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在1919-1924年间的地中海政策,可以分为西地中海政策和东地中海政策两个部分。西地中海政策涉及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的关系;东地中海政策涉及英国与埃及的宗主制度。  相似文献   

2.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她统治英国长达四十馀年。这期间既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外交诸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英国向近代化道路迈进的时期。她的外交政策不仅对英国社会而且对欧洲政治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前,她利用西法矛盾.建立英西联盟关系,把西班牙作为英国主要的国际支柱,对抗法国,提高英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此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长期拥有海上霸权的西班牙又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为此,伊丽莎白女王改变外交政策,转而同法国结盟对抗西班牙.开辟了英国外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推行了绥靖政策。这是一种失败的政策。英国认为德国的扩张是有限度的,是可以满足的,其结果是刺激了德国侵略的欲望。英国认为和平是可以维持的,否认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安抚德国,最后却仓促地卷入了战争。英国多方面压制法国,破坏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削弱了法国的力量。在与苏联谈判过程中,英国缺乏对谈判的准备和与苏联联合的诚意,对苏联的作战能力持怀疑态度。同时,英国担心苏联趁机扩张,导致谈判失败。探讨"二战"爆发的原因,吸取绥靖政策的教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英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英国从原来世界上的一流强国迅速衰落为二流国家,面对巨变的现实,英国一改过去超然欧洲之外的“光荣孤立”传统,开始逐渐的融入欧洲联合进程,但是,由于英国难以割舍的大国情节和传统主权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美国因素的影响。英国参与欧洲联合的过程并不顺利.英国始终对欧盟采取一种时而接近,时而疏远的外交态势。本文试图通过对二战后英欧关系的回顾,从中提炼、分析出英国对欧政策的根源,合理预测英欧关系走向。  相似文献   

6.
盟国对日媾和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遏制苏联这一点上 ,英国与美国是一致的 ,所以英国对日媾和政策在某些方面追随美国 ,但是在某些方面又与美国相悖 ,在集团利益内仍有不同的国家利益。夸大或无视英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应正确估价其帮凶地位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在对朝政策上最初采取了有悖于传统"中立"政策的积极参与多国联合调停的政策,之后不久,美国最终回归到反对参加一切形式的联合调停的"中立"政策.由于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和国务卿葛礼山的个人原因,美国最初采取了积极参与多国联合调停的政策.但由于美国不希望欧洲列强过多介入朝鲜事务、美国舆论对朝鲜的冷漠态度以及朝鲜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次要地位,美国最终回归到反对联合调停的传统"中立"政策.尽管一再声称保持"中立",但自回归到传统"中立"政策之后,美国采取的完全是偏袒日本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从巴勒斯坦撤出,是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面对犹太人的暴力抗争和美国的不合作,英国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达成协议无望的情况下,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最后在中立的名义下从巴勒斯坦全身而退。本文通过对英国撤出巴勒斯坦过程的剖析,认为英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选择是现实主义的,是在被动中争取尽可能多的主动。英国撤出后巴勒斯坦地区的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多地指责英国有失公允,美国和联合国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天国之秋》一书对英国对华政策从中立到干预再到重回中立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内战的爆发和英国驻华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从世界体系、国家和个人层面对上述观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探讨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10.
西撒问题产生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潮,一直是摩洛哥内政外交中的头等大事。摩洛哥通过“绿色进军”赶走了西班牙老牌殖民势力,取得了西撒问题上的主动权。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洲为西撒问题的解决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大都无济于事。摩洛哥新国王在此问题上如履薄冰,也难有突破,西撒问题的最终解决由于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制约而显得前景黯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1780年武装中立同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文章认为1780年武装中立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俄国与英国之间存在战略利益的矛盾;武装中立同盟的形成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及良好的国际环境;武装中立同盟使俄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也对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战以后,战胜的英国发现自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英法是依靠美国的巨大实力来赢得战争的,但美国参战的主要目的之一却在于毁灭旧大陆的均势体系.美国退出之后,所谓的欧洲"均势"实际上就是由英、法、德、意这四个实力和意愿难以彼此平衡的大国,再加上一系列小国和弱国组成的不均衡体系,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美俄两国都被排除在该体系之外.在均势不可能恢复或者继续维持的情况下,英国固守传统只会导致自我利益受损,更何况凡尔赛条约实质上是一个仅立意于掠夺战败国而不是其字面上所宣言的重建和平、恢复均势的条约.因此英国采取一种"反均势"的政策企图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而绥靖政策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不同的两个显著特点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与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法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决定的。这两个特点对法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依法国革命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英国革命,成为近代史上较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14.
武昌首义后,1911年10月18日英国与其他列强一起宣布“中立”,这一决策的根据就在于英国在华利益较其他列强占优势、34集中于南方、12以上集中于长江流域的格局,为维持整体优势,确保南方利益是英国“中立”决策的根本原因;中国敌对双方都尽力和外国人修好的局面为英国“中立”决策提供了可能;英国对事态发展难于判断,等待观望是其“中立”决策的直接动机;全球战略是英国“中立”决策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法国30年代的军事战略与绥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30年代建立在英法联盟基础上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这一军事战略的形成标志是马其诺防线的修建。它对法国30年代的军备建设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帝国主义争霸的30年代,法国军队固守防线,使法国失去了处理欧洲大陆外交危机的能力,与英国结盟也使法国失去处理欧洲大陆事务的独立地位。结果,法国在追随推行绥靖政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导致1940年的法国大溃败。  相似文献   

16.
作为加拿大历史上的第七位总理,劳里埃在当政期间妥善处理了加拿大与英国的关系:一方面,他积极维护加拿大的国家利益,并力争扩大加拿大在英联邦内的独立自主地位,因为他坚信加拿大会逐步走向独立,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日后加拿大的独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也十分注意保持同英国的友好合作,维护了加拿大同英国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学术界早已进行过大量探讨,但对农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尚认识不足。笔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述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提到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英帝国。然而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帝国,西班牙开始衰落以后,主导世界海洋贸易的是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与此同时,法国也步入了振兴之路。英帝国的崛起,面临着老牌帝国西班牙的巨大障碍以及新兴海洋强国荷兰和大陆强国法国的强力阻挡。重商主义在英国的良性发展,是英帝国崛起的深层次原因,促成英国能够克服来自西班牙、荷兰及法国的冲击与影响,战胜竞争对手,逐渐取而代之,崛起为近代以来最为辉煌的大帝国,并对世界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47年10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同时向英国求助,两国在战后英联邦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使英国陷入两难境地。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之前,英国颁布撤退军令、敦促和谈、鼓励提交联合国,竭力避免英联邦内战。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后,英国在印巴之间不断调整立场以维持英联邦战略的平衡。最终,两国对英国均不满意。印巴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英国在南亚的英联邦战略遭受重大挫折。英国的困境和失败不仅反映了帝国斜阳的现实,更预示在印巴敌对且力量失衡的情势下,南亚存在一种企图介入的大国都难以摆脱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对价是英国在16世纪为了因应变化的经济现实,从诉讼形式中发展出来的契约制度.作为契约成立的基本要素,它是英国契约法律制度的核心,作为理性的外化物,它具有客观性和形式主义等特点,适应了19世纪自由竞争经济的需要.20世纪以来,由于受社会公共政策和商业惯例等因素的影响,对价一度面临”危机”,但这并未动摇对价制度在英国契约法中的核心地位. 对价能在英国契约法历史上长久不衰的原因是对价在解释契约是否成立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