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讨论了QFII将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范方志  于赟 《南都学坛》2005,25(1):116-121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在中国人民银行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新时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规范成长的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利率渠道、通货膨胀率渠道和货币供应量渠道有效地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二十多年以来,其货币政策实践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存在货币政策操作缺乏连续性等不足,其根本出路还在于继续深化国有银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4.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涉及到的调控主体、传导渠道和微观主体出发,对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求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有外汇管理制度下 ,国际收支通过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影响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较大的冲击 ,进而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论文就这一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MDQVAR)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不同强度的运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影响,并据此针对不同的经济调控目标提出了最优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组合形式.研究发现:在具体政策配合过程中,应尽量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选择政策组合形式,在经济下行期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放宽资本流入与增加货币供给的配合能够尽快恢复实体经济增长;在经济平稳期调节贷款价值比与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尽可能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避免了通货膨胀损失;在经济过热期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可以快速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物价.  相似文献   

7.
采取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当前中国人民银行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由证券市场渠道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有效性。选取上证综指、工业增加值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总额为宏观指标,通过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对1999—2006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检验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和托宾的Q效应,得出我国股票价格变动对企业投资的正效应和对城镇居民消费的负效应,论证了我国证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过程中所发挥的有限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商业银行偏向大型企业贷款的特殊信贷结构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能力和效果,是导致信贷市场传导渠道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提升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充足时,货币政策与信贷市场、信贷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更强,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更加畅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提高时,一定程度上提升货币政策的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此运用协整检验、误差校正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就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存在着稳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历史方法,梳理了货币政策理论“肯定-否定-肯定”的演进历程。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相应进行了经验实证,其结论是:1984-199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1998-2004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目前,经济运行中通胀与通缩交织并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不是很大,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简要回顾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及评介,并得出了几点启示性的结论:我国当前以信用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德国1974—1990年间德国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德国货币政策在考察期间只是部分独立的,而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则显示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由此得出结论和启示,有效的货币政策不一定独立,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选择,不应以货币政策是否独立作为判定标准,而应以是否对经济调节有效,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准绳。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支付工具的普及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对传统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文章在推导电子支付体系下货币乘数公式的基础上,选取中国电子支付工具的相关样本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电子支付工具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电子支付工具扩大了货币乘数,且缩短了货币乘数实现的时滞.为此,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从而控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时效性将会加强,对此应有充分的估计.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将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其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面对新一轮的宏观经济过热,持续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虽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微观主体超乐观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各项宏观政策相互牵制与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调控经济的效率并不高。基于当前的复杂形势和国际惯例,应当采取以货币政策为主,外贸、汇率、财政和金融监管等多种政策为辅的协调性调控措施来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15.
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存量的增加及其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紧扣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3个条件:货币能否影响产出、货币与产出和物价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货币当局能否控制货币,系统地分析了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资产价格变化影响了货币和物价之间的稳定联系;资产价格影响了货币与产出之间的稳定联系;资产价格变化削弱了货币当局控制货币的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面对资产价格变化政府当局增强宏观金融调控有效性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际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汇率和实际国民收入四个变量,建立SVAR(3)模型以检验1995-2008年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用样本期间相关变量的季度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约翰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后发现:样本期间货币供给调整的短期效应远高于长期效应,实际利率对真实汇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很低(对产出有负影响),实际汇率对实际产出有负影响.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适当放开汇率波动的幅度有利于强化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在2007年以来经受了极大的考验,首先是中国经济面临美元贬值,国际资源价格晋遍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随后中国经济又经历了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通货紧缩的压力。这种大起大落,都在考验着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保证经济稳定运行的最主要的力量。文章通过对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实施状况的分析,试图找到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96年后,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对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