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逐渐地增加运动量。锻炼者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效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立见成效,只要坚持锻炼,就能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生之路,就像是一场跑步比赛,人们在这条路上不停地奔跑着。要想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跑在别人的前面。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说:“生命在于运动。”的确,生命在于运动。同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而我也有一项我喜欢的体育运动,那就是:“足球。”  相似文献   

4.
90年代至今,从生命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以生命为本的思想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线.高校体育教育遵循"以生命为本"的发展理念,它是未来发展中的基本原则.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种社会变化,从以生命为本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健康理念,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运动愉快感是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运动愉快感,需要体育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控制好运动负荷,引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利 《山西老年》2010,(6):56-56
体育运动有益身心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但是,剧烈的竞技运动对人体是有伤害的,相对于剧烈的体育竞技运动而言,一些运动量不大、散发热量不多、老中青皆宜的"轻体育"更受人们的欢迎,也更对  相似文献   

7.
陈宏德 《老友》2012,(7):25-25
据《生命时报》报道,域外有不少国家非常重视“敬重生命”的教育。除了举办“长寿展”.以让国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外,近几年德国还另辟蹊径办起“短寿展览”.陈列了2000多名短寿者的档案资料.对他们为什么短寿加以详细的说明。韩国首尔市芦原区则搞了“模拟葬礼”(亦称“入棺体检”或“临终体验”)活动.参与活动的人事后纷纷表示:  相似文献   

8.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从本学期开始,不管你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这些都将成为体育测试的必测内容。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首次将体育成绩与毕业证书挂钩,体质测试低于50分者将不能毕业,被网友们戏称是"史上最严"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要领略艺术内在的生命力和魅力,方法之一就是必须对艺术实行"辩证的生命还原",即以人性的追问和反思为核心,以艺术中对生命活动的描写和表现作为艺术解读的对象,既重视其个别具体性,更注重其运动变化的辩证性,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上感悟艺术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学生在生存、生活以及生命方面出现不少严重问题,如自杀、暴力、堕胎等残蚀生命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反复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生活及生命品质,并充分暴露了当前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缺位。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是现代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生死学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建设便具有了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厉恩宝  周茜 《金陵瞭望》2009,(15):44-46
办公区外面,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城墙外,美丽的月牙湖水静静地流淌;办公桌上,一束鲜花正怒然绽放;房间四脚,一盆盆绿色植物流露出盎然生机。在这儿——创意东8区绿色LOFT里,我们见到了此行的采访对象沈萌萌——南京垠坤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6.
1951年秋,正当全国各地按照中共中央要求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之际,"三反"运动开始了。这样,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又插入了"三反"运动,而且一度成为其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三反"运动一般经历了反贪污、思想批判和组织清理三阶段。反贪污阶段较为独立,而思想批判和组织清理这两个阶段又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合二为一。厘清知识分子中的"三反"运动,研究其特点,无论是对"三反"运动还是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典诵读”的倡导和论争有比较长的过程,学界一般将其源头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著名知识分子的主张,以后的研究也大多在精英知识分子之间进行。《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摆脱精英知识分子的理论研究窠臼,汲取各地经典诵读实践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种开放、多元的经典教育理念。对这些经典教育理念的历史分析将突破以往经典诵读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经典教育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是啊,这痛是范仲淹以水沃面的艰辛,是文天祥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是司马迁不能像男人一样站立的痛苦,是李白四处漂泊的孤独,是你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磨砺……你能读懂泰戈尔的这句话所蕴含的人生况味吗?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你有过“痛”的亲身经历,那或许是一次误会,一次委屈,一次受伤,一次打击;也许你有过关于“痛”的深沉思考与独特感悟……请以“生命中的痛与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相似文献   

19.
试图通过追溯保龄球运动的发展史及其在中国本土发展竞技史,探究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为这一高雅、绅士的运动项目向大众化、娱乐化转型寻求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生中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当前高校在学生中开展"三走"活动中存在着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沉迷网络、学校业余体育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硬件设施条件薄弱和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应探索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群体性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