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王安忆的小说擅长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女性的人生经历及她们的内心困惑、抗争,以突现女性的价值意义。她的小说《叔叔的故事》、《长恨歌》,从女性经验出发,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建构着女性话语,呈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成功地实现了反男性叙述。  相似文献   

2.
象征是文学作品中作家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在小说《觉醒》中就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行为、地点、形象塑造等象征物的分析,说明这些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联系,使读者透过这些象征所反映出的作者对小说中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对其作品内在意义进行思索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托里·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性。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又译《爱娃》 ,1987)将她带到这一殊荣的顶峰。莫里森在《宠儿》中大胆地运用了水的意象和象征。她以诗化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丰富的象征和隐晦的意象与黑人历史文化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实结合起来 ,虚实相衬 ,巧妙地深化了全书的主题 ,重现了“黑人经历的诗一般的美妙和痛苦”[1 ] (p .9333) 。  相似文献   

4.
艾德娜觉醒了吗--重读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将美国19世纪末的小说《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置于她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探讨她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艾德娜并非当下学者们所说的是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相反,她没有觉醒。她的思想言行是不切实际的,是浪漫自私和幼稚可笑的。她的这一切是由她对爱情心存浪漫幻想,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的"误读"造成的,因而不值得我们颂扬。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与传统写实主义的论战中,提出了要用新的理念来塑造人物形象。《到灯塔去》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她的小说理论——即生活的真实性存在于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故表现“内在真实”应成为小说家创作的宗旨。为实现其创作理念,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暗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并成功地使叙述跨越时空。该部小说里大量独特新颖、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不仅引起了评论家们和读者的兴趣与关注,也使小说本身充满了多元的意义及争议。  相似文献   

6.
凯特·肖邦的小说以女性为叙述主体,采用狂欢化的叙事视角言说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彰显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和主体意识的思考。文章以肖邦的代表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正派女人》以及《觉醒》等为研究文本,对女主人公觉醒过程中呈现出的狂欢化文学品质进行了解读,认为肖邦从内容和形式的烘托比照中双向度突出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狂欢-颠覆-觉醒"三位一体的女性诗学。  相似文献   

7.
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凭借一部《呼啸山庄》确立了其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小说中,她娴熟地运用象征技巧,通过地点名称、人物名称、风与树等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将美国19世纪末的小说《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置于她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探讨她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艾德娜并非当下学者们所说的是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相反,她没有觉醒。她的思想言行是不切实际的,是浪漫自私和幼稚可笑的。她的这一切是由她对爱情心存浪漫幻想,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的“误读“造成的,因而不值得我们颂扬。  相似文献   

9.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美国殖民时期,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围绕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身上佩戴的红色字母A (Adultery:通奸)而展开,讲述了她在清教社会曲折的人生经历。但通过她的矜持与努力,海斯特最终成功地将象征耻辱、罪恶的红字“A”变成了象征能干(able)、天使(angel)、可敬(admirable)和爱(adore)的标志,真正实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0.
《蝇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小说本身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的对话和非正式语言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其艺术特色最明显莫过于象征手法并通过象征来阐释一些西方文化,表现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伍尔芙在《到灯塔去》中大量使用了象征艺术,塑造了众多的象征物象。这些物象,各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大海"象征桀骜不驯、凶险残暴的大自然,"灯塔"象征光明、真理和希望,"窗口"象征认知自我和世界的心灵之窗,"镜子"、"画布"和"颜色"等也各有象征意义。象征艺术的成功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霍桑的长篇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在该作品中,霍桑娴熟地运用了独具匠心的象征手法,将象征意象自然而然地融入小说,从而使小说深入浅出、寓意深远。色彩的象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关于色彩的描写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叙述的是一些简单、平凡的故事,然而,在朴素的外衣之下,作家赋予《逃离》象征主义的骨骼,使小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揭示了女主人公注定"逃而不离"之命运。《逃离》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物象征、物品象征及人物象征。这些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将整部小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呼唤》被西方文坛誉为考林·麦卡洛"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通过对伊莉莎白、内尔、文玉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出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与奋起,以及她们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6.
象征历来是作家们钟爱的写作手法。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中也大量地使用了象征,并且在象征中除传统意义之外还赋予了自己特殊的主观感情和意义,从而形成了传统象征和现代象征的有机交融。她的象征中意象象征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她的小说中有一个特殊的意象群,形成了特殊的意象模式,这些意象以缩影的形式展示了小说的寓意,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二元对立原理,立足文本,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对《棉花垛》、《玫瑰门》这两篇小说进行互文阅读,可以发现即使女性觉醒了实现了性自主,逐步地从弱者变为强者但仍旧无法成功自救。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展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尤其在两性之爱中,没有男性的配合,光靠女性的自我完善还是无法自足。铁凝以她的女性书写从文本实践上推进了中国的女性主义走向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小说家和诗人的托马斯·哈代,往往在创作中把小说与诗歌的创作因素互相渗透。他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营造一定的寓意性效果,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诗一般的独特美感。就象征艺术而言,《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也堪称佳作。本文探讨了这部小说象征艺术的四个方面:人名、地名象征,场景象征,植物象征和动物象征。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E·M·福斯特一直被誉为著名小说家,其《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他最为清新乐观的一部小说,也一直被广泛地从多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成长小说的特征在女主人公露丝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她在充满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寻求自我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觉醒的过程,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20.
《新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她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美宝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点。伍尔夫想以此展示女性在社会上无助、依赖、未接受教育的状况并试图找到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小说中伍尔夫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技巧以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