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文明使人类成功摆脱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进入了相对的“自由生存”阶段。但人类迅速滑入另一个极端——“疯狂生存”,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满足又感到空虚,人类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现代人应如何“自由生存”?如何走出“疯狂生活”的困境?与作家福克纳希冀用传统美德来拯救现代人的思路不同,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鞭挞了以“假模假式”为核心的疯狂生存方式,向我们勾画了一种“自为自在”的生存方式,启示了另一种自由生活情调的重要性。塞林格比福克纳看得更远,他从东西哲学的交融中获得灵感,向现代人展示通向自由、美好、幸福生活图景应当遵循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性别和谐视阈中的女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平等向性别和谐的跨越是和谐社会性别关系的理想境界.性别平等在批判和矫正性别歧视的同时,常常无力足够尊重和满足人类性别关系的本相及其对理想境界的诉求.因此,性别平等是一种需要接受基于不可更改的生物属性的自然差异而导致的事实"不平等"之上的正义价值的评价与规导的制度安排和行动准则,性别和谐则是一种基于"不同而和"与"和而不同"双重理念基础上注重性别个性的权利尊严和自由发展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性别关系从平等到和谐反映了人类性别的本相与境界的耦合趋势.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以性别和谐为其性别生态,回归生活的生活方式则构成性别和谐语境中实现女性发展的基本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自由的生存方式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终生渴求和创作主题,长诗<茨冈人>正是一部探索自由的重要作品.作品通过对茨冈人自由生活的抒写、文明之子阿列哥与自然之女金斐拉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文明方式"与"自然方式"两种自由的思考,从而揭示出普希金寻求的最终答案--以德性为前提的自由,是人类真正的诗意栖居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早期的繁重劳动,到扼杀"以自由立国"之可能的贫困问题,再到消费时代里陷溺于欲望满足,阿伦特将"生物必然性"这一概念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理出。她认为,早期人类致力于获取生存必需品而难以追求更富价值的公共生活;而现代社会虽脱离生存窘境却又沉溺于消费,这也导致人们逐渐忘记了自由的真正含义。她指出,生物必然性因其强烈的私人性而与先天要求公共性的自由之间存在巨大张力。透过对这种张力的考察,阿伦特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中钩沉出人类的命运和理想,同时也再次表达了反极权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雨王汉德森》反映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和人的关系是不可能沟通的这一命题。汉德森认为"在这个疯狂的时代里,想要不受疯狂的影响,这想法本身就是一种疯狂。然而,要想有个清醒的头脑,可能也会是一种疯狂。"汉德森不论做什么事,到头来他总发现自己所做成的每一件事都沾满了他人的鲜血。然而,小说并未走向理性的劝教或者消极的感性演绎。汉德森心里始终洋溢着对现有生存方式和社会的反抗精神,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蜕变、毁灭与追求从而走向新生的历程,向人们表明可以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对抗和摆脱荒诞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本质、样态及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人类一种主要的现代生活方式.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人类生活实践的一部分."雅闲"、"俗闲"、"恶闲"构成了多元化的现代体闲方式,未来休闲方式正朝着物质生活型向精神生活型转变,节约、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封闭、庸俗、单调型向开放、文明、丰富型转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文学为我们提供的乡村想象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启蒙叙事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诗性叙事.乡村作为现代性话语中的"他者",满足着两种想象的需要:它既是愚昧、衰败、落后的象征,也是抵制西方文明负值、慰籍现代人情感需要的"桃花源".乡村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述者出于何种叙述动机以及为了达到什么样的叙述目的,因此乡村的全部复杂性在得到部分揭示的同时也显得扑朔迷离.路翎1946年发表的<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其热气弥漫的乡村体验为基础,以他一贯向生活奋力地突击的写法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一幅更为芜杂、黑暗、强悍的乡村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启蒙叙事和诗性叙事的另一种乡村想象.  相似文献   

8.
人生需要思考,思考怎样过得有意义,透过生命本质与生存之根的思考,张承志呼唤重塑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追求一种终极存在的神圣。通过这一追求与重塑,从另一面折射了现代人生活中的某种欠缺,体现张承志忧患意识和悲剧感。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活方式转型的人格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领域将出现种种变异 ,现代人变成一种结构新颖的人类 ,逐渐形成边际人格 ,从而在中国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出独特的边际化人格效应。  相似文献   

10.
老庄之"道"从一种形而上的角度把人类从西方所谓不证自明的"上帝"、"天"的压制下解放出来,通过论述"道"在人类生存的本根物质世界、伦理世界以及自由与审美世界如何可能,来还人类自由诗意和谐的生存空间,让人类融入"天人合一"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生存途径,并达到自由人性的完美实现,从而完成人类诗意地居住、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阶段同性恋者的普遍生存状态是"认同"而不"出柜",即那些对自己的性身份有着良好认同的同性恋者却不愿意向周围的人透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尤其是不愿向父母"出柜"。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和孝道,很多同性恋者生活在真实的异性婚姻里。同性恋者不"出柜"得以可能有两种替代性的选择,一种是步入异性婚姻,另一种则是结成形式婚姻,这两种婚姻形式事实上仍是躲在"橱柜"里的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12.
《梅妞放羊》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这是一种单纯得几乎透明的生活,似乎缺少了许多但却充满自由的欢乐。梅妞拥有的是一种自发的、无原因的、平静而持久的欢乐,这种欢乐浸透了她生活的分分秒秒、角角落落。这种以"生爱乐"为主题的生活方式,无疑是珍贵美好的,也是对"审美还原"说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3.
福柯把知识考古学、权力和道德谱系学的研究,最终落实在人类的疯癫、性、监狱等被人们刻意回避的几个方面,深刻揭露了西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制度和虚假意识形态,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套新型的自由生活方式蓝图,这就是他的生存美学。但是,生存美学的生存实践和生命政治本身抹杀了实践本身的具体阶级性,无论是他所说的"劳动""话语",还是"性"都被抽象化了,从而削弱了理论的现实批判价值。生存美学以个体"自身"为关注中心,强调了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差异性,而忽略了它们的普遍性,因而具有较大的片面性。生存美学关注身体、性和爱情美学,同样也片面地突出了它们的个体性、感性化、欲望化,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正确处理生存实践以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人类性和阶级性、个体性和社会性、理性和感性的复杂关系,以审美教育培养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启蒙作为彻底的神话,是通过现代工具理性主义的方式完成的,这也是现代科技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结果。随着启蒙精神的日益膨胀,理性本身演变成了上帝,变成了一种难以抵抗的巨大的神秘力量和一般工具的化身,制约和统治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由此,霍克海默、阿多诺进一步认定,造成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的祸根还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过分放纵自己,缺少对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批判反思和自我管理。与此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向世人昭示了,人类并没有建立起一种与空前增长的自身能力和日益发达的物质生活相适应的当代精神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15.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对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进行过系统研究,旨在找寻正确的路径与方法来解决精神异化问题。弗洛姆以"人的生存方式"为主题回顾了人类文明历程,同时围绕"自由"的暧昧性及其引发的悖论选择,开展现代性批判实践。弗洛姆认为中世纪壁垒森严的社会结构虽然妨碍了个人的自由,但却赋予其安身立命的根基;文艺复兴萌芽以来,主体意识觉醒,无家可归的孤独情绪随之递增,导致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形成;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所希冀,其塑造的健全的人又为人类后续发展带来了光明。文章以"中世纪的人"、"现代人"、"健全的人"三个术语为关键词,旨在深入发掘弗洛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中的价值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自由性、虚拟性等基本特征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民主和网络生存方式。网络民主从根基上改变了工业时代国家集权和世界霸权的信息技术前提,使其成了集权和霸权的挑战者、消解器和掘墓者;网络民主还会引发多元文化之间、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网络生存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进而引发虚拟性与实在性、自我与非我,以及网民心理方面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7.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建构性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和平与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价值,是确保人类生存和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本前提;公平与正义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根本保障;民主与自由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价值,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各国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才能真正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霸权政治祸心,推动人类社会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主奴斗争篇章里描述了一种"片面的和不平衡的承认",这种承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主奴斗争之后产生了不对等的自我意识。后来在《法哲学原理》里黑格尔对承认理论做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由自由意志出发、以所有权为基础、以劳动为手段的市民社会,以此作为相互承认的主体交往活动的平台。马克思认为,黑格尔颠倒了私有财产与劳动之间的关系,黑格尔所谓人人平等、相互承认的市民社会实际包含着各种压迫和奴役。只要广泛地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分工还存在,人类还必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必然性而被迫从事劳动,平等而普遍的"承认"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思维方式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理论反映。随着人类生活实践的发展,人在创造生活世界过程中日益实现和扩大着自由,从而改变和改进着自己的生存方式,提高和改善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人的思维方式的演变规律恰恰揭示了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苏童在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先锋"性的同时,努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关涉人类生存的契合点。苏童不遗余力地挖掘普遍人群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写出了人类的生活里潜藏的荒谬、无奈、美的幻灭、命运的强势压迫等一系列质素,使他的作品真正触及人类生活的暗影。孤独、荒诞以及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苦难书写构成了他一贯的生命叙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