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艺术心理学角度 ,对敦煌莫高窟第 2 2 0窟东壁南侧壁画中的维摩诘的情感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探讨自然情感表现与艺术表现虽然有着相近的地方 ,但从自然表现到艺术表现 ,仍然有相当一段距离。莫高窟第 2 2 0窟东壁南的维摩诘情感显然不是自然情感表现 ,而是敦煌莫高窟画师的一种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从"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中人们发现,"敦煌音乐"之所以能够在古时流传上千年,与其自身不断发展及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亦是基于传承与发展之上的。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如何将"敦煌音乐"文化弘扬及发展,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课题。通过对莫高窟壁画中伎乐形象的描述,以及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现代"敦煌艺术"文化所编创的舞台作品的分析,剖析古代与现代"敦煌音乐"文化的特点,并提出将来"敦煌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路,以期引发关于"敦煌音乐"文化乃至"敦煌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克孜尔石窟、莫高窟及西来寺与佛画的特点,论及了佛教绘画艺术同古代中国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靳峰 《山西老年》2010,(4):48-48
"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莫高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其保护与修复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传统保护手段与修复技术使其大受限制。多媒体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莫高窟壁画的数字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西域式造型特征始终贯穿于莫高窟各期壁画佛教造像艺术中,本文以莫高窟早期三窟壁画中飞天造型为切入点,对其具体特征予以分析研究,推导出西域式造型特征在莫高窟早期三窟佛教造像艺术之一飞天造型中的复杂演变过程,归纳出隶属早期飞天艺术独特的西域式造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彩绘your life     
色彩是一种个性,又是一种暖昧,它能剥夺你的特点,也能让你与众不同.现代人的看法就是我,表现我,绝对王道. 我国最早的彩绘司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最著名的无外乎敦煌莫高窟了,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彩绘壁画,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在我们今天看来,莫高窟成了叹为观止的文化艺术,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8.
石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是一种运用空间减地法依山开凿的建筑艺术。石窟建筑形制往往受佛教艺术、地域空间、不同建筑元素和营造技术工艺等多方面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也不例外,它在吸收中西不同建筑文化元素的同时,呈现出富有特色的石窟形制风格。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建筑形制的调查与统计发现,莫高窟洞窟形制主要包括平顶、盝顶、人字披顶、拱顶、复合人字披顶和覆斗形顶几种基本建筑形制,并以此延伸出更多的石窟形制,形成多种形制并存的石窟建筑艺术,在延绵千年的敦煌石窟建筑形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石窟建筑形制特征鲜明且互有延承,演化出独特的石窟建筑形制与空间结构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高窟屏风画产生于盛唐覆斗式窟的盝顶帐形龛内,它与覆斗式窟、盝顶帐形龛组合在一起完成了对佛殿的协同模仿。从龛内的布局与表现的题材类型来看,盛唐莫高窟屏风画与初唐及盛唐前期的墓室屏风画十分相似,这不太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巧合。莫高窟龛内屏风画的设计意匠源于佛殿的启迪,从深层次来看,则是源于皇室贵族居室的启迪。唐代墓室屏风画的题材与位置直接模仿皇室贵族居室中的屏风,将它的设计意匠与莫高窟屏风画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了解它们的联系有助于认识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深处,有一座传奇小城——敦煌。这座仅仅三平方公里的小小绿洲在历史上曾连接起一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长达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小城的声名远扬,人们远道而来,不仅是受“丝绸之路”的浪漫感召,更因为这里还蕴藏一件极为璀璨的艺术瑰宝: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绵延长达1公里,以它宏大的规模和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迷惑着全世界。谁能想象到,  相似文献   

11.
以莫高窟"天王堂"为研究中心,结合对《首楞严经》、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内容的考证,从其绘塑内容所含的密法入手,考察"天王堂"土塔的有关问题.笔者认为,莫高窟"天王堂"实质上是"楞严坛";"天王堂"密法体系应是从吐蕃时期沿袭下来;"天王堂"最早可能始建于吐蕃时期,针对当时敦煌受到多种佛教流派的冲击与僧人违背律仪的普遍情况而建;曹延禄重修"天王堂",应该是由于当时末法思想流布,于末法中维护佛法的一种手段,可能与藏经洞的封闭时间接近.  相似文献   

12.
在广表无垠的中华大地上,散布著无数灿若星辰的珍贵文物古迹,它们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先人们用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历史,而保护文物,再现历史刖成为摆在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课题。胡继高作为新中国重点培养的第一代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40多年来牛得放市了一些项B,不仅桶成缜获得了硕士学位。1962年,学成归国的胡继高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文物界公认的难题--修复敦煌莫高窟壁画。举世无双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被称作"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然而,由於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莫高窟壁画受到了严重损坏,壁…  相似文献   

13.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美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张洪波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46-48,68
《古诗十九首》于今日文学研究的意义,应集中于其内容传达与审美表达两个主要艺术特征上。其内容传达的特点可谓"意悲而远",主要体现在"悲别离""叹失意""伤流逝""求超脱"等士人情愫的集中表达上;其审美表达的基本特征可谓"文温以丽""浅衷深貌,怊怅切情"的情感传达方式,"婉转附物"的意境创造特点、"语短情长"的语言表达风格及"叙事渗透抒情"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文人诗歌创作的初期特点与自觉的艺术追求,表现了文人诗作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意悲而远"、"文温以丽"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可以更好地解读《古诗十九首》审美特征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人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远行"到"回归"的过程,从而呈现出前艺术——纯艺术——后艺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艺术从最初与人类日常生活及实用技术一体化的状态出发,逐步"远行",不断净化自身,直至与技术的最终分离。到了现时代,技术性作为一种看得见的因素又重新参与到艺术当中来,并促使跨媒体艺术的形成;艺术在技术的引领下再次与生活"跨界"融合,实现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回归"。在跨媒体艺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具有"跨界"思维方式和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社会全面高速的发展,其中"艺术学习热"、"钢琴热"已到达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适应需求,众多社会力量开办的艺术培训学校纷纷走近百姓的生活,为越来越多向往艺术熏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与实惠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知音音乐艺术专修学校就是其中一家有着十余年历史的机构,它的产生与发展正是无数同类机构的一个缩影,本文正是以"知音"为典型对我国当代的这种社会现象进行阐述、分析与规划。  相似文献   

17.
艺术特质,是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中西美学,兼及美学原理与艺术审美经验提出的一个文艺美学范畴。在艺术本质层面的,把握所有与艺术特点的一般性显现之间的那个层面即为艺术特质。在艺术特质视域下,对"和合"的精神本质、美学型态及其在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诞育机制和展开方式给予了具体阐释。透过艺术特质这一视角来考察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和合",不但进一步拓展了当下有关古典诗学"异质性"的探讨,而且使艺术特质这一范畴的探究获得了文本阐释语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与《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共收录莫高窟明代游人题记12条,《安西榆林窟》一书共收录榆林窟明代游人题记7条。这些保存下来的明代游人题记,不仅真实记录了信众和普通游客巡礼莫高窟、榆林窟的事迹,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明代敦煌历史之一斑,不少内容甚至为史书所阙载。在明代敦煌史料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莫高窟、榆林窟的明代游人题记对研究明代敦煌历史,无疑具有独特而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洪毅然美学上的"唯科学主义"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科学主义哲学的影响,彰显了我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特点。对洪毅然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艺术科学论"和新中国初期形成的"美的科学论"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主张的"艺术科学论"是探索艺术现代化的一种途径,是改革中国传统艺术死气沉沉弊病的有效方式;其主张的"美的科学论"是探讨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我国企业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强调了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时的"三全一多样"基本要求,以寻求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