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廷 《江汉论坛》2001,1(8):33-35
依法治国已写入了党的文献和国家的宪法,这是我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但依法治国并不排斥党的领导,恰恰相反,它一刻也离不开党的领导。文章对党的领导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实现依法治国等问题作了探讨,指出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陶波 《南方论刊》2013,(9):12-14
中国共产党从主要靠政策治国到依法治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进过程。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优秀的法治成果;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培育公民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5):165-170
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决定法治中国建设成败之关键;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重在提升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障执法、支持司法和带头守法的素质能力;新时期,要以改进顶层设计工作中的引导方法为前提,以实现党组织实施方法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关键,以完善党在资源整合中的策略方针为保障,以充分发挥党在法治思维形成中的凝聚感召能力为根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既有区别又有统一性。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关键是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的各个环节中, 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地位。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 必须通过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的完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和最大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有待改进、公众的法律信仰尚未普遍建立、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缺乏实效、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和障碍。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积极推进党的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对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中国梦、把握好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依法治国必须把握党的领导、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法治道路、法治目标等大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国家治理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开展法治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开展法治实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法制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依法治国的初步展开与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强调法制并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后从法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党对法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展开.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法治实践的历史,可以得出四方面重要启示:走法治道路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走法治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这四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是以党的性质、宗旨为主体要素,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理念,结合中国国情特点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必须一体贯彻、坚定不移、始终坚持的.  相似文献   

8.
全面实现依法治国,需要把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法治方式三个维度。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法治方式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要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就是实现从传统的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选择,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是保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前提。改善党的领导,要求理顺党政关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实行依法治国,又有助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依法治国对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完善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把依法治国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必须推进依法治党。该文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背景,结合学术界关于"依法治党"问题的研究,概括了依法治党的科学内涵,阐述了其时代价值,并提出了推进依法治党的现实路径,对依法治党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本质论、主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交相呈现、彼此支持。本质论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核心命题,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其他类型法治的本质所在;主体论通过论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核心命题,充分证成了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实践论通过阐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等基本命题,客观呈现出一个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形成的,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方法论通过论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有机统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统筹推进”等基本路径,系统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方法论体系;价值论通过论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美好生活”等关键命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之治”的总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法治反腐:中国反腐新常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反腐"将成为中国反腐新常态。"法治反腐"主要是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和预防腐败。依法治国和"法治反腐"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内法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法治反腐"与党内以纪反腐是高度统一和相辅相成的。"法治反腐"是中国反腐败斗争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反腐败的客观需要。"法治反腐"要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辩证统一,坚持党纪与国法配合互动,坚持立法与执法协同并进,坚持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法治化进程;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一个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的重大问题,党的领导的法治化是国家法治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依托;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借鉴国际法治经验,但不照搬照抄。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3-29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既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逻辑,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依法治国非但不能削弱和取消党的领导,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此,要充分发挥党在全面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做到顶层设计与具体线路图相配套;充分发挥党的制度建设优势,做到党纪国法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非讼化解矛盾与保障依法诉讼并重;充分发挥党的理论创新优势,锻造法治精神与推进法治实践并行。  相似文献   

18.
王婵 《山东社会科学》2022,(11):176-18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发展成果,更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人民是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全方位深化与拓展的新阶段。全面把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当代主题,深刻总结新形势下全面依法治国的丰富实践经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和在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党的领导,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党在指导方针下完成了由“人治”到‘祛治”的历史性转变。如何贯彻党的这一战略思想,即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和如何在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党的领导,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一。“为人民服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的道德基础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题,作了一篇纪念张思德的悼词。为人民服务,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提出和论证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的意义在于:法治是治国之道;法治是强国之路;法治是民生之本;法治是公平正义之魂。当前,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