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时期,理学家与书院深度相契,开创出书院与学术的一体化传统。位列天下“三书院”、“四书院”、“五书院”中的岳麓与石鼓,更是湖湘之学与书院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乾淳之际,朱子所作《石鼓书院记》意在为天下书院建设提供范式,实为湖湘文化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石鼓书院在纠正科举俗学之余,倡导传道济民,开湖湘实学之风。山长讲学兼采诸家,辑成《石鼓论语问答》,刊刻《尚书全解》,扩大湖湘之学谱系。宋末石鼓于战火中重建,习武备战,扩充田产,担起乱世中传承文脉的重任,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2.
书院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的集贤书院和丽正书院。然而,当时的书院,乃是国家藏书与修书的地方,正如袁牧在《随圆随笔》卷十四中所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而后,一些讲学育士的场所也开始以“书院”命名。如:“乐林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建,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据考,唐代其他各地尚有此类书院约二十余座。这些场所之所以也称之谓“书院”,究其原因,盖皆有藏书故也.所以,书院虽为一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古代一重要的藏书机构。本文…  相似文献   

3.
书院藏书始于唐代书院(通常也称“精舍”或“精庐”)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代的书院主要是校书、藏书的机构。《唐六典》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待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唐代除官方设置的书院外,民间私人创建的书院也为数甚多。从《全唐诗》的诗题中见到的,有“费君书院”(杨巨源:《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卷三三三)等十一所。见于地方志的有十七所,其中有建置时间可考的,最早应推“张九宗书院”,“在  相似文献   

4.
白鹿洞书院始于北宋初年,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之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或“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正如毛德琦的《白鹿书院志》所说:白鹿洞于“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名天下。”但北宋白鹿洞书院的真实规模如何,很值得作一翻考察。本文拟就其学徒人数、办学时间作一些探讨。白鹿洞:书院在北宋时期的学徒人数,历来说法不一。王应麟在《玉海》中引周述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白鹿洞学徒数千百人”。《文献通考·学校考》也说:白鹿洞书院“学徒数千百人”。解放前出版的一些教育史书籍,大多因循这种说法。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文学史》更直截了当地讲:宋初白鹿洞书院有学徒“数千人”。可是据《文献通考·职官考》、《同治南康府志》、《同治星子县志》、毛德琦《白鹿书院志》、  相似文献   

5.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有名的书院教育家和哲学家,与朱熹齐名,世称“朱陆之学”。后来,人们又把他和继承他的心学思想的明代学者王阳明合称为“陆王学派”。这个学派与“程朱学派”相颉颃,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重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而对他的书院教育思想则研究得不够,直至近年来才有所改观。近著《中国教育通史》和《中国教育家评传》有了他的专节及专章。为了总结古代教育思想和经验,表彰陆氏办书院的业绩,根据《象山先生全集》(《陆  相似文献   

6.
管振华 《华人时刊》2009,(10):94-95
上黄——溧阳东北边界一个充满灵气的富庶小镇,人口不足3万,地域面积仅42平方公里。上黄文化积淀深厚,拥有2000多年历史。据有文字记载,最早见端于宜兴市档案馆珍藏的上黄《黄氏传芳家谱》,黄氏最早来自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从福建蒲城而来,官职金陵别驾,朝中奸臣掌权,黄氏兑公来此,隐居山林。《宗谱》诗云:“洮湖(长荡湖)之左,力山之阴”,“姓以名里,启后自今”。洮湖之左即洮湖之上,姓以名里即黄氏为村名,最早为上黄里,后简化为上黄。  相似文献   

7.
《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毛传:“方,朔方,近玁狁之国。”“朔方,北方。” 据毛传,“方”为朔方,亦即北方,则“往城于方”不辞。“往城于方”与《车攻》“搏兽于敖”句式相同。“方”当是专名,非泛指。《六月》第四章:“玁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毛传:“焦穫,周地,接于玁狁者。”郑玄笺:“镐也,方也,皆北方地名。”《六月》与《出车》当为前后之作,内容都为防御玁狁。“往城于方”之方,必即“侵镐及方”之方,为北方地名无疑。  相似文献   

8.
方彦寿《朱熹书院门人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中“书院考”部分考证了与朱子生平有关的书院 67所 :创建 4所 ,修复 3所 ,读书讲学 47所 ,题诗题词 1 3所 (见卷首方氏《序言》)。以笔者管见所及 ,宋代涪州 (今重庆市涪陵区 )北岩书院亦当为朱熹题写诗词的书院之一。北岩书院 ,“在州治大江北岸即伊川注易处 ,因山谷题‘钩深堂’以名。宋嘉定丁丑 ,范仲武请为北岩书院。”( 1 992年巴蜀书社影印清同治九年刻本《涪州志》卷 3《建置志·学校》“钩深书院”条 )清乾隆九年 ( 1 744) ,知州罗克昌复建时更名钩深书院。按 :绍圣间 …  相似文献   

9.
一 书院的起源与成型 唐代初期,书院产生于民间,最初它只是士人的读书之所。据雍正《陕西通志》卷27载:“瀛洲书院在(蓝田)县治南,唐学士李元通建。明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查嘉庆《清一统志》卷233及光绪《蓝田县志》卷14,唐高祖时,李元通拜定州总管,与刘黑洇作战,兵败被俘,长叹:“大丈夫抚方面而不能保所守,尚何惕息耶!”乃溃肠死节。按刘黑洇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唐武德四年(621)反唐,称汉东王,两年后兵败被杀。故瀛洲书院当创建于武德六年(623)之前。又明嘉靖《青州府志》卷9载:“李公书院在(临朐)县西南,唐李靖读书处。一云靖从太宗征闾左,于此阅司马兵法。”李靖(571-649),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精通兵法,曾任隋马邑郡丞。归唐后,随高祖、太宗南征北战,为大唐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赏识,官至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时称“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家,谥号景武。其事迹新旧《唐书》均有记载。书院既为李氏读书或研治兵法之所,其创建时间就无论如何不会晚于649年。  相似文献   

10.
白鹿洞书院号称“天下书院之首”,不断搜集书院的各种史料,是书院研究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文章辑录未被古代各种《白鹿洞书院志》和现代《新纂白鹿洞书院志》收入的史料若干则,反映了明代史褒善、王栋、于孔兼、袁懋贞等人及清代蔡士英等人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五大书院对后世影响深远,即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泰山书院、紫阳书院、安定书院,其中建立在浙江湖州的安定书院和它的创始人胡瑗,由于其独特的教学而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胡瑗主持的湖州州学也被称为“湖学”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2.
清代记录东林书院历史的志书有两种,一为由严瑴编、高世泰续编于康熙年间刊刻之《东林书院志》,一为高廷珍等编雍正年间刊刻之《东林书院志》。两部志书中的东林士人形象,经历了由学术、事功、气节并著,到理学传人的转变。不同的情境之下,志书编纂者采取了不同的叙事模式。“严志”为驳斥东林祸国之说,塑造出东林士人“理学、事功、气节并著”的形象。“高志”编纂之时,处于紧张的文化氛围之中,其编纂者遂采用“道统”叙事模式书写东林历史。一方面,强大的政治压力,逼迫士人选择较为安全的叙述路径;另一方面,士人的自我规训,亦使得历史书写趋向官方的意识形态。东林形象的转变正是这两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胡昭曦先生著《四川书院史》 (巴蜀书社 2 0 0 0年版 ,以下简称《书院史》) ,扎实严谨 ,材料丰备 ,可谓研究巴蜀书院文化的扛鼎之作 ,可惜仍有疏漏。例如 ,关于明代重庆府涪州白云书院的概况介绍 ,将该书院创始人署为“刘蕖” ,笔者以为 ,勘校失严 ,尚可商榷补正。《书院史》第 76页注引《同治涪州志》卷二《舆地志》、卷九《人物志》称 :“白云书院 ,在涪州治南 12 0里凤凰山 ,‘前明刘司谏秋佩先生故里也……。’刘秋佩 ,即刘蕖 ,涪州人。清人周汝梅所作刘蕖《墓表》云 :‘刘蕖字秋佩 ,谥忠愍 ,明正德中户科给事中也’ ,因劾刘瑾 ,受廷杖 …  相似文献   

14.
淳安县郭村小学坐落在浙皖交界的瀛山脚下,北宋时期,这里创建了著名的“瀛山书院”,与“岳麓书院”、“鹅湖书院”齐名为两宋三大书院。儒学二圣朱熹曾三次莅临“瀛山书院”讲学,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相似文献   

15.
张澍的生平及其著述——为敦煌学研究贡一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澍,《清史稿·文苑传》有传①,仅寥寥二百二十余字,远不足以穹其底蕴。余寄居陇右,忽忽已二十又三年,循亭林顾氏“采山之铜”之义,于关陇文献每有涉猎,深感对于张氏应该有所发扬。盖第一、敦煌之学,为当代中外学者所艳称、所乐道,而欲究敦煌之学,须先明敦煌之学之背景与基础,即所谓“河西之学”者是。所谓“河西之学”,包括四郡、五凉、三秦与一夏,而以“五凉”为最根本。而张澍于二十八岁主讲兰山书院时,即曾成《五凉旧闻》四十卷,其自序谓“自汉武开闢,刺史宣化,名贤鹊  相似文献   

16.
《辞源》(1980年修订第1版)1379页“方”字条下共列了十八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亦即“方”字的本义是“方圆之方,指形体正直者”;第二个义项是“并船”,“也指竹木编成的筏。”我们认为,关于“方”字的本义,《辞源》的解释是错误的;当依《说文》,释作“并船”。 首先,《说文》的解释可以证之于古文字。“方”字的篆文写作,基本上保存了古文字的特征。甲骨文的“方”写作(见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见  相似文献   

17.
1 吴梅村的诗作中有两首吟咏的都是吴昌时,而且作于同时,一首名《鸳湖曲》,一首名《鸳湖感旧》。鸳湖,亦名南湖,在浙江嘉兴。吴昌时的竹亭湖墅就建在此湖之畔,故梅村诗以鸳湖为题。以上两首诗,《鸳湖曲》是歌行,重在叙事,《鸳湖感旧》是七律,意在抒情。其中,《鸳湖曲》更著名,富赡精工的语言,绮丽浓艳的色泽,圆流转走的韵律,哀怨怅惘的情调,使得它足以和《圆圆曲》媲美,同样成为“梅村体”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刘海峰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形式独特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关于书院与科举的关系,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书院是反对科举或不重视科举的。1931年陈东原在《学风》第1卷第9期所刊《书院史略》中提出“反科举的精神是书院不朽的灵魂”,1937年...  相似文献   

19.
旧中国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它的早期校史,在一些文章、专著与辞书里,均有涉及或介绍。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说:“七十年代传教士开设的学校有,监理会于一八七○年在苏州的存养书院”;又说:“一八八一年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中西书院,后来形成了东吴大学”;还说:“苏州东吴大学,一九○一年建校,由苏州博习书院、上海中西书院、苏州中西书院等合并组成,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开办”。《辞海》三卷本上册说:“东吴大学,美国基督教会在旧中国办的大学。校址在苏州、上海两地。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美国监理公会设中西书院于上海,一八九七年又设中西书院于苏州。一九○一年合为东吴大学”。滕亚屏同志在《旧中国的教会大学》一文中说:“一八九七年,美国监理会设中西书院于苏州,一九○一年改为东吴大学”。那末,苏州东吴大学的建校经过如何?苏州存  相似文献   

20.
儒学之士、文艺之士和方位之士,构成了唐代文化知识阶层的三大类别.旧新《唐书》里各有《儒学传》、《文苑(艺)传》和《方伎(技)传》,分别地记载他们活动的事迹。明代闻人诠在重刻们日唐书》序中说:“《儒学》、《文苑》,表以著达;《方伎》、《隐逸》,兼以察微。”历来“著达”者引人瞩目,而“察微”者则往往被人忽略。其实,不细读《方伎传》,就难以总结唐代科学文化的某些历史特点。对它加以应有的重视,将有助于唐代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