究呢,还是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及其发展规律,进一步发展唯物史观呢?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失之偏颇。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人类学研究,不如说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它确有向早年哲学人本学回归的依稀迹象,却无回归的坚实步伐。晚年马克思步履匆匆走向的并不仅仅是唯物史观未及阐明的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目的地,而是继唯物史观创立后对人类社  相似文献   

20.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于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理论,同时也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