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丹东、本溪、辽阳三市的文学学会,于六月中旬在丹东联合举行文艺理论讨论会。会上讨论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问题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问题。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问题,不但应是文艺创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而且也应是文艺理论界充分重视的问题。会上对怎样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等有所争论。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文革”中的文学创作思想和理论,已经作过认真地批判,这种批判也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但当时主要着眼于政治路线及文艺思潮问题,对形成这种路线与思潮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涉及的比较少.最近偶然在笔记本上看到当年的一些记录,觉得很有意思.现将这段旧文摘引于下:/前面一页是姚文元的指示,是当时报社传达的,未注明时间/创作无产阶级对走资派作斗争的文艺作品,很重要.和走资派的斗争,要塑造英雄人物,这是很重要的.革命样板戏的基本经验,就是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不写好正面英雄人物,对走资派的批判也批不深.《春苗》所以写得好,就是正面英雄人物写得好.还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样板戏的经验,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才能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姚文元电话)/后面可能是从当时的内部材料摘录的,共三部分,未注明时间//第一部分:/上海市文化局举办创作员第三期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学习班,讨论文艺作品如何刻画走资派的间题.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反面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脸谱化、漫画化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前一段时间,我们对“四人帮”的创作路线和以“三突出”为中心的一套文艺“理论”的批判,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着重、比较深刻地批判了他们在英雄人物和中间人物问题上的谬论和流毒,对他们在反面人物塑造问题上的谬论和定下的戒律,则批判不够,流毒尚存,“禁区”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日益需要,文艺作品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已越来越多,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中南区戏剧会演的剧目,绝大部分是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这些戏剧对于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有作用的。社会主义文艺在反映和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当然要充分揭露矛盾,生动地、真实地描绘矛盾的各个方面,才能塑造出各种人物形象,发挥文艺的教育作用。就是说,社会主义文艺在歌颂社会主义,歌颂英雄人物的同时,也要描写其对立面,要描写人民内部某些人物的缺点和错误,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揭露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和“暴露文学”有什么区别呢?它们中间有什么界限呢?以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为名,而在实际上贩卖资产阶级的“暴露文学”,这种情况过去有,将来也还可能出现,这是我们应当坚决反对和批判的。但是,如果把一些正确的,或者在基本倾向上是正确的反映了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误看作为“暴露文学”,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5.
杨柳 《云梦学刊》2009,30(4):119-120
契科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身上具有一些共性:人性的异化与思想的套子,而这些共性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谈到社会主义新人时,通常总是说,新人应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情操,也谈到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等诸多方面。但什么是最主要的,是可以带动各个方面的关键环节,却没有做深一步的探讨,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不能真正把握新人的本质特征,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时就会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一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说:“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随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文学理论界正在深入讨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讨论自然涉及到早年曾提及的写正面人物可不可以写缺点的问题。有人认为,写新人必须写缺点并不是艺术的真理,写了缺点就容易损伤正面人物的完整形象,就会缺乏成为“社会中坚”那  相似文献   

8.
论骆宾基“歌颂光明”的小说创作李怀亮一骆宾基在解放后一些谈创作的文章中都强调在社会主义时代文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暴露黑暗而是歌颂光明。他曾经打算写一组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总题就叫“歌颂”。确实,他解放后创作的小说也从来没有一篇以揭露社会问题而引起过象《组织...  相似文献   

9.
各种类型的现实主义文学有一共同点,即强调要“忠于现实”。但“现实”这一概念本身即有双重内涵:一是针对“历史”,强调的是当代,是眼前的现状;一是针对“理想”、“虚幻”、“主观情感”,侧重于客观实在,避免主观对客观的直接干预,反对对客观世界扭曲变形。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往往能将这两重内涵完美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客观地再现了生活真实,又密切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对时代风云的变幻及时作出反映并以艺术的方式予以针砭。 然而,由于哲学和美学思想、文化心理及文艺观念的差异,中国与西方有着各具特色的现实主义传统。 提到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我们首先想到《诗经》、汉乐府民歌,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以及《呐喊》、《子夜》、《家》、《骆驼祥子》等现代小说。它们基本是按生活本来面目反映现实,写的是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大都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但是,古代与今天的文论家提及它们时,更为重视的是其缘事而发,对于国计民生的关心、对于社会黑暗的揭露。用白居易的话说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今天的话说就叫“文学为现实斗争服务”。中国古代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正> 文艺作品如何写入的问题,建国以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争议。五十年代,某些文艺领导机构就曾经提出,反对“写落后到转变”的塑造英雄人物的公式;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根本任务”论的指导思想规定中,要求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更应该是“光彩夺目,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用政治学原理和政治的价值观念来代替艺术的  相似文献   

11.
雷鸣 《中州学刊》2023,(4):151-157
论及“农村新人”,学界通常认为其致力于承担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任务,具有宏大叙事、崇高美学、理想主义的特征。但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小说在塑造改革时代的“农村新人”时,却显得丰富与复杂。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对“农村新人”形象的塑造,聚焦农民个人的卫生问题。小说叙述“新人”将刷牙作为挑战乡村传统的方法;书写因其讲卫生而身体散发香味,借此指认“新人”认同改革的立场取向;描绘其所穿服饰的洁净状态,表征一种新的文化觉醒。卫生问题在成为塑造“新人”形象、传达改革诉求表意装置的同时,还存留了诸多当时的乡村生活信息,并由此建构“农村新人”塑造的一种生活化与人性化的新模式,昭示出新时期文学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外文艺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一个阶级的文艺都十分重视塑造本阶级所倾心的英雄,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一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则更要求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表现。在无产阶级文艺初起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异常关切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问题,强调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并始终把它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的一项重要任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向文艺提出了表现本阶级英雄人物的要求,而辩证唯物主义和  相似文献   

13.
批评标准有显性、隐性两类。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虽然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批评标准,但这些标准其实已经隐含在有关文艺建设的具体论述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倡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二是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和革命倾向性;三是强调现实主义,要求文学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四是要求文艺表现工农大众,塑造新的形象。这些批评标准对于指导、促进当时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对照恩格斯“美学的和史学的”标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红色经典”是指中国 2 0世纪 50年代至 60年代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创作题材的文艺作品。“黑色系列”是指上世纪末以来 ,针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 ,出现的一批以反腐倡廉为题材以及揭露社会阴暗面并加以批判与反思的文艺作品。从“红色经典”到“黑色系列” ,我国的主流文学在发展过程中 ,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贯风格 ,又在思想与艺术上不断地探索、开拓、创新。“红色经典”作品过分地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工具性而忽视了其审美性 ,而新时期文学的“黑色系列”力戒阶级至上的弊端 ,在表现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和人的情感心理的无比丰富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给革命文艺所设置的种种关卡中,有一种叫做“不能写英雄人物的牺牲”。江青公然胡说描写英雄人物的牺牲,就是“人为地制造一个悲剧的结局”。从这个荒谬的命题出发,他们给我国许多反映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扣上渲染战争恐怖、颂扬革命苦难等大帽子,并为“文艺黑线”制造了一个莫须有的根据。在“四人帮”主宰文坛期间,这个谬论被奉为文艺创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写英雄人物的牺牲,写他们的“悲剧结局”成了一大禁区。在这种谬论影响下,不少作品表面上轰轰烈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俚曲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泼性”。解析这些女性形象,揭示其中的“麻辣三味”,可以看到作品批判的是“泼妇”,而不是“泼性”。联系作者对泼性妇女的一贯态度来看,俚曲对泼性妇女的描写更为充分,也更为客观,“体现了蒲松龄体察社会人生的辩证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菡 《天府新论》2006,(Z1):224-225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淋漓尽致地揭露批判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作品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善于细节描写,达到精细入微,生动逼真;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个性;服从各种人物生活和思考所必须遵循的逻辑.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说:“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但是今天,我们所希望于文艺的,不是一般地塑造人、培养人,而是通过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和采用丰富多采的艺术途径塑造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提出:“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  相似文献   

20.
邵荃麟同志主张我們的文艺要大写“中間人物”(其实是落后人物),用来排挤英雄人物在社会主义文学上的主人公地位,已經是很荒謬的了;他更提出:在写“中間人物”时,“可以只提出問題,不解决問題,可以不表示鮮明的态度”。也就是說,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