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高良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70-273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韩高良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韩高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4):88-92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卫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7):1-3
《论语》中孝的思想包括很多内容,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孝不违礼;孝是让父母少忧;敬是真孝;善谏父母为孝。最后还简要概括了孝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韩高良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汪尊鑫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27-29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孝"是以人性的自然情感为出发点,构成仁的基础,落实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孝在家与国两个层面上的等值同构,导致了"孝"在"家"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其信奉的一切伦理道德纲常中,“孝”被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孝”在孔子“仁爱”理论体系架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行孝之法分为物质奉养、情感慰藉、奉之以礼及从义不从父。孝的教化作用,其一在于它实质上巩固了封建社会上行下效、下不犯上的等级关系,这一点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看重。然而,这并不是“孝”的终极意义,行孝是修养君子性格,以成“仁”道。 相似文献
9.
《论语》的“孝”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关于"孝"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意识是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群体特征和人性,而又必须在群体生活中被构成的一种人类现象。孝与慈、礼、仁、忠联系密切,相互构发。依据伽达默尔关于"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的见解,分析了"孝"思想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程碧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6-18
<论语>是儒学文化的源头.本文就<论语>中孔子言"孝"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孝"的文化内涵除了"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统治者的"慈惠爱民",从而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为政之道与成己之方.并且,"孝"的实践意义,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感,无论古今,皆归于此. 相似文献
11.
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18-22
从中国“孝”文化传统的主流来看,父权主义的主体原则、强势原则、血缘亲情的核心性原则、道德行动选择原则化的解释路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解释学的视野看,“孝”还可以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其伦理内容要靠其他道德范畴来补充说明;“孝”范畴主要功能在于构建社会纵向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意义内涵,孔子对“孝”的行动指令的说明是服务于这一意义内涵的。 相似文献
12.
13.
王德旭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以<论语>为主要文本,把关于孝的记述加以系统的贯穿,会发现孔子用敬和仁对孝的内涵进行提升,既把孝收束为内心的敬,又把孝散发为外在的忠、友、信.礼只是孝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孝之本.孝中的敬之说以及孝,人之本与是理解孔子的孝的关键.孝的现代价值不在于养老,而在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14.
高海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76-77
孝论在《论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对后世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文章确定了《论诘》中孝的本质内涵,并分析了和谐社会视阈下,我们如何在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孝观。 相似文献
15.
陈默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34-38
早期儒家经典《论语》中阐述了许多与死亡有关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为死与德、死与命、死与孝、死与生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对传统文献中所包含的死亡智慧和死亡精神的深入领会,有利于我们从古人的教化中吸取人生营养,反思生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孝字从教、从学。孝的涵义有三个层次:养、敬、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做到奉养,核心的内容是敬,高层次、高境界是顺。《孝经》认为,孝对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地位高、权势大的人,其孝的外延更大一些,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更重一些,“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相似文献
17.
谢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2):37-41
《论语》其实是一部治国纲要。孔子及其弟子们竭尽全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追求一种理想人格,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使孔子成为了万世敬仰的圣贤。然而,这个理想国却是一个没有人格平等和尊严,没有思想自由和创造快乐的思想牢狱。从《论语》中反复强调的"学"、"孝"、"礼"可以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吴罡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3)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个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论语》中的记载及其后世的解释都起了极大的作用。本文由"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解释困境入手,对孔子之"孝"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19.
胡小星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18-20
对孝道的论述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概括来说孝即子女,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尊敬父母。行孝要赡养、尊敬父母;要态度谦和,不违礼;要继承文志或父道。在现代社会,孝道虽有古今和城乡差别,但仍具有其现代价值,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道德规范,我们应在全社会大力推行新时期的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20.