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心岛茵尼斯芙里》由爱尔兰诗人叶芝所作,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者以其简洁的语言与轻快的行文风格为大家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归隐愿景。其中归隐意象的运用为其归隐思想的传达提供了形象具体的表现形式,由此体现了叶芝创作和艺术思想中的东方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天青石雕》的艺术呈现中,20世纪30年代欧洲人的焦虑与空虚同中国道家圣人的超然与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悲剧中英雄的呐喊与无助,一边是“石雕”上道家隐者的悠然自得;“呐喊”源自诗人对于迷茫现实的抗争,“悠然”源自诗人对于道家境界的渴求;《天青石雕》作为诗人晚年追求不朽艺术与人生的成功之作,中国的道家情怀被赋予了西方视角下的重读,并揭示出:人间的不尽苦难和悲剧在于得道修行的缺失、在于永恒恩泽的缺失、在于灵魂回归之路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斯》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对立体,通过剖析这些矛盾对立体发现,维纳斯是堕落凡间的女性,是"情欲"的化身;阿都尼斯是"美"的化身,他抗拒"情欲"的玷污,但最终还是为"时间"所摧毁;诗中的"变形"是对奥维德的反动。  相似文献   

4.
当"变老"让大多数人变得孱弱无助时,叶芝却因"变老"而更加坚强有力。其秘诀之一是其"矛盾"意识。叶芝不甘于随"变老"而来的止息,他不断地制造矛盾并掌控矛盾,让生命在矛盾中绽放活力。叶芝以"变老"为主题的诗歌是其"矛盾"意识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5.
《华伦斯坦》三部曲的诞生,开创了德国的戏剧艺术模式,同时也标志着其作者席勒在哲学与艺术思想上的飞跃,即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与和解。通过对《华伦斯坦》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分析,突出并肯定了席勒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6.
叶芝的戏剧《来自星星的独角兽》由于演出效果不佳、作品的作者归属等问题,导致人们对这部作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这部戏剧通过马丁的身份困惑和伦理选择,展现了人物身上理性意志与自然意志、自由意志、非理性意志的冲突和博弈,总结了爱尔兰人民数百年来追寻爱尔兰之梦的艰难历程.该剧体现了叶芝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对爱尔兰和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诲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作家雏多利亚·希斯洛普的成名作《岛》讲述了希腊克里特岛上的一家人和麻风病抗争的故事。小说以佩特基斯家族为代表,他们由绝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寻找,直到重获新生。对小说中“岛”之意象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岛”就是悲凉生活中的希望,是污秽之地的鲜花,而浇灌、滋养这鲜花的,是温暖、博大的人性之爱。“岛”之意象代表了希望和重生。  相似文献   

8.
艺术与生命的永恒存在佑护着叶芝的艺术创作历程,正是凭借这样的"佑护",诗人的艺术创作之旅才既展现为现实的经验之旅,又展现为"超验"的启示之旅和永恒的关怀之旅。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经验的存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载了这样的"象征"而成为永恒精神与艺术存在的现实代表。"拜占庭"既是现实之在,又是历史之在,更是宗教与艺术的不朽之在。它呈现给诗人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图景,而且是永恒艺术与宗教主题的图景。所以,面对"拜占庭"及其艺术辉煌的历史,诗人及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就在于它要凭借现实的象征,将有限生命的超越、艺术永恒的追寻和宗教关怀的召唤之旅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诗人叶芝在现代中国三十年(1919—1949)间的翻译和形象变迁,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即接受者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语境对外来文学和作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改造和重塑。叶芝从1919年被介绍到中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三十年间经历了从爱国者到现代派诗人的形象变迁,其诗歌和诗论则历经了从参与新诗创作到参与新诗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国文学尤其新诗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叶芝的翻译和在中国的形象变迁产生了过滤与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维多利亚时代少数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体现了作为小说家兼诗人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分析哈代诗歌和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讨论其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具体表现及其在英国诗歌创作风格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嬗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家辛格莱·刘易斯曾在 2 0世纪2 0年代蜚声美国文坛。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似乎与美国 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散文家亨利·戴·索罗之间没有多少联系。然而 ,刘易斯曾多次宣称索罗的《华尔腾》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二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家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刘易斯确实曾受到索罗的影响。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二人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13.
注重对诗人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并检验诗歌的效用与功能.诗人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会对作品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叶芝在其独特的象征主义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魔幻诗学和智性诗学是其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叶芝的魔幻智性诗篇体现了在魔幻这一整体构架下诗歌引导读者发现和享受解读诗歌智性美时所感受到的令人愉悦的诗歌效用.  相似文献   

14.
新记《大公报》是在原来《大公报》基础上继办的。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代言人 ,新记《大公报》具有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的革命性倾向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主张一致对外 ,抵御外侵。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软弱性和政治统治依附性的一面 ,导致理想与现实的严重悖离  相似文献   

15.
百回本小说《西游记》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值得从不同角度开掘与阐释。作为世俗人物的陈光蕊抱有传统儒家理想,但是其人生理想和家园追求却具有讽刺意义地归于失败。作为魔界一员的罗刹女,实际上是一名世俗普通女性的变形,渴求着相夫教子、鸾凤和鸣,然而这个家园梦想也同样归于幻灭。风险与疏离让不同人物走进了悲剧的命运,这也令这部小说具有了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澳大利亚文学巨匠怀特在《人树》中淡化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要素。他通过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按照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来完成创作。他使用了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对外部世界变化所作的反应 ,由此读者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国内对三岛由纪夫的研究大多从政治的角度关注其作为"军国主义分子"或者"右翼分子"的层面,随着英国记者亨利.斯各特的三岛由纪夫的传记的出版,作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演员、运动员和政治评论员等多重身份的三岛由纪夫在研究者的视野里呈现出多维的映像。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金阁寺》的解读梳理了三岛对人生现实的不满足,对人生价值的不确定,对永恒与虚幻这对矛盾的无休止追问,进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三岛充满矛盾的短暂人生中的种种抉择。  相似文献   

20.
《间岛协约》签订后 ,中日两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教育政策是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 ,通过教育这一特殊领域 ,实现所谓朝鲜人的“日本化”或“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