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成长历程的使命追求。中国共产党在履行国际责任的百年时光里,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理论根基,并依据国家身份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合,结合世情、国情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主义新主张。通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履行国际责任的范式完成了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不遗余力、倾囊相助”“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再到“命运与共、团结合作”的转换,清晰展现出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履行国际责任的历史流变历程。对此进行百年回望,能够为党在新形势下通过履行国际责任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提供重要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精神是指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文化学与中国哲学学科视野中的中国精神研究,与时代往往存在疏离感。而政治学学科视野中的中国精神研究,又往往缺少应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意识入手,能够使我们从跨学科的视角,完整、准确了认识中国精神。在国家认同视域中,中国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式体认,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现实利益的契约式同意,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道德式承诺。国家认同视域中的中国精神研究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力量之源,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只有建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提炼出优秀的文化价值资源,凝聚和升华出适合当代中国的、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在我国这个多元一体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必然成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形态上,现代中国并不是典型的民族国家,立国的根基也并非彻底的社会契约论式的现代政治哲学原理,而是混合了文明传统与20世纪国家政治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民族问题实际上仍可被视为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性文化碰撞之后的一种后果,亦在今日语境下包含着对现代性危机的应对。因此,如果仅仅从民族、族群和民族主义理论视野出发,并不能完整解释当代中国的多样性与民族政治的现实,而是需要将文明传统、现代性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变量代入对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分析之中,从而发现隐藏在民族政治背后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援助是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一种互助互信互利合作。它遵循着南南合作的基本精神与原则,体现着中国的国际责任与道义,其历史演进始终与南南合作历史主题的阶段性嬗变相一致,始终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复兴进程相契合。在理论特色上,中国对外援助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为思想渊源,以新中国重大外交理念和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相统一为政策取向,以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为最大特色,以"南南合作"而非"南北关系"为根本性质。就实践经验而言,始终尊重受援国的发展议程和自主选择,始终坚持对外援助的"发展"和"民生"导向,始终注重对外援助的务实、廉洁和高效,始终坚持平等相待和真诚友好的优良作风,始终坚持力所能及和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这种南南双向互助互援模式,通过推进南南合作具有了某种世界体系层面意义,通过展现相对更高的发展有效性推动着国际援助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四小说发生于中西交汇、破旧立新的时代转折背景下,历史语境中的五四小说家们肩负着解决近代以来中国民族精神衰微与中国传统文化落后的责任与使命,其小说实践在契合社会变革诉求与"人的觉醒"的时代脉搏中,承袭小说民间私语特质与中国读者大众阅读心理习惯,突破传统小说观念、叙事方式等藩篱,在改变中国小说固有形态中完成现代小说启蒙使命,从而正式开创了延续至今的中国现代小说。  相似文献   

7.
中国精神是一种凝魂聚魄的精神力量。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中国精神是源于历史和文化而生长出的一种具有凝聚、动员与感召功能的风貌及气象,它具有持久性、开放性、包容性之特征,在当代中国,以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一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中国精神发祥于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重塑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实践,沉积于中华儿女的秉性追求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展示了中华儿女高度自信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解     
中华民族,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称谓。但中华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起源时代发展到当代,一脉贯通,文化传统从未被割断。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华大地上涌现过为数众多的族称,当代中国也有56个兄弟民族。中国古今各民族,既各自具有形成发展的历史与文化,又在数千年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这种既具多元又是一体的辩证发展,对正确认识中国民族问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作曲家在同国际乐坛前卫的音乐潮流相接轨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作为一个华夏子孙应负有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意蕴的作品。通过对当代一些交响音乐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到作曲家是怎样从传统文化、民间音乐、文人文化等领域中汲取养料,以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深刻内涵的。  相似文献   

10.
水利实践是水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来源.当代中国的水利实践,不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同时也孕育和催生了新时代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主要包括:群力治水的团结协作精神,献身、求实、负责的当代水利行业精神,人民群众主动创造历史的主人翁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精神与工程技术思想的融合,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意识和竞争精神.这些文化精神与中华水文化传统有着内在联系,但新时代的创新特色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本有着自身历史悠久的平面设计系统,在数千年民族生活的独特形式与情感递变的历程中,积淀了与之呈有机联系的独特视觉经验与视觉经验的表达形式。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本质与核心精神,是对民族当代生活情感的视觉写照,是以规范的视觉语言参与对当代生活形式的创造,其汇集的形式体系,应是按自身历史演进线索而顺理成章的产物,并在此纵向的当代定位点上,融入世界其它民族横向的设计形式,从而让传统的设计体系在时代的演进序列中转折出生机,更让“国际性”这一设计界颇感时髦词汇的苍白语境显出无穷丰富的意义。而这种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由中国国家(民族)来完成,其根本的途径,是以民族当代的设计形式与转型中的传统思维产生互为推动的巨大效应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水利实践是水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来源。当代中国的水利实践,不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同时也孕育和催生了新时代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主要包括:群力治水的团结协作精神,献身、求实、负责的当代水利行业精神,人民群众主动创造历史的主人翁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精神与工程技术思想的融合,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意识和竞争精神。这些文化精神与中华水文化传统有着内在联系,但新时代的创新特色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由近代到当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为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与共产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统一的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华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当代实践等不同维度与领域之中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特征。从文化政治意涵看,文化主体性既内在地决定着政治制度,又受现行国家制度的规约;传统"仁政德治"、崇尚善治等思想,成为现行制度文化内在智慧构成;海纳百川、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从被接受到中国化成为可能,为文化主体性建构提供了制度支撑。从文化美学意涵看,文化主体性中的"文化■思想"逻辑虽然来自"政治■历史"逻辑,却具有跨越民族、跨越国度的更广阔更深厚的内涵。传统文化美学不仅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而且能以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气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构筑起文化主体性的本体支撑。从文化实践意涵看,文化政治意涵是文化主体性政治理想的呈现形态,文化美学意涵是文化主体性理论认知的呈现形态,而文化实践意涵则是文化主体性现实具体的呈现形态。文化政治、审美意识形态所确立的文化价值向度、审美取向,必须由文化实践创造的成果作为实现形式,文化实践还将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而提出新的问题与诉求,从...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生存方式的变迁、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等,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必要把民族精神与个人精神、民族传统、时代精神、他国文化相统一,来构建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是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统一体.当代西方民族国家教育中也同时体现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两种潮流.西方各民族国家在教育上既有适应全球化的趋同化、国际性的趋向,又有表现其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特殊性和民族化;既有以援助和合作为目的的国际教育交往,也有以赢利为目的的国际教育贸易;既有培养胸怀全球、尊重异族文化的"全球公民"的宏伟设想,也有塑造胸怀祖国、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民族国家公民"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17.
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以及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家拉斯普京,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梳理拉斯普京以及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与阐释,对于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在探究民族文化传统、重塑民族精神方面对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借鉴与吸收,具有典型的意义。历史的相似性使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当代“乡村散文”产生了浓厚兴趣。道德问题和民族性格问题始终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对民族意识的自觉追寻是当代中国作家关注俄罗斯“乡村散文”和拉斯普京创作的根本动力。拉斯普京对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冲突的思考,给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带来不小的启发。由此,相同的文化观念掀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研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热潮。当代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乡村散文”及拉斯普京创作的关注融入了当代中国作家和学者对民族、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不能抹灭的印记,民族精神更是不能被中断、被抛弃的标志,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萨维尼在《论当代在立法和法理学方面的使命》一书中曾指出,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法律具有某个民族所固有的特征,就像他们的语言、风俗和建筑有自己的特征一样.我国也自有反映中华民族所固有特征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体现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的巨大智慧,因此我们不难寻找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较之现代法律文明的特点与契合点,自然也定会发现传统法律文化对我们现代法律文明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郭永丽 《国际公关》2023,(23):100-103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这种奋斗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始终保持着不竭的生机与活力,至今仍能够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和人类文明的绵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代青年既要承担重要历史责任,又要面对自身生存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和各种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因此,需要深入挖掘传统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正确认识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奋斗精神的多重思想意蕴,为青年树立以奋斗精神为导向的价值观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塑与提升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积极接续传统文化精华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决定了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接续文化传统根脉、丰育文化土壤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为具体内容的实现路径.其具体目标应着眼于人民大众的人生哲学、价值观、人生理想、独创精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