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日益凸现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本文总结了十五年来国内对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状况,探讨了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90后"青少年生活中出现了火星文字这样一种特殊语言符号,且在青少年中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笔者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这一文化新现象,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变迁、社会区分和社会整合,并对如何看待、规范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社会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反向社会化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呈现出一种全球趋同之势、极度扩张之势,并以非对抗的方式进行,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给我们青年的社会化和社会的青年化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产生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6年以来,"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骤然兴起,它以"丧"表情、"丧"语言等带有"丧"特征的符号来表现青年人颓废、悲观的负面情绪,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在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必然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在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丧文化"不仅仅在内群体迅速发酵,还扩散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评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青年人对于"颜值"的推崇已成时尚,如果将这一现象置于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解读,会发现这种崇尚现象既是旧时"颜值"崇尚之风的历史延续,也是市场商业价值催生的物化需求、视觉文化时代媒介的助推扩散、赏容之风大行其道的现实循诱等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视觉文化衍生下的"颜值"崇尚之风只会愈演愈烈,而对这一现象也需要给予理性的评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蕉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香蕉人"的本意是指"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但在现实社会中,"香蕉人"泛指具有"外黄内白"、"外中内西"人格特征的年轻华裔."香蕉人"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成为两头够不着的"边缘人".年轻的华裔不应该做迷失的"香蕉人"、"边缘人",而是要找到自己的根.在海外大力弘扬中国文化,需要全世界的华人共同努力.营造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让"学习中国文化"成为年轻华裔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目的之一是大学生通过奉献社会来实:观个人成长。他们能否真正地成为当地社会中的一员,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异文化环境之中,想短时间内成为其中一员并非易事,因为有一道浅浅的沟壑存在于青年文化与当地文化、当地人与外来人、青年人与长辈之间。为实现志愿服务效果的最大化,西部志愿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当地社会应对他们抱持开放的态度,他们与当地长辈之间应该展开对话,他们更应该战胜和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目的之一是大学生通过奉献社会来实:观个人成长。他们能否真正地成为当地社会中的一员,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异文化环境之中,想短时间内成为其中一员并非易事,因为有一道浅浅的沟壑存在于青年文化与当地文化、当地人与外来人、青年人与长辈之间。为实现志愿服务效果的最大化,西部志愿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当地社会应对他们抱持开放的态度,他们与当地长辈之间应该展开对话,他们更应该战胜和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会写不会说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文化因素,致使英语教学与社会文化脱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内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国外先进的理论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以为中国实际问题答疑解惑的中国化思想。在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可以共存且共同发展是一个新颖且独特的现象。在这个现象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基石和借力点这一重要"角色",这样的"角色"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使它的发展成果更加贴合社会和人民的思维与实践特色,也可以使它最终的发展成果高效率地为各种问题解惑,以及服务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