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弗洛姆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双重含义:一是摆脱自然外界和中世纪权威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个人",弗洛姆称之为获得"消极自由";二是人自觉主动地改造社会、健全自我而达到"自为的人",弗洛姆称之为建立"积极性自由状态"。逃避自由是消极自由片面发展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实现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在享用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问题也随即产生.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的"逃避自由"理论有助于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同时弗洛姆提出确立"积极自由"的状态,也为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对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进行过系统研究,旨在找寻正确的路径与方法来解决精神异化问题。弗洛姆以"人的生存方式"为主题回顾了人类文明历程,同时围绕"自由"的暧昧性及其引发的悖论选择,开展现代性批判实践。弗洛姆认为中世纪壁垒森严的社会结构虽然妨碍了个人的自由,但却赋予其安身立命的根基;文艺复兴萌芽以来,主体意识觉醒,无家可归的孤独情绪随之递增,导致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形成;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所希冀,其塑造的健全的人又为人类后续发展带来了光明。文章以"中世纪的人"、"现代人"、"健全的人"三个术语为关键词,旨在深入发掘弗洛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弗洛姆的学术贡献之一是对人类自由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指出在追求自由的进程中,人类摆脱了封建的束缚,却迎来了新的羁绊,从而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困境,处于困境中的现代人出现了极力逃避自由的反常现象。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民众心理同样广泛存在着弗洛姆所指出的机械趋同、破坏欲、权威主义三种“逃避自由”机制的现象,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特征。"他根据自由的性质将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不仅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探究人类追求自由的历程,而且深入人的心理层面深刻地剖析并揭示出现代西方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指出现代人何以可能实现积极自由,由此而形成其独特的逃避自由理论,然而这一自由理论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其存在与影响备受社会关注。20世纪西方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毕生致力于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分析,其“逃避自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迷恋心理困境分析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弗洛姆的自由悖论生动地映照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迷恋的心理矛盾,即自由与孤独并存。弗洛姆提出的确立“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为当代大学生走出网络迷恋心理困境指明了方向,其根本途径是让当代大学生积极地以爱“投入学习”,争取“积极自由”,超越异化,不再受网络技术所奴役,并最终成为网络技术的掌控者,从而进入既自由又不孤独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现代启蒙精神的核心,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的推进却衍生了人追求自由,反而陷入逃避自由的悖论之中。中国社会也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中,人们在追求物质自由的时候,更需要对心灵自由给予关怀和引领。弗洛姆提出的完整人格、爱与创造性劳动是实现人的积极自由的良方,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警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是以分析法西斯主义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为目的的,但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分析,特别是对自由的含义及逃避自由的全面分析,对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理解及其克服途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从分析人的自由困境出发来探寻人类获得自由的途径的,它是对人类追求自由本性的一种独特解读。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理论、社会人格和社会动机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心理机制的分析及其所提出的健全的人、健全的社会的设想,不仅对于发达工业社会诊治自身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正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消费异化的社会:人所创造的世界反过来成为人的主宰者,商品的使用价值被遮蔽,消费从手段变成目的,人们对商品的原理日趋陌生,人们的闲暇时光也因为消费异化而失去了充满意义的、创造性的体验,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处于具有"市场倾向"的异化状态;消费异化还带来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以及人类的真爱迷茫和幸福的丧失。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资本增殖、价值缺位、生产延伸和欲望失控,是造成这种消费异化的主要原因。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可借鉴弗洛姆批判消费异化的相关意见,树立"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建立生态消费的新模式,注重精神健康的实际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真正做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消费回归"为人"宗旨,以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弗洛姆的思想。在弗洛姆看来 ,个人与社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传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成方式 ,其根源深植于人类个体与社会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传播的不合理性 ,即人们不得不以放弃或逃避自由的方式来实现与世界的联系。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 ,弗洛姆勾画出“健全的社会”的理想蓝图 ,提出以“爱”为基础的“健全的传播”思想。文章认为 ,当弗洛姆对西方社会病态的传播现象诊断时 ,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其思想表现出一定的深刻性 ;而当他根据自己设定的人本主义规范去描画理想社会的传播蓝图时 ,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甚至是空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的人"是弗洛姆人道主义思想的关键,是指从事自由的创造性劳动的人、是精神健康的人、是健全社会结构中的人.弗洛姆的理论贡献在于:从整体上恢复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来面目,重申并拓展了劳动在人的自我实现与解放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其自由概念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来反对外在权威,提倡通过人自身发展与社会条件的改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孜孜以求人的自由发展。伯林的自由概念的实质则是阻止权威的入侵,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体现对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不可侵犯的神圣信仰。伯林在《自由论》中对弗洛姆的“积极自由”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积极自由”最终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人自由的丧失,而只有“消极自由”才能确保人的自由和权利。弗洛姆从人的发展与潜能实现的角度认为,“积极自由”在逻辑上已包含了“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实现“积极自由”的必要条件,但只有“积极自由”才能保障人之自由的全面实现。这是弗洛姆对伯林等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好回应。弗洛姆的“积极自由”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代表人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弗洛好与萨特自由观之异同进行了评析。在似同方面,二者都立足于个体本位上的自由,均认为现代人享有自由,但对自由却采取逃避的态度,说明现代人拥有自由的缺陷性和病态性,应帮助人类走上自由的正道。差异之处,首先,他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不同。萨特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意识活动的自由,并没有现实性;弗洛姆则把自由理解为个人人格、意志摆脱条件制约的独立;其次,他们对人类自由正道实现的途径存在分歧,萨特主张个人自由融入某种形式的集团共同意愿中;弗洛姆则试图用“爱”和“工作”来建立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和谐关系中享有健康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道主义和异化”为基础的人学。基于以上认识,弗洛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人的个性”、“人的自我实现”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社会过滤器”等新范畴,并力图以此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弗洛姆还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当代西方人的异化生存境遇和解放的可能途径。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既包括真理性成分和创造性成果,但同时也夹杂着若干错误。  相似文献   

16.
弗洛姆认为权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符号"和"关系",其中一种人把另一种人看作是高于自己.他把权威分为公开权威和匿名权威,其中公开权威又可分为合理性的权威和非理性权威.匿名权威是"顺从"和"求同",它比公开权威更有力量.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无时不在被周围匿名权威所统治.他强调要按照"自由"与"民主"的原则合理地行使权威.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的伦理解读——以道德悖论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是一部道德悖论的展现史, 是对人的存在二重化的哲学把握.<宣言>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运用了理性和道义双重批判尺度;人的存在本身所固有的悖论,是"双重尺度"的原初根据.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体与类的矛盾的最后解决,有赖于人的实践基础上的"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消灭劳动"的历史活动,有赖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在萨特看来 ,人是自由的 ,但人为了逃避自由、逃避责任而陷入了自欺的困境。进而 ,萨特阐释了自欺的内部结构和根源。面对自欺的威胁 ,人何去何从呢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人孤独命运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1.“社会性格”概念的界说弗洛姆“社会性格”的思想最早出现在他1931年出版的《基督教义的演化》一书和1932年发表在《社会研究杂志》上的《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及其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当时他把社会性格称之为“社会的里比多结构”。在1941年发表的《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在讨论自由的“二律背反”时结合宗教改革和现代人的自由及其法西斯主义的心理学问题,正式提出了“社会性格”的概念,探讨了体现在大众行为背后的的性格结构,以及这种性格结构的动力性质,并作为“附录”专题讨论了“性格和社会过  相似文献   

20.
伊厄棣斯是亨利克·易卜生早期浪漫剧《海尔格伦的海盗》中的女主人公。作者运用挪威海地理意象,与伊厄棣斯的性格特征相互映衬,塑造了其勇于反抗、向往自由的"海洋性格"。这种"海洋性格"具有双重审美意义:一方面伊厄棣斯积极反抗并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消极自恋并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