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劳动者的这种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维持生存的需要,全面发展体力和智力的需要,以及享受科学和艺术的一切成果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特别是对那些质量好、使用价值高,更有益于身心健康,更有益于体力、智力全面发展,使劳动者的生活更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资料的需要越来越大。社会主义生产,要“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要“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的企业生产目的是否一致,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目的和企业生产目的是同一的,即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观点,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把满足全体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目的虽然是来自革命导师的论述,但是,应当看到,革命导师作出这个论断是以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或基本上不存在商品生产和  相似文献   

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在政治上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新型民主制度,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激励全世界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更强烈的向望。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改革社会和文化的旧形式 ,创造生产新形式 ,以推进社会文化的历史变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也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 ,就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并用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人民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建筑业作为物质生产部门,首先就要满足人民住房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改革社会和文化的旧形式,创造生产新形式,以推进社会文化的历史变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的和本质的规定性。"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实现、维护和不断发展人民的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切实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再就业问题,维护和保障国有企业职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社会劳动力价值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社会劳动力价值取向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用人单位劳动力价值取向界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理论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存在根本差别,按劳分配也必然是多层次的。因此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应更多地关注公平,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缩小人们之间收入的差距,实现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经历了协调运转、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辉煌历程;也遭到了比例失调,人民生活徘徊不前的严重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注重人民的消费,国民经济就走上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的正确轨道,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顺利。相反,一旦偏离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根本任务,忽视人民群众的消费,国民经济就出现比例失调,受到折腾。我们一方面不能搞西方国家所谓的“高消费”;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以此推动消费品生产,进而推动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列宁曾经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  相似文献   

10.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不断生产出供人们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得到满足,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58条指出: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这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一切经济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为了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否正确,首先看它是否从消费需要出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把经济效益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提高经济效益,首先服从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了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这个前提下,反映投入劳动和产出成果的对比关系。赵紫阳同志指出:“我们讲经济效益首先应当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前半句是讲要尽可能的节约,使活劳动和物质消耗尽量减少,后半句是讲要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这里关键是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这一观点不仅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而且指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更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把在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根本问题,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不断充分发挥。为了正确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有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我国现阶段的实现特点,对于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有计划、按比例、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它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已实行公共所有,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同生产资料在公有制基础上直接结合在一起,整个生产过程由劳动者支配,社会产品也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样,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为了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此外,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种意见是满足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两种提法又各有若干不同的解释)。为了叙述方便可把前者概括为满足生活需要,后者为满足社会需要。我认为前一种意见是对的,但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大都没有把满足生活需要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讲清楚,而只是简单地把除了生活需要之外的其他社会需要的各项排除于生产目的之外;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体现在各个企业的生产任务之中也缺少分析,以至把社会生产目的同企业生产目的割裂开来。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闲暇时间"在保证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充分的"闲暇时间"的运用,劳动者不仅能够恢复和发展体力、智力,增进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可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进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效果。这就提示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而且也要重视劳动力再生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态度。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目标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一致 ,互为前提和基础 ,是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必由之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归宿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裕和劳动者个性的全面发展。共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智力是一种精神要素,智力中“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苦、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它“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力。”可见,智力及其开发与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民族要进行智力开发,都离不开现代教育。这是因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向各族人民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而现代的生产劳动过程已成为科学的应用过程,在生产中劳动者体力的作用减弱了,智力的作用增强了;在智力因素中,依靠传统的技巧和手艺的因素减少了,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因素增大了。所以,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囿于某些经典著作的个别定义的约束,我国固定地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对这个概念,经济学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完全赞同的,有补充的,认为“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应区分为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部分和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部分”;有的认为,应明确区分“最终目的”和“中间目的”,云云。我们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